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哲学家:中国100位著名哲学家画传》遴选了中国哲学史上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用中国国画水墨丹青的形式呈现了哲人的风采、风韵、风骨、风神,有选择性地还原了哲学家的生活世界,用数百字篇幅生动描绘哲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核心命题、影响力和后世的评价。言简意赅,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本书由著名思想家楼宇烈先生撰写序言,倾力推荐。
目录
序 为哲人写风神
周公
管子
晏子
老子
孔子
孙武
孔伋
墨子
李悝
列子
杨朱
商鞅
慎到
孟子
许行
宋钘
惠施
庄子
尹文
屈原
荀子
邹衍
公孙龙
韩非子
曹参
司马迁
陆贾
贾谊
刘安
汲黯
董仲舒
扬雄
桓谭
王充
张衡
王符
刘劭
仲长统
曹植
阮籍
刘伶
王弼
向秀
郭象
裴頠
欧阳建
葛洪
慧远
鸠摩罗什
竺道生
何承天
僧肇
范缜
达摩
智顗
玄奘
神秀
惠能
法藏
韩愈
李翱
刘禹锡
柳宗元
宗密
李觏
邵雍
周敦颐
张载
王安石
沈括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陈亮
王守仁
王廷相
李贽
黄宗羲
方以智
顾炎武
王夫之
戴震
龚自珍
严复
康有为
谭嗣同
孙中山
蔡元培
梁启超
王国维
陈独秀
熊十力
李大钊
陈寅恪
胡适
梁漱溟
汤用彤
冯友兰
金岳霖
跋
试读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在老子之后最主要的道家学派代表。庄子曾担任过蒙地的漆园吏。其代表作品为《庄子》,计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史记》记载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说明庄子拥有丰富的、瑰丽的想象力,文章如汩汩泉水,任意流淌,汪洋恣肆,奇异横生。《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和故事,把精妙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妙趣丛生。庄子以隐士自居,即使楚威王以重金聘之,许以为相,庄子也以愿做一头“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猪而笑辞,决不做“郊祭之牺牛”。庄子主张尊重天道,认为“道”是一种本原,它无为无形却有情有信,自本自根,独立存在,永恒持续,“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表现了“道”超越六极、通贯古今而不受时空所限的特征。庄子认为,人一旦有了“机心”,即为物所绊,就无法承载“道”了,那样就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因而,人要有“大物”,不为物所物。庄子把“天”视为“自然”,即天然,主张要顺应自然,“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要摒弃机心、分别心。庄子主张齐物论,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以“道”观之,“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想象中的主观精神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并向往像大鹏鸟一样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精神自由生活。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达到“道”的境界,人必须在心上做好修养工夫,即“虚而待物”,实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与“道”同体。由此,人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为此,要在“技”上下功夫,庄子说“能有所艺者,技也”,就是要像庖丁解牛那样,通过训练而依次达到“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种境界。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一步,像圣人那样“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最终实现了“道”的艺术精神。庄子从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艺术观、修养论等方面呈现了“道”的不同面相,说明“道”无所不在、“道通为一”,拓展了中国哲学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