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先回顾创新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明确技术创新本质上是开发新产品尤其是***产品,辨识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类型与开发途径,诠释新产品开发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新产品开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之间的关系,诠释新产品开发对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构建后发国家的创新发展模型,揭示其从能大量生产产品,到能普遍生产优质高档产品、再到能出产众多***优质高档产品和持续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创新发展历程。接着解读运用新型举国体制、“揭榜挂帅”制度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开发新产品的特点和方式。*后阐释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内生动力,需要的普惠性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特点、形成标志和营造举措。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创新与科技创新 1
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
1.2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 16
1.3 科技创新 23
1.4 国家创新体系 29
1.5 本章小结 35
第2章 新产品类型与开发路径 37
2.1 新产品与***产品 37
2.2 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状况和特点与任务 42
2.3 新产品开发途径 48
2.4 新产品开发过程与特点 59
2.5 美国康宁公司的创新发展与新产品开发 63
2.6 本章小结 74
第3章 新产品开发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76
3.1 知识 76
3.2 基础研究 79
3.3 技术及其开发 85
3.4 基础研究支持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途径和特点 92
3.5 基础研究与碳纤维产业创新发展 101
3.6 本章小结 110
第4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 112
4.1 产业发展与产业技术 112
4.2 新产品开发视角后发国家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18
4.3 ***产品开发与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24
4.4 我国起重机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程与特点及举措 132
4.5 本章小结 144
第5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46
5.1 关键核心技术 146
5.2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缘由及其影响 150
5.3 新产品开发视角的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与路径 158
5.4 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与技术构成及开发特点 162
5.5 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点和挑战 172
5.6 本章小结 177
第6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创新发展过程 179
6.1 基于新产品开发视角的后发国家创新发展模型 179
6.2 ***产品的催生主体和产生途径 185
6.3 后发国家产业发展赶超的过程与条件 188
6.4 存储芯片产业发展的追赶和超越 194
6.5 本章小结 204
第7章 新产品开发与新型举国体制和“揭榜挂帅”制度 207
7.1 传统举国体制的形成及特点与挑战 207
7.2 新型举国体制的概念与适用领域及特点 210
7.3 新型举国体制运用典型案例——深海载人潜水器开发 215
7.4 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运用方式 219
7.5“揭榜挂帅”制度的运用方式 223
7.6 本章小结 230
第8章 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232
8.1 创新联合体与企业创新联合体 232
8.2 企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模式 243
8.3 企业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机制 250
8.4 我国创新联合体建设历程和成效与挑战 255
8.5 加强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方式与举措 260
8.6 本章小结 263
第9章 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创新友好环境营造 265
9.1 企业创新发展状况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要求 265
9.2 市场竞争及其政策和制度要求 273
9.3 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状况 279
9.4 企业创新友好环境营造的目标与挑战 284
9.5 加快营造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对策举措 300
9.6 本章小结 305
参考文献 307
试读
第1章 创新与科技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高质量发展,涉及创新、技术创新、绿色创新、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等众多概念和创新发展理论。本章对创新发展相关概念的形成及发展与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既为后续讨论后发国家创新发展问题奠定统一的概念基础,又反映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变化,即由认为创新总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到认为创新是“双刃剑”,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不公平、浪费等社会问题的转变,由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到明确创新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支撑的转变,由认为一国的创新能力只受到科技发展影响到认为还与各类社会创新主体的建设与互动合作以及政策、制度和文化等密切相关的转变。
1.1创新与技术创新
1.创新
人类社会18世纪末起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历史表明,人类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从1000年到1820年全球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很低,每年只有不到0.05%(图1-1)。然而,1820年之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1820~1870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提升到0.5%,1950~1973年更是达到3%~4%(菲利普?阿吉翁等,2021)。为什么1820年之前全球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但1820年之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图1-11000~200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均GDP
资料来源:菲利普?阿吉翁,赛利那?安托南,西蒙?比内尔,2021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高速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强调经济增长是由于人口、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转变驱动的。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新的概念(熊彼特,1997)。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创新发展理论,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不仅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且成为众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他把创新分为五类:一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形成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供应的新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也给出了创新的定义(OECD,1996),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或作出显著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或工艺,一种新的市场经营模式,或在商业实践、工作组织或外部关系中的一种新组织方式的实施过程。分析熊彼特和OECD对创新的定义,总体上是一致的。基于这些定义和相关研究,对创新概念与创新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创新是知识积累引发的革命性变化。熊彼特强调,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知识积累基础上引发的,每个创新都在利用之前创新产生的知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创新往往意味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这表明创新具有突发性、间断性、风险性、动态性和革命性等特点,它不是经济发展外部强加的,而是其内部自行发生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些革命性的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对经济发展要进行动态分析研究。
第二,创新类型较为多样。从创新对象看,涵盖产品和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不同的对象。从创新程度看,既可以是突破性创新,如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也可以是渐进性创新,如在现有技术和架构基础上对已有产品和生产方法进行改进。从创新的新颖性看,既可以是全球范围的新的创新,也可以是国家层面上新的创新,还可以是对某个组织和个人而言的新的创新。
第三,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熊彼特引入创新概念,是要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长期经济增长是持续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工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为此,他将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由人口和资本等的增长所导致的经济规模扩大,没有产生质的变化和本质上的新现象。经济发展是自发和间断性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和打破,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可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同点。*先,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制度变革。其次,经济增长既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带来的产品生产的增加;经济发展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