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互联网开源大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轨道交通站域范围划定、可达性量化评估、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等多个维度入手,对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采用数据量化的方法对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学习,也可供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背景001
1.1.1提高公共服务可达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001
1.1.2改善轨道交通可达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002
1.1.3优化轨道交通可达性是北京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003
1.1.4“最后一公里”可达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003
1.2研究目标与意义004
1.2.1研究目标004
1.2.2研究意义005
1.3研究对象与方法006
1.3.1研究对象006
1.3.2研究方法007
1.4研究内容与框架008
1.4.1研究内容008
1.4.2研究框架009
1.5本章小结010
第2章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011
2.1相关概念解析011
2.1.1可达性011
2.1.2轨道交通012
2.1.3轨道交通站域013
2.2关于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016
2.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017
2.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018
2.2.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019
2.3本章小结019
第3章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研究方法020
3.1可达性研究方法020
3.1.1基于图论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020
3.1.2基于空间网络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023
3.2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度量方法024
3.2.1基于出行成本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025
3.2.2基于空间形态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027
3.2.3基于交互作用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027
3.2.4适用方法探讨029
3.3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分析方法030
3.3.1相关性分析030
3.3.2空间相关性分析032
3.4本章小结035
第4章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036
4.1轨道交通站域范围现状分析036
4.1.1站域范围获取036
4.1.2站域范围评估结果037
4.1.3站域范围综合分析039
4.2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041
4.2.1评估方法改进041
4.2.2相关数据的获取与计算043
4.3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046
4.3.1站域可达性冷热点分析047
4.3.2站域可达性空间自相关分析048
4.3.3站域可达性空间聚类特征分析049
4.4本章小结050
第5章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研究051
5.1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特征筛选051
5.1.1站域空间特征选择051
5.1.2站域空间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053
5.1.3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相关性分析054
5.1.4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随机森林回归分析054
5.1.5站域空间特征因子筛选结果055
5.2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056
5.2.1可达性空间特征模型比较056
5.2.2结果分析与优化策略057
5.3本章小结061
第6章实践案例: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优化062
6.1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063
6.1.1站点与站点承载力063
6.1.2人口分布与需求单元划分064
6.1.3可达性评估结果066
6.1.4不同区域可达性比较069
6.2可达性优化方式模拟分析071
6.2.1步行可达性结果分析071
6.2.2骑行可达性结果分析073
6.2.3结果分析总结075
6.3结合现状精准施策076
6.3.1站域现状调研076
6.3.2优化设计策略079
6.4本章小结080
第7章结论与展望082
7.1主要结论082
7.2研究不足与展望084
参考文献085
附录093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然而,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张,轨道交通站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出行者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改善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有利于打造高品质的出行环境。如何评估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量化分析可达性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策略,成为新时代轨道交通站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本书基于互联网开源大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轨道交通站域范围划定、可达性量化评估、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等多个维度入手,对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作为实证对象,验证了量化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可行性。
首先,结合互联网地图提供的服务和开源大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范围进行了划定,并通过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站域的可达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分析。
其次,采用机器学习和多种空间计量方法,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与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空间特征模型,并分析了可达性现状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最后,以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优化项目为例,采用数据量化的方式对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基于数据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评估站域可达性现状,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影响站域可达性的因素,实现对可达性较低区域的定位和优化措施的模拟验证,并结合现有条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
总体而言,本书采用数据量化的方式分析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结合实践项目,对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为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评估量化和改善建设提供科学方法,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