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发问、质证(举证)、辩论是刑辩律师在法庭上的三大核心技能。
法庭发问的对象不仅包括被告人,同时针对不同对象,如同案被告人、控方证人、侦查人员及鉴定人。对同案被告人发问时,需精准研判敌友关系,灵活调整策略;对控方证人发问时,应“安全性问题先行”以瓦解戒备心理,“封闭式提问”以掌控回答方向;面对侦查人员,则需“单刀直入”与“欲擒故纵”并用,直击漏洞;对鉴定人发问时,需“内力”与“外力”相结合,不仅要自身熟悉鉴定中的常见问题,还要借助专家辅助人等专业人员的力量。这些策略的背后,既体现了对法律规则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本书囊括刑事发问全流程实务指引,辅之以发问示例,并对发问示例以凝练的评析。
经常书评
在各种律政剧中,法庭发问扣人心弦,是最值得看的内容;在司法实务中,法庭发问也至关重要,其既能够展示律师的专业素养,也可能影响案件走向。本书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梳理了刑事法庭发问的功能、重点与误区,并针对不同诉讼参与人,设计了极具针对性的发问策略与技巧,是这个领域不可多得的著作。我诚挚推荐本书,深信其能为刑事辩护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更多律师在法庭上实现有效辩护,切实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周光权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从法律史上“交叉询问乃最伟大的真相发现机”到AI时代“输入问题即得答案”,庭审发问始终是揭示事实真相的关键所在。孙浩律师以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与敏锐洞察,为法律从业者打造了一套实用的行动指南。此书值得向法律界同仁郑重推荐。
——刘品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作为一名前公诉人、现辩护人,在多年的出庭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法庭发问、质证、辩论这三大程序里,发问的难度是最高的。我的师兄孙浩律师撰写这本针对发问的书,是一件挑战高难度辩护技能的事情。读完初稿,我放下心来,这本书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高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庭实战读物。相信读完本书,面对瞬息万变、节奏极快的法庭发问,你会多几分底气。
——葛鹏起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全国刑事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
在刑事庭审中,发问环节至关重要!本书由公诉人转型的孙浩律师撰写,详细解析对不同对象的发问策略。无论是法律从业者提升庭审技能,还是深入研究刑事诉讼,这本书都极具价值,值得一读!
——“法律人那些事”公众号
本书堪称实战宝典,从对不同对象的发问技巧,到背后的法律逻辑、人性洞察,都剖析得极为透彻,为我们提供破局思路,强烈推荐!
——“法纳刑辩”公众号
目录
目 录
第一讲 律师如何成为一名刑事法庭发问高手
一、刑事法庭发问的法律依据与目的
(一)辩护人刑事法庭发问的法律依据
(二)辩护人刑事法庭发问的目的
二、体系化提高发问能力
(一)训练表达技巧
(二)训练逻辑思维
(三)训练归纳技巧
(四)训练提问技巧
(五)训练聆听技巧
(六)训练说服技巧
三、提升发问能力的学习途径
(一)阅读经典书籍
(二)观看庭审视频
(三)多渠道向高手学习
四、提升发问能力的学习方法
(一)模仿高手
(二)刻意练习
(三)及时总结
五、从更高维度提升综合能力
第二讲 刑事法庭发问的功能
一、法庭发问是说服法官的首道程序
(一)事实认定
(二)法律评价
(三)事实认定vs法律评价
二、法庭发问是自我辩解的最佳时机
(一)对比其他办案环节
(二)对比庭审其他环节
三、法庭发问是后续庭审的重要铺垫
(一)法庭发问能够揭示瑕疵证据或非法证据
(二)法庭发问能够为庭审举证奠定良好基础
(三)法庭发问能够引导出被告人的合理辩解
第三讲 刑事法庭发问的重点
一、起诉书已表述的有利事实——不必问
二、起诉书已表述的不利事实——问争议
三、起诉书未表述的有利事实——必须问
(一)证据未反映客观有利事实
(二)有利证据未体现于起诉书
(三)辩护人发现新增有利证据
第四讲 刑事法庭发问的八个禁区
一、禁区一——诱导性发问
(一)先陈述再发问
(二)反问语气发问
(三)反复不断发问
(四)提供有限选项
(五)提供失衡选项
(六)不当引申归纳
二、禁区二——误导性发问
三、禁区三——无关性发问
四、禁区四——重复性发问
五、禁区五——意见性发问
六、禁区六——假设性发问
七、禁区七——对质性发问
八、禁区八——违法性发问
第五讲 刑事法庭发问的八个误区
一、误区一——合并式发问
二、误区二——多余式发问
三、误区三——笼统式发问
四、误区四——辩论式发问
五、误区五——兜圈式发问
六、误区六——应付式发问
七、误区七——自残式发问
八、误区八——损人式发问
第六讲 刑事法庭发问被告人的四个锦囊
一、锦囊一——庭前辅导,统一思想
(一)释明庭审程序,缓解不安心理
(二)告知具体问题,降低发问风险
(三)沟通辩护思路,应对突发状况
二、锦囊二——明知故问,掌控答案
(一)精心准备,增强明知故问的底气
(二)小心求证,夯实明知故问的基础
(三)审慎冷静,限定明知故问的范围
三、锦囊三——因人而异,灵活发问
(一)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
(二)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的选择
(三)选择发问方式的注意事项
四、锦囊四——直面矛盾,不要回避
第七讲 刑事法庭发问同案被告人的四个锦囊
一、锦囊一——分析研判“敌友”关系,因人施策
(一)队友关系
(二)对手关系
(三)亦敌亦友
(四)“吃瓜群众”
二、锦囊二——庭前供述对我方有利时,尽量少问
(一)供述对我方有利时的习惯性做法
(二)同案被告人翻供将可能改变对我方有利的局面
(三)是否发问的影响性因素
三、锦囊三——庭前供述对我方不利时,尝试发问
(一)供述对我方不利时的习惯性做法
(二)可以对庭前不利供述发问的情况
(三)对庭前不利供述发问的注意事项
四、锦囊四——供述有实质性差异,尝试对质
(一)对质的含义
(二)对质的相关法律规定
(三)对质的主体
(四)对质的启动
(五)对质的方式
(六)对质的庭前准备工作
第八讲 刑事法庭发问控方证人的七个锦囊
一、锦囊一——安全性问题先行,放松其戒备心理
(一)安全性问题先行的缘由
(二)安全性问题先行的示例
二、锦囊二——用封闭式问题控制控方证人的回答
(一)封闭式问题优先的缘由
(二)运用封闭式问题存在的弊端
(三)运用封闭式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三、锦囊三——从多角度质疑控方证人的可信度
(一)多角度质疑控方证人可信度的缘由
(二)多角度质疑证人的域外案例
(三)多角度质疑证人的
前言/序言
序
发问、质证(举证)、辩论是刑辩律师在法庭上的三大核心技能。律师在法庭上的主要工作一开口便是发问,问得好不好,问得到不到位,都体现其在法庭上的真实水平、对案件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法律的理解。
法庭发问的对象不仅包括被告人,同时针对不同对象,如同案被告人、控方证人、侦查人员及鉴定人。对同案被告人发问时,需精准研判敌友关系,灵活调整策略;对控方证人发问时,应“安全性问题先行”以瓦解戒备心理,“封闭式提问”以掌控回答方向;面对侦查人员,则需“单刀直入”与“欲擒故纵”并用,直击漏洞;对鉴定人发问时,需“内力”与“外力”相结合,不仅要自身熟悉鉴定中的常见问题,还要借助专家辅助人等专业人员的力量。这些策略的背后,既体现了对法律规则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法庭上的发问,是一场以语言为刃、以逻辑为盾的攻防博弈。本质上,法庭对抗并非律师单纯地驳倒公诉人,而是要设法说服法官,为法官作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裁判提供充分依据。若能通过发问对公诉人指控的证据进行釜底抽薪,使公诉罪名无法成立,法官自然会作出无罪判决,或者促使检察官撤回起诉、变更起诉。然而,这些技巧因个案差异较大,需要律师不断摸索、总结。发问看似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实则在这过程中彰显了律师的法律功底与智慧。一般情况下,律师发问在检察官之后,既可以问出自己案件中想问的问题,也是法庭上的实质上的“第一轮辩论”,实际上交锋早在发问环节就已开始。
本书的作者孙浩律师,作为我多年的学生,曾是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后转行成为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继续展现他的才华。这种双重职业背景的历练,使他在法庭上既擅长犀利的“进攻”,又精通稳固的“防守”,特别是对“发问”这一庭审关键技能,他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我认为这本书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借鉴意义,愿每位读者皆能从此书中觅得属于自己的“制胜之问”。
特此点赞,并作序。
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
2025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