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文史学家瞿兑之之日记。瞿氏日记散佚严重,整理者多年来始终关心、搜集,从公藏单位及私人收藏中发现瞿兑之散佚日记数种,包括1911、1912、1913、1914、1916、1917、1920、1939、1940、1944、1945年共11个年份,涵盖其居湘读书、在沪上学、居京任职等重要阶段。每一阶段,日记呈现的面貌大不相同。瞿兑之出身名门,亲历近代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交游多一时俊杰,日记因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中对日常诗文创作的记录以及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也蕴含丰富的文学史料。本书又有附录三篇:一位为其祖父瞿元霖《苏常日记》,主要内容为咸丰七年入常州任幕僚期间行止往还、时事评论、地理考证及所作诗篇;二为其父瞿鸿禨《使豫使闽日记》,为其光绪时分别典河南、福建试时的日记;三为《(先母)傅幼琼编年事迹》,为瞿兑之为其母傅幼琼作编年事迹,多涉瞿兑之个人经历。
目录
整理説明(1)
宣統三年(1911)辛亥(1)
民國元年(1912)壬子(44)
民國二年(1913)癸丑(57)
民國三年(1914)甲寅(77)
民國五年(1916)丙辰(109)
民國六年(1917)丁巳(118)
民國九年(1920)庚申(143)
民國十年(1921)辛酉(164)
民國十八年(1929)己巳(166)
民國二十八年(1939)己卯(168)
民國二十九年(1940)庚辰(193)
民國三十三年(1944)甲申(260)
民國三十四年(1945)乙酉(281)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丙戌(342)
附録一蘇常日記瞿元霖撰(343)
附録二使豫使閩日記瞿鴻禨撰(450)
附録三傅幼瓊編年事略瞿兑之撰(498)
人名索引(506)
前言/序言
整理説明
瞿宣穎(1894—1973),字鋭之,後改字兑之,抗戰中易名益鍇,晚號蜕園。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出身名門,是晚清重臣瞿鴻禨之子。生於成都。幼時曾隨父任,輾轉長沙、江陰、北京等地。1906年,考取京師譯學館,初學英文、算學。1907年,父遭開缺回籍,自此定居長沙。早年讀書,受家學濡染甚深。居湘後,又從王闓運、尹金陽、王先謙、曾廣鈞等湖湘耆宿學習詩文書畫。辛亥鼎革後,全家避居上海。曾先後就讀於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接受新式教育。1920年,赴京求職。初任職交通部,後任國務院秘書、代理國務院秘書長、司法部秘書、京兆尹公署秘書長、財政部總務廳廳長、外交委員會秘書、印鑄局局長等職。北伐後,充任大學講席。1928年,任燕京大學歷史系講師。1929年,兼任南開大學史學系教授。1930年,復任清華大學歷史學系、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史學系講師。1931年,任財政部鹽務稽核總所總務科文牘股助理員。1932年,任河北省政府秘書長。1933年,任河北省通志館館長、河北省普通考試典試委員會秘書長。同年,辭任回北平,編校《蘇常日記》《使豫使閩日記》等先人著作。1935年,赴廣州學海書院講學,任書院學長。1936年回北平,任冀察政務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1938年起,在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職,曾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秘書長、“國民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秘書廳廳長、代理“北京大學”總監督、“國立華北編譯館”館長等僞職。抗戰勝利後,流寓上海,筆耕生,受聘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特約編輯。1968年,因涉及對江青之不利言論,以“反革命罪”獲刑十年,在上海市提籃橋監獄服刑。1973年8月28日,瘐死獄中。1983年,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再審,宣告無罪,對其訴謂“反革命罪”予以徹底平反。瞿兑之先生生平事迹,參考田吉《瞿宣穎年譜》,復旦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瞿兑之先生中西兼學,新舊雜糅,工書畫,善舊體詩文。其友人吴雨僧先生曾云:“兑之博學能文,著述宏富,又工書法,善畫山水及梅花。合乎吾儕心目中理想的中國文人之標準。”吴宓《空軒詩話》,《吴宓詩話》,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17頁。早年以方志名家,留心燕都掌故,於秦漢史用力頗勤。曾編有《北平史表長編》《同光間燕都掌故輯略》,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又有《漢代風俗制度史》(前編)、《方志考稿》、《中國駢文概論》、《兩漢縣政考》(與蘇晉仁合撰)、《秦漢史纂》、《人物風俗制度叢談》(甲集)諸書傳世。晚年流寓上海,以經典注譯主要工作。選注《古史選譯》《左傳選譯》《楚辭今讀》《史記故事選》《漢書故事選》《後漢書故事選》《通鑑選》《漢魏六朝賦選》等經典。又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之約,注成《李白集校注》(與朱金城合撰)、《劉禹錫集箋證》。二書在其身後付梓,備受學林矚目。晚年還編選平生所作舊體詩文《補書堂詩録》《補書堂文録》,前者在香港影印出版,後者則油印行世,今已鮮見流傳。
瞿兑之先生賡續清人傳統,以寫作日記日課。但因複雜之歷史原因,日記迭遭散佚、毁棄,近年民間偶有散出,已公家和私人收藏。現將已發見日記按其來源分别概述如下。
一、 嘉德拍賣本
中國嘉德2022年春季拍賣會“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第1925號拍品瞿兑之《辛亥年雙海棠閣日記》。日記毛裝一册,以毛筆寫於自訂竹紙册上。封面題“辛亥年雙海棠閣日記”,卷端鈐“宣穎長壽”“湘西瞿氏”白文方印。據其《長沙瞿氏家乘》卷六《佚聞録》:“書齋前有雙海棠高出屋簷,北方産也,余兄弟朝夕讀書於是,故吾仲兄自署‘雙海棠館’。”瞿兑之輯《長沙瞿氏叢刊》,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知雙海棠閣(館)是其兄弟少年居湘讀書時所用室名。日記以舊曆紀日,始於辛亥年正月十五日(1911年2月13日),止於辛亥年七月二十六日(1911年9月18日),於現存日記中時間最早,是早年居長沙時所寫。
二、 長沙市圖書館藏本
長沙市圖書館藏瞿兑之日記四種,數年前自蘇州某書肆購入。按時間順序依次:
(1) 辛亥歲一册,毛裝。以毛筆寫於自訂竹紙册上,卷端首行題“辛亥歲第二册”。日記以舊曆紀日,始於辛亥年八月初一日(1911年9月22日),止於辛亥年八月二十日(1911年10月11日),與上述《辛亥年雙海棠閣日記》在時間上前後接續,正可相連屬。武昌起義後不久,瞿先生即奉父母避亂寧鄉、湘潭,待時局稍定,又舉家乘船趕赴上海。日記止於八月二十日即武昌起義後一日,持續不到一月即中止,當與時局變故,外出避亂有關。
(2) 壬子日記,散葉七紙。以毛筆寫於九華堂紅格稿紙上,首頁首行題“壬子日記”。日記以舊曆紀日,始於壬子年七月十五日(1912年8月27日),止於壬子年七月二十九日(1912年9月10日),僅存半月。瞿先生時居上海,不久即由滬返湘,七月二十一日(9月2日)日記云“婧君書來,欲過廿四日歸,余復書促之,因有令余等赴湘之議也”,即可證。
(3) 還湘日記一册,毛裝。以毛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