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查、归纳总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美国、欧盟、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双碳目标以及能源发展格局及趋势,剖析了全球和我国能源电力碳排放形势;梳理了国内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演进过程及特征,阐述了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提出了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原则、指标体系、流程,构建了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框架。*后,遴选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五个典型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技术在电力行业零碳低碳负碳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本书可为正在从事和有志于未来从事电力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和实践的人们提供详细参考。
目录
目录
第1章“双碳”目标下国内外能源发展与排放进展(1)
1.1“双碳”目标的国际形势分析(1)
1.1.1美国“双碳”目标形势分析(5)
1.1.2欧盟及主要成员国“双碳”目标形势分析(6)
1.1.3英国“双碳”目标形势分析(9)
1.1.4日本“双碳”目标形势分析(10)
1.1.5澳大利亚“双碳”目标形势分析(11)
1.2国内外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13)
1.2.1美国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13)
1.2.2欧盟及主要成员国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23)
1.2.3英国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33)
1.2.4日本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38)
1.2.5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与趋势分析(42)
1.3全球能源电力碳排放形势分析(45)
1.3.1全球能源领域碳排现状和未来碳排预判(45)
1.3.2全球电力行业碳排现状和未来碳排预判(47)
1.4我国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形势分析(50)
1.4.1我国在“双碳”目标实现上做出不懈努力(50)
1.4.2我国电力行业碳排现状与减排需求分析(52)
1.5小结(53)
第2章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演进及特征分析(55)
2.1国内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现状(56)
2.1.1绿色技术的发展(56)
2.1.2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64)
2.1.3国内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110)
2.2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典型绿色低碳技术(116)
2.2.1化石能源发电绿色低碳技术(117)
2.2.2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低碳技术(121)
2.2.3其他新型能源发电绿色低碳技术(130)
2.2.4输电绿色低碳技术(132)
2.2.5储能绿色低碳技术(133)
2.3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特征分析(134)
2.3.1绿色技术特征分析(134)
2.3.2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特征分析(137)
2.4小结(138)
第3章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框架研究(139)
3.1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分析(139)
3.1.1电力行业“源”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139)
3.1.2电力行业“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149)
3.1.3电力行业“荷”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151)
3.1.4电力行业“储”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152)
3.2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框架构建(154)
3.2.1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意义和目标
(156)
3.2.2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原则(156)
3.2.3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对象(157)
3.2.4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指标体系构建
(158)
3.2.5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流程(168)
3.2.6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的结果(169)
3.3小结(170)
第4章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典型案例分析(171)
4.1不同能源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71)
4.1.1钒液流电池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71)
4.1.2海上风电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74)
4.1.3电力气象防灾减灾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77)
4.1.4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79)
4.1.5氢能储能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182)
4.2对比不同典型技术在零碳低碳负碳方面的应用效果(185)
4.2.1钒液流电池应用效果(185)
4.2.2海上风电应用效果(186)
4.2.3电力气象防灾减灾应用效果(188)
4.2.4电动汽车可控负荷应用效果(189)
4.2.5氢能储能应用效果(191)
4.3小结(193)
第5章总结与建议(194)
5.1总结(194)
5.2建议(195)
参考文献(196)
试读
“双碳”目标下电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辨识前言前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我国也将其视作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领域,其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结构面临诸多挑战,如高碳排放、能源安全等问题,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是实现电力绿色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当前涉及“源网荷储”电网全流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电网技术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电网逐步从大网络向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能源调峰、稳燃等电力安全保障技术不断涌现,都有利于推动电力系统向节能、增效、低碳方向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建立一个绿色、低碳、系统的电力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方法迫在眉睫。本书通过对美国、欧盟及主要成员国、英国、日本、我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双碳”目标、能源低碳发展的政策规划以及能源领域碳排放现状的调研和分析,以宏观视角呈现了当前国内外能源发展的进展与碳排放格局。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及演进过程,并通过对电力行业典型绿色低碳技术的分析,总结了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围绕电力行业“源网荷储”探讨了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框架。*后,对应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各环节,选取钒液流电池、海上风电、电力气象防灾减灾、电动汽车可控负荷、氢能储能等五个典型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并探究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的减碳效果。 本书旨在深入研究“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支撑技术,为电力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对绿色低碳技术的辨识和分析,为电力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客观、准确,但由于时间较紧、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双碳目标下电力绿色低碳关键支撑技术评价方法和专利标准化研究”(No.1400202340338A11ZN)的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著者
2024年2月
前言/序言
“双碳”目标下电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辨识前言前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我国也将其视作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领域,其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结构面临诸多挑战,如高碳排放、能源安全等问题,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是实现电力绿色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当前涉及“源网荷储”电网全流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电网技术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电网逐步从大网络向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能源调峰、稳燃等电力安全保障技术不断涌现,都有利于推动电力系统向节能、增效、低碳方向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建立一个绿色、低碳、系统的电力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方法迫在眉睫。本书通过对美国、欧盟及主要成员国、英国、日本、我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双碳”目标、能源低碳发展的政策规划以及能源领域碳排放现状的调研和分析,以宏观视角呈现了当前国内外能源发展的进展与碳排放格局。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及演进过程,并通过对电力行业典型绿色低碳技术的分析,总结了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围绕电力行业“源网荷储”探讨了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绿色低碳技术遴选框架。*后,对应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各环节,选取钒液流电池、海上风电、电力气象防灾减灾、电动汽车可控负荷、氢能储能等五个典型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并探究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的减碳效果。 本书旨在深入研究“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支撑技术,为电力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对绿色低碳技术的辨识和分析,为电力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客观、准确,但由于时间较紧、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双碳目标下电力绿色低碳关键支撑技术评价方法和专利标准化研究”(No.1400202340338A11ZN)的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著者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