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学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以及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49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深入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风貌。全书紧扣历史脉络与时代背景,精选重大事件与典型人物,通过纪实与叙述融合的笔法,将“精神”从宏大叙述中还原为一个个可感可触的人与事,让我们看见精神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跨越时空,润物无声地流淌进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全书内容丰富,表达庄重严谨,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感染力。本书既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读本,也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参考,对于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参考价值。
精彩书摘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张品成
刘启耀,出生在兴国县龙口乡睦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生有兄弟四人,刘启耀排行老大,自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任。刘家世代赤贫,苦难深重。到了刘启耀这一代,更是穷困潦倒,祸不单行。那一年,刘启耀的二弟得了病,因为家里无钱看病不幸夭折。一贫如洗的家,再无力抚养三个孩子,便将三弟卖了。
刘启耀十三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失去了顶梁柱,这对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那一年,当时四弟刚满周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少年时期的刘启耀,就挑起了家庭重担。
为了养家糊口,刘启耀做了个撑排的水手,在很多地方也叫排客。他家乡叫睦埠,一般以“埠”为名的地方都靠水。“埠”本义为停船的码头,即江河沿岸及港湾内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地方。
睦埠也是这样的地方。那是兴国县龙口乡濒临赣江的一个村子。村子处在水路的要道,去往赣州或者赣州往各县的舟排来来去去常年不绝。村里刘姓都吃水上饭,做与水打交道的营生。
刘启耀少年时就跟了大人撑排做苦力。撑排是个危险的营生,那时没公路铁路,山里的木头,都是砍伐了扎成排,由排客从山里放排撑排顺水而下,运到赣州、省城南昌甚至更远。因有些木排在大山深处,溪流水小,平常还难以运送木头,只有春上发大水时才行。山高滩险,激流中,常常排散人亡。
刘启耀撑排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人聪明,自学了几个字。红军来了后,刘启耀觉得共产党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理念很符合他的追求,他决心加入其中。他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反对剥削,反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为底层农民的利益而斗争。在农民运动过程中,他看到共产党一直以贫苦农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深受感染,渴望加入共产党。
1928年,刘启耀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刘启耀,热情高涨,做事更是勤奋刻苦,胆大心细。难得的是他还有一身的干劲,所以,经常被委以重任。他任劳任怨,不怕失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几年后,红军来了,创建了苏维埃。有首长看到了刘启耀的表现,说:“你当排客可惜了,我们需要工农干部,你能胜任的。”刘启耀觉得自己肚里没多少墨水,并不能胜任。红军办了识字班,他拼命学习。花的时间比别人多许多,常常看见他屋里的油灯亮到后半夜。一天,大家在大树底下乘凉,送来了几份报纸,有人对刘启耀说:“你读读!”刘启耀真就读了出来。有首长经过,说:“启耀呀,没想到喔,你来帮我们个忙吧。”
首长说的“帮忙”,就是抄抄写写。刘启耀把那份工作做得很好,他更加热爱学习了。后来,他给大家读的那份报纸《红色中华》刊登了他的学文化的事迹,首长经常表扬他为工农干部学习文化知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目录
烈火淬炼
在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人以敢于挑战、不惧牺牲的英勇斗志,用信仰铸就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曲革命史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
北大红楼楼李 舫 003
红色熔炉:井冈山山江 子 018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人张品成 030
永远的长征征王宏甲 038
遵道行义大转折折丁晓平 050
延安精神:岁月流金,信仰永驻驻刘笑伟 059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谱写壮丽爱国篇章章岳思平 067
《红岩》背后的故事事侯健美 077
永远的赶考 李春雷091
照金纪行 和谷108
山河血 李舫116
南泥湾精神永恒 张金凤133
太行雄浑天下脊 蒋殊146
转折在1947:刘邓大军浴血大别山 肖雅文 葛红国 裴志海158
三个女人的沂蒙山 解永敏172
壮丽史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新中国建设的辉煌篇章,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新中国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建设之路。
塞罕坝 李春雷283
“两路”精神永放光芒 降边嘉措300
红旗在喜马拉雅永远高扬 沈卫平315
一路向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邢小俊330
钢枪与玫瑰 高建国342
革故鼎新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勇气,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时代的标志和印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
40多年前开启国门的那一刻刻梁 衡 355
另一个深圳圳陈启文 361
营救簰洲湾——中国抗洪精神的一次展现现刘益善 375
为了守护生命——回望 2003年抗击非典典杨黎光 386
一个奇迹的诞生生张子影 401
拥抱星辰大海海王建蒙 412
金雀花开开辛 茜 423
谁持哈达青藏舞舞徐 剑 437
燃情女排排董少东 445
万象更新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探月精神……既诉说着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又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千年梦圆 李朝全459
人民战“疫” 纪红建474
为“三牛”画像 王国平487
祖国至上 许晨495
基业长青 陈楫宝511
月满华夏 陈新522
北斗的胸怀 龚盛辉534
中国与世界的拥抱 肖云儒543
五星邀五环 孙晶岩553
中国医疗队精神 王昆568
试读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张品成
刘启耀,出生在兴国县龙口乡睦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生有兄弟四人,刘启耀排行老大,自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任。刘家世代赤贫,苦难深重。到了刘启耀这一代,更是穷困潦倒,祸不单行。那一年,刘启耀的二弟得了病,因为家里无钱看病不幸夭折。一贫如洗的家,再无力抚养三个孩子,便将三弟卖了。
刘启耀十三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失去了顶梁柱,这对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那一年,当时四弟刚满周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少年时期的刘启耀,就挑起了家庭重担。
为了养家糊口,刘启耀做了个撑排的水手,在很多地方也叫排客。他家乡叫睦埠,一般以“埠”为名的地方都靠水。“埠”本义为停船的码头,即江河沿岸及港湾内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地方。
睦埠也是这样的地方。那是兴国县龙口乡濒临赣江的一个村子。村子处在水路的要道,去往赣州或者赣州往各县的舟排来来去去常年不绝。村里刘姓都吃水上饭,做与水打交道的营生。
刘启耀少年时就跟了大人撑排做苦力。撑排是个危险的营生,那时没公路铁路,山里的木头,都是砍伐了扎成排,由排客从山里放排撑排顺水而下,运到赣州、省城南昌甚至更远。因有些木排在大山深处,溪流水小,平常还难以运送木头,只有春上发大水时才行。山高滩险,激流中,常常排散人亡。
刘启耀撑排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人聪明,自学了几个字。红军来了后,刘启耀觉得共产党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理念很符合他的追求,他决心加入其中。他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反对剥削,反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为底层农民的利益而斗争。在农民运动过程中,他看到共产党一直以贫苦农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深受感染,渴望加入共产党。
1928年,刘启耀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刘启耀,热情高涨,做事更是勤奋刻苦,胆大心细。难得的是他还有一身的干劲,所以,经常被委以重任。他任劳任怨,不怕失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几年后,红军来了,创建了苏维埃。有首长看到了刘启耀的表现,说:“你当排客可惜了,我们需要工农干部,你能胜任的。”刘启耀觉得自己肚里没多少墨水,并不能胜任。红军办了识字班,他拼命学习。花的时间比别人多许多,常常看见他屋里的油灯亮到后半夜。一天,大家在大树底下乘凉,送来了几份报纸,有人对刘启耀说:“你读读!”刘启耀真就读了出来。有首长经过,说:“启耀呀,没想到喔,你来帮我们个忙吧。”
首长说的“帮忙”,就是抄抄写写。刘启耀把那份工作做得很好,他更加热爱学习了。后来,他给大家读的那份报纸《红色中华》刊登了他的学文化的事迹,首长经常表扬他为工农干部学习文化知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