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方法,以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和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为主线,以企业行为分析为重点,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剖析了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揭示了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政策失误,而在于使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条件,并说明在长期短缺条件下经济如何运行。
目录
序言
关于使用符号的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一篇 非价格条件下的调整
导言
第2章 生产者:瞬时调整
第3章 生活者:短期调整
第4章 买方:采购过程
第5章 买方:需求形成
第6章 卖方
第7章 生产和交换的正常状态
第8章 调整的摩擦
第9章 投资者:制度框架
第10章 投资者:长期调整
第11章 就业
第12章 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社会产能利用的函数
第二篇 价格条件下的调整
导言
第13章 企业:预算约束和利润
第14章 企业:对价格的反应
第15章 企业间价格的形成
第16章 工资
第17章 商品和服务在家庭之前的分配
第18章 家庭:消费者行为
第19章 消费品价格和消费品部门的短缺
第20章 货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21章 宏观相互关系:吸纳模型
第22章 父爱主义和程度
数学附录A:在市场上排队
数学附录B:强制替代、存货和摩擦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译后记
试读
为此需要适当的工具。本书的首要主题是短缺,其相关的几乎同等重要的次要主题,是经济系统论和经济控制论的方法论。在数学形式的、直观的或语言的模型中,哪些可用来描述控制机制、信号系统,以及不同体制的行为规律?哪些变量和常量表示体制的特征,是否具备现成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等。大量的此类问题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由于读者现在还不熟悉概念性工具,等他们看完本书之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