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操纵市场行为的认定问题是证券法的基本理论问题,操纵市场违法性根源及认定规则不清,成为操纵市场执法实践的一大难题。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交易方式的转型,新型操纵手段层出不穷,操纵市场行为的表现方式不断变化,对操纵市场的发现与认定更加棘手。面对这一理论与现实难题,本书着眼于操纵市场的理论基础及其违法性根源,提出以类型化为路径的操纵市场行为认定理论,并在分析国内外现阶段操纵市场规制理论与执法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认定操纵市场行为提出建议。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操纵市场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操纵市场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基础
一、保障市场正常运行
二、维护市场公平与诚信
三、保护投资者
第二节 操纵市场行为的危害性
一、对市场效率的损害
二、对市场公平的损害
第三节 操纵客体——证券市场的运作机理
一、价格形成机制
二、流动性提供机制
第二章 操纵市场行为的现行认定框架
第一节 操纵市场的法律性质认定
一、有别于欺诈行为:利用表面合法的交易操纵
二、有别于过度投机与垄断:利用欺诈性行为操纵
三、核心法律特征:损害性
第二节 操纵市场域外认定模式
一、以欧盟为代表的“行为+后果”认定模式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意图”认定模式
第三节 我国操纵市场认定模式及困境
一、“影响”认定模式
二、适用困境
第三章 操纵市场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第一节 操纵市场行为解析
一、操纵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操纵市场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欺诈型操纵
一、以利用欺诈性手段操纵为核心要素
二、违法性根源:损害性知情交易
第三节 交易型操纵
一、以利用表面合法的手段操纵为核心要素
二、再类型化之一:公开交易型操纵
三、再类型化之二:外部利益型操纵
第四章 欺诈型操纵的认定研究
第一节 “欺诈”的界定
一、传统欺诈理论中的“欺诈”
二、欺诈市场理论中的“欺诈”
三、操纵市场中的“欺诈”
第二节 欺诈型操纵的论域
一、欺诈型操纵的表现形式
二、欺诈型操纵与信息型操纵之辨
三、欺诈型操纵与虚假陈述之辨
四、欺诈型操纵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之辨
第三节 欺诈型操纵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模式分析:欺诈性行为
二、操纵意图分析:故意
三、损害后果分析:非必要构成要件
第四节 欺诈型操纵的认定方法
一、虚假交易操纵:故意进行非真实的交易
二、虚假申报操纵:故意进行异常申报并撤销申报
三、蛊惑交易操纵:故意释放虚假信息诱导交易
四、抢帽子交易操纵:故意公开荐股并反向交易
第五章 交易型操纵的认定研究
第一节 交易型操纵的认定困境
一、隐蔽性强
二、定义模糊
三、现有规则错位
第二节 交易型操纵解析
一、交易型操纵的再类型化
二、交易型操纵的典例
三、交易型操纵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公开交易型操纵的认定方法
一、损害后果的判断:以市场条件为基础
二、操纵意图的判断:以预测性行为为基础
第四节 外部利益型操纵的认定方法
一、损害后果的判断:对合同相对方是否公平
二、操纵意图的判断:是否存在外部利益
第六章 我国操纵市场行为认定的类型化重构
第一节 我国操纵市场执法实践现状
第二节 欺诈型操纵认定模式的改进
一、欺诈型操纵现有规则
二、欺诈型操纵执法实践
三、欺诈型操纵认定标准再厘清
第三节 交易型操纵认定模式的改进
一、交易型操纵现有规则
二、交易型操纵执法实践
三、交易型操纵认定标准再厘清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