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吕祖谦(1137-1181),南宋乾淳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浙东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婺学之宗师,与朱熹、张杖并称“东南三贤”。他不拘门户之见,兼取其长,综合当时各家学说。他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朱(熹)、陆(九渊)思想异合论辩的“鹅湖之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其思想反映了南宋社会思想的总趋向。《婺学之宗:吕祖谦传》介绍了吕祖谦的生平及其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历史等诸多思想,尤以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最具特色。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家学渊源
引子
孔子开创的中华主体文化儒学,经由汉唐经学家的详备训解,至北宋又有周敦颐、张载、二程诸大儒的继承和发挥,从而发展成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到南宋时期,理学又发展为朱熹的闽学、吕祖谦的婺学与陆九渊的金溪之学三家鼎立之局。清儒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云:“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其中能“兼取其长”而得“中原文献之统”的婺学的开创者吕祖谦,就是本书的传主。
吕祖谦(1137一1181),字伯恭,因其祖籍莱州,故学者称东莱先生。吕祖谦与其伯祖吕本中皆号“东莱”,世人因称吕本中为“大东莱先生”,而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以区别之。而吕祖谦开创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婺学”,则是因为吕祖谦的曾祖吕好问携家随宋室南渡,始定居于婺州,故吕祖谦本身乃婺州人氏。
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春秋属越,楚灭越又归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婺州之地又属之。东汉末年,中原干戈不休,大量人口南渡,婺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开始迅猛发展。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始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因郡治在漱水之东、金华山之阳而以为名,领县九,是为婺州独立建郡之始。南朝梁改称金华郡。隋代因其地属婺宿分野,乃始称婺州。隋大业三年(607),复称东阳郡。唐代,改东阳郡为婺州。宋代曾称保宁军。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婺州地近京畿,人口、经济和文化又得到了一次长足的发展。
婺州在地理位置上属浙东地区,境内多佳山丽水、风景名胜。万历《金华府志》写道:“金华诸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雄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嗽,连屏排戟,拱卫四维。西南诸峰数重,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郭外双溪萦带,众水汇合,弯环流衍,注于激水,转浙江。”具体地讲,婺州境内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金华北山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诸景以及双溪、八咏楼、丽泽书院,浦江的仙华山、浦阳江、月泉书院,武义的明招山,永康的方岩、五峰书院,义乌的绣湖,东阳的双岘山,兰溪的兰江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存在,为这些壤地相接、声气易于相通的婺州文人探奇览胜,寻幽访古,唱和吟啸,讲论切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去处。也就是说,山水名胜能给本地文化带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积极效果。这是婺学得以勃然兴起和长期发展的自然因素。
然而,吕祖谦开创的婺学之所以能得“中原文献之统”,则非婺州山水名胜之优所能解说,而是另有渊源所自。而追溯这一渊源,就不得不归宗于吕祖谦的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家学传统。
吕祖谦作为历史名人,并非以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彪炳于史,而是以思想敏锐和学识宏富的思想家著称于世。他的一生既没有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功业,也没有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情节。他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平淡恬静的氛围中从事书院讲学、青灯著述,并与师友交流。显然,写这样的传记,不能以情节的推进为线索,而是应以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为脉络,而叙述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就不能不探索其源流继承的问题。因此,撰写吕祖谦的传记,就不能仅从吕祖谦的本身开始,而应追本溯源,从他的家世、家学的渊源写起。
……
目录
第一章 家学渊源 001
引子 001
一、仕宦显族 003
二、文献世家 008
三、儒学正传 013
第二章 从师问学 019
一、童年家教 019
二、白水启蒙 024
三、三山从师 026
四、籍溪求学 031
五、玉山问道 036
第三章 花烛金榜 039
一、初婚悲欢 039
二、两科题名 047
三、师友切磋 054
第四章 居丧讲学 064
一、明招守墓 064
二、制定学规 067
三、编写范文 071
四、弟子记言 082
第五章 出仕从政 090
一、除服待阙 090
二、严陵惠政 093
三、太学轮对 o99
四、南宫取士 107
第六章 研经论史 112
一、遣散诸生 112
二、潜心经史 120
三、越中纪游 132
四、探讨义理 141
第七章 论学三会 151
一、寒泉之会 151
二、鹅湖之会 160
三、期年反思 171
四、三衢之会 179
第八章 史馆编述 191
一、修订徽录 191
二、诚交名士 195
三、编纂文鉴 202
四、因疾奉祠 209
第九章 未竟之业 217
一、哀伤致疾 217
二、病榻著书 222
三、学歧难弭 229
四、哲人其萎 239
第十章 文献著述 248
一、经学著作 248
二、理学著作 257
三、史学著作 259
四、文学著作 264
第十一章 婺学之宗 268
一、论道明理 268
二、教育治学 276
三、经世致治 284
第十二章 流风遗韵 292
一、吕门家传 292
二、丽泽后学 298
三、务实遗风 306
大事年表 313
参考文献 324
后记 327
试读
第一章 家学渊源
引子
孔子开创的中华主体文化儒学,经由汉唐经学家的详备训解,至北宋又有周敦颐、张载、二程诸大儒的继承和发挥,从而发展成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到南宋时期,理学又发展为朱熹的闽学、吕祖谦的婺学与陆九渊的金溪之学三家鼎立之局。清儒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云:“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其中能“兼取其长”而得“中原文献之统”的婺学的开创者吕祖谦,就是本书的传主。
吕祖谦(1137一1181),字伯恭,因其祖籍莱州,故学者称东莱先生。吕祖谦与其伯祖吕本中皆号“东莱”,世人因称吕本中为“大东莱先生”,而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以区别之。而吕祖谦开创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婺学”,则是因为吕祖谦的曾祖吕好问携家随宋室南渡,始定居于婺州,故吕祖谦本身乃婺州人氏。
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春秋属越,楚灭越又归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婺州之地又属之。东汉末年,中原干戈不休,大量人口南渡,婺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开始迅猛发展。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始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因郡治在漱水之东、金华山之阳而以为名,领县九,是为婺州独立建郡之始。南朝梁改称金华郡。隋代因其地属婺宿分野,乃始称婺州。隋大业三年(607),复称东阳郡。唐代,改东阳郡为婺州。宋代曾称保宁军。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婺州地近京畿,人口、经济和文化又得到了一次长足的发展。
婺州在地理位置上属浙东地区,境内多佳山丽水、风景名胜。万历《金华府志》写道:“金华诸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雄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嗽,连屏排戟,拱卫四维。西南诸峰数重,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郭外双溪萦带,众水汇合,弯环流衍,注于激水,转浙江。”具体地讲,婺州境内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金华北山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诸景以及双溪、八咏楼、丽泽书院,浦江的仙华山、浦阳江、月泉书院,武义的明招山,永康的方岩、五峰书院,义乌的绣湖,东阳的双岘山,兰溪的兰江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存在,为这些壤地相接、声气易于相通的婺州文人探奇览胜,寻幽访古,唱和吟啸,讲论切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去处。也就是说,山水名胜能给本地文化带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积极效果。这是婺学得以勃然兴起和长期发展的自然因素。
然而,吕祖谦开创的婺学之所以能得“中原文献之统”,则非婺州山水名胜之优所能解说,而是另有渊源所自。而追溯这一渊源,就不得不归宗于吕祖谦的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家学传统。
吕祖谦作为历史名人,并非以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彪炳于史,而是以思想敏锐和学识宏富的思想家著称于世。他的一生既没有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功业,也没有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情节。他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平淡恬静的氛围中从事书院讲学、青灯著述,并与师友交流。显然,写这样的传记,不能以情节的推进为线索,而是应以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为脉络,而叙述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就不能不探索其源流继承的问题。因此,撰写吕祖谦的传记,就不能仅从吕祖谦的本身开始,而应追本溯源,从他的家世、家学的渊源写起。
……
前言/序言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弓|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借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区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视,成为我国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今天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于创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现在其历史的源头。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