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响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号召,聚焦黄河自然和人文的历史,讲好黄河故事,即黄河自然和人文演化的系列历史故事。郑州处于黄河下游演化及人文发展的关键部位,该书基于认真探索和发掘古今郑州黄河水系变化及沧桑巨变的环境历史演变机理,凭借黄河河流学、环境史、地质地貌、考古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科学地述说历史和考古时期的黄河与郑州。
《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可供水利科技、黄河文化、城市规划领域的管理、科研与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历史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序
讲好黄河与郑州自然历史的故事
一、黄河的环境一地质史
黄河形成前的古华夏
全新世的黄河自然史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在郑州地区的变迁及古泛道流路辨析
史前郑州地区黄河河流地貌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初探
晚更新世至早中全新世黄河冲积扇顶部湖泊沉积环境变化探讨
——以郑州“荥阳一广武泽”、荥泽、圃田泽为例
史前时期河水泛及济淮的环境史探索
构造地质作用与黄河泛溢变迁
二、黄河与郑州地区的水系演化
龙山时期黄河下游灾害与大禹治水文化实质
仰韶、龙山时期的灾害环境与灾害链
郑州段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揭示的史前黄泛奥秘
郑州市境水系变化的三个重大问题
郑州地区地貌、水系演化与人文崛起关系初探
全新世郑州东北部的自然环境与商都建城
《水经注》中的郑州水系今释笔记之一——河水、济水、渠水
汴河源流、汴口与“郑州大区”
先秦时期郑州地区济水径流基本估算
三、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史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
黄河故道滑澶河段的初步考察和分析
历史黄河在河南豫北的变徙和堆积
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时期淮河上游黄泛南界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床形态中的一些问题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徙的再认识
显学中的“显学”——20世纪末黄河泥沙问题研讨的一些回顾
四、区域灾害环境与水利
与社会环节关联的结构性干旱——近1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趋势及其灾害链
干旱与沙化等环境灾害对西北农业垦殖的影响——以历史气候振荡与宁夏引黄灌溉兴衰为例
海河流域的历史黄患
21世纪初叶海河平原干旱形势变化
关注中国中东部旱涝气候格局的重大变化
郑州地区明清、民国时期暴雨洪涝灾害资料梳理
灾害史研究方法简介之一——以东北西部灾害环境演化探讨为例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在长序列旱灾里的位置
中州古代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环境、水利的关系
他山之石——郑国渠创建及工程变迁的若干问题
苏轼诗文反映出的水利思想与水文化泛谈
郑州双槐树等考古遗址疑似地震信息的构造背景资料
后记
前言/序言
在中华大地上,有两个地理单元在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历史上曾经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这就是黄河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远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山西黄河岸边的西侯度遗址同位素测年距今约243万年,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以及骨骼被火灼烧痕迹,表明当时人类已经用火。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严文明先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比喻为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为重瓣花朵的花心。“花心”联系着周边文化区,文化向外辐射的同时又吸收着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因素充实丰富着自己。尤其是在黄河流域持续2300年(距今7000~4700年)的仰韶文化,法天敬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众多基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在中华民族的先祖文化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诸多先圣的活动中心。如新郑是黄帝的故里,新郑西面的具茨山有许多有关黄帝的传说和遗迹;淮阳是伏羲的都邑,伏羲陵受到历代奉祀;濮阳古称帝丘,是颛顼的都邑,等等。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奠基者周昆叔先生提出的嵩山文化、“中文化”,都表征了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又是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的河流,黄河治理成为历代王朝、中央政权关注的重要国事。历史上,治理黄河工程之伟大,难度之艰巨,要远超过长城和大运河。
徐海亮先生长期专注于黄河和以郑州为中心的黄河冲积扇顶部的研究。
我和徐海亮先生结识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和水沙运行规律”。该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01年与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合并改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联合承担的。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时任所长左大康和黄委时任副总工程师熊贵枢共同负责主持,黄委参加该项目的还有赵业安、张胜利、杨国顺等诸位先生。徐海亮先生当时并不在黄委工作,而是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任教,但他有志于黄河史研究,曾在1984年和黄委从事黄河史研究的前辈徐福龄等诸位先生共同考察黄河下游故道,并有文章发表,在学界有一定知名度,遂受邀参加该项目中“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子课题研究,并撰写了有相当水平的文章。那时我在该课题中承担“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人文要素变化”子课题的研究。虽然我和徐海亮先生不在同一个子课题中,但徐海亮先生的认真和严谨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我和徐海亮先生在多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沙龙上相见,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了解到徐海亮先生后来又致力于黄河史和郑州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研究。在进行这一研究过程中,他虚心向有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请教。他和黄委的专家学者一直保持密切关系自不待言,他还向地质地理界和考古界的前辈学习。1980年他远赴上海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向著名历史地理界前辈谭其骧先生请教,后来多次赴该所向其他学者请教,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的明清黄河河患图的编绘工作。他还多次向我所在的研究所多位地貌学者请教,也与地理学领域的学者有密切来往。承担完成的“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子课题,也激发了徐海亮先生深入探讨黄河历史的兴趣与责任感。之后,他广泛收集有关黄河流域和郑州地区的地质资料、工程钻探资料、考古资料,积极参加有关文明起源的学术活动。由于虚心学习和勤奋努力,他出版了多部涉及黄河研究的著作,其中有《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从黄河到珠江——水利与环境历史的回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走进黄河文明》(中国人文出版社,2008年)、《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科学出版社,2015年)。
现在这部《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著作,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黄河史、郑州及周边地区历史环境和人文研究的主要论著。该书基本反映了作者在黄河下游史和郑州地区研究的成果。我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时间跨度大,从地质历史时期到当代;②涉及地域广,既有重点地区研究,即以郑州及邻近地区为重点研究地区,又着眼于黄淮海平原以及黄河流域的广大区域;③涉及学科领域多,该书涉及自然科学和历史人文学科,包括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地貌学、历史地理学、水文学、水利史、水环境、考古学、气候学、灾害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总之,该书无论是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还是在学科专业维度上,均显示出作者学术视野之广。
具体而言,该书有许多重要的新的探索、新的认识、新的观点。
关于黄河史的研究,以往主要是根据历史文献来研究下游河道变迁。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者们对黄河史的研究上溯,都是将《禹贡》的成书年代作为研究黄河变迁的起始时间。而《禹贡》的成书年代,虽然曾经有学者认为是夏禹时期,但这一看法是根据不足的,现在一般认为《禹贡》最后成文在战国时期,出自“稷下学派”之手,可能利用了更早的史料。把黄河史研究的时间尺度向前提到更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