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元 1344 年,安徽淮河流域,旱灾、蝗灾、瘟疫爆发,17岁的农家少年朱元璋,家破人亡,为了混口饭吃,当了和尚,每天扫地上香、烧饭洗衣,还经常受到老和尚的责骂。因为灾荒,朱元璋不得不离开寺庙四处化缘,成为一名如同乞丐的游方和尚。
25年后,41岁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此后独掌中国30年,史称“洪武之治”,深刻改写历史走向,影响延绵至今。朱元璋究竟是怎样从乞丐一步步登上帝位的?坐龙椅统治中国30年,朱元璋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指其为权力野兽,有人称之为一代雄主。
直到历史学家吴晗捧出这部“朱元璋经典传记”,朱元璋的真实面目,终于再无任何遮掩,完全坦露在世人面前。
经常书评
◆ 吴晗先生这部作品史料扎实、宏富,眼光独特,视角新颖,文才史识交融激荡,通过一个王朝异鼎时代的铁血人物,把元末明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于世人面前。虽历半个多世纪,无出其右者。作家榜经典名著版匠心独运,是众多版本中的翘楚。
——岳南(知名学者,代表作《南渡北归》)
◆ 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商传(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节目主讲)
◆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吴晗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他在多年的时间里利用余暇改写《朱元璋传》,改写宗旨在充实内容,力求成为一本翔实的科学著作,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很用了一番功夫。
——黎澍(历史学家)
◆ 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只能作死学问,吴晗是一位重视打通古今的史学家。
——郑也夫(北大教授)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樊树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 001
二 游方僧 / 011
三 逼上梁山 / 023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 040
二 小军官 / 045
三 大元帅、大丞相 / 060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 075
二 取东吴 / 089
三 南征北伐 / 102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 120
二 农民被出卖了! / 128
三 新官僚养成所 / 139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 153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 160
六 建都和国防 / 169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 176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杀 / 185
二 文字狱 / 203
三 特务网 / 215
四 皇权的极峰 / 224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马皇后 / 240
二 皇子皇孙 / 246
三 教养和性格 / 255
四 晚年的悲哀 / 267
朱元璋年表 / 274
原书后记 / 285
编校说明 / 289
试读
第一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 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 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有见过雨了,栽下的苗晒得干瘪枯黄,大地裂开了一条条的龟缝。到处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孩子们戴着柳枝圈圈蹿出蹿进。正在焦急没收成时,又来了弥天漫地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在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成,这日子着实过不得了。
不料祸不单行,疫疠大起,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已经吃了多少时候的草根树皮了,病一起就挺不住, 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接着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便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理会,到了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明白这是上天在降罚, 散布瘟疫来收人,才着了慌。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 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家可投奔的,连家里的病人都顾不得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
孤庄村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 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 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作“天葬”。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