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宪法学缘起发展至今已逾百二十年,伴随国家宪法实践的演进,其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欲推动构建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必先发掘本国宪法的历史脉络,弘扬中华优秀法治文明。本书按照时间和专题双重撰写思路,系统地梳理了清末立宪以来宪法学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宪法文本、宪法教育宪法文献、宪法研究团体组织、宪法学方法与基本范畴、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地方制度等范畴,并从宏观视角对当代中国宪法学发展历程作了阶段区分与阐释。
试读
后记
本书是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70周年而策划的中国法学学术史丛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继承与发扬的学术传统,本身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法学发展的缩影。以宪法学的发展为主题做学术梳理与考察,对于反思已有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推进中国宪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宪法学恰是一种牵联时世,又关涉政学的学问。一方面,宪法作为一国根本法,一字一句攸关国家大政,现代宪法守护人的尊严、确认民主制度、划定国家权力的边界,关涉个体、国家与共同体的命运;另一方面,宪法学术彰显着国人对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根本思考,其兴衰更是国家命途的缩影。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经历的千年未有之巨变。在欧风美雨的吹打中顽强生长的中国宪法学,体现了中国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共同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宪法学是从西洋传入的学问,其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作为现代学术的宪法学在20世纪历经兴衰浮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学渐次复苏繁荣,以坚韧而奋发的姿态迈入21世纪,结出丰硕的果实。漫长的20世纪,见证了中国宪法学的发展,乃至发达。当然,笔者仍身处这一传统之中,对之观察与思考仍多有不足之处,而前辈学人留下的学术成果浩瀚,自应为对中国宪法学学术史的诠释留下更多的空间。更何况,现代宪法学亦如现代宪法与宪法文化,应是多元的,充满无限的诠释可能。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写作团队结合既有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分享研究成果与信息,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历程。比如从文献研究的角度,考究概念的起源,观察概念与观念的体系;从组织的视角,探讨宪法学的发展演进,研究学术团体、专门教育与国民教育的体系;从学术话语生成的角度,观察宪法学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互动、宪法学术史以及学术事业内部的产出形态;也尝试通过对专题领域的纵向梳理,综合地反映学术发展的不同面向。当然,面对跨越一百年的宪法学历史与浩瀚的学术文献,我们的成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对于早期的国际交流仍然缺乏深入考察,对前辈公法学人的生平与思想未能细作考辨,对晚近宪法学的最新发展犹有未及关注之处。但笔者也注意到,近来学界关于近代法政学人的研究日渐细致,对中外宪法学早期交流的研究佳作频出,对国外学说的译介与基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不断更新。缘于传播渠道的发达,学界已能便捷地获取这些成果。另外,笔者曾主编《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于西方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本书既然专注于中国宪法学本身的整体脉络,也就姑且不再多述。
本书分工如下:导论、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撰写;第一章由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周威撰写;第三章、第十章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姜秉曦撰写;第四章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陆一爽撰写;第八章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齐小力、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王涛撰写;第九章由韩大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郑磊、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亮撰写;第十一章由姜秉曦、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翔撰写;第十二章由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学撰写;第十三章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许瑞超、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毅撰写;附录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钱坤、周威整理。
韩大元
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