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李忠东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形象”。作者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的广袤与迷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书中没有堆砌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没有权威的居高临下,保持着纪录片式的理性克制,又充满理工科的浪漫,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更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的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精彩书摘
跋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熟悉,一部分是我在《中国国家地理》作编辑时策划编辑的稿子,另一部分是从作者的公众号“侠客地理”上精选的。相较于书稿的阅读,以前的阅读显得支离破碎,全然不如展卷阅读来得立体和系统。这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把中国西部苍茫、雄浑、秀丽与神奇的地理景观,做了多维度的解读。
我们了解自然,除了亲临其中,另外就是学习,而学习的渠道,一部分是纪录片,一部分是历史典籍,一部分是游记。这些游记更多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像《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这样一本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描写中国西部的书并不太多。书的内容北起中国最北界的阿尔泰山山脉,南达横断山,其跨越的纬度之大,地域之阔,是为本书的广度。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呢?这得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地质工作者,参加工作之始,便从事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所谓区域地质调查,那就是在指定的区域,勘查这里的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实地测量、考察和记录,做不得一点假,数据与认知,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后来,他又从事旅游地质工作,经年累月地行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作者觉得地理是如此有趣。那些坚硬的石头,色彩各异,年龄不同,有的缘何又“长”在一起?那些古老的地层,又如何“骑”在了年轻的地层之上?这些,无不是地球演化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自然的馈赠制作陶器、青铜器、金银器,这些自然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涉及过一些,但并不系统,直到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对矿物中的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作了详细描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上帝创造世界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后人对布封评价颇高,如达尔文就曾说布封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特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之所以提到布封,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对自然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一位是达尔文,一位是洪堡。洪堡被称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与达尔文一前一后前往美洲大陆探险和考察,在大尺度的旅行中,逐渐形成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思想和洪堡的地理学概念。
自此以后,才开始了全球的地理大发现。其中有一位博物学家来到了四川和横断山区一带采集植物,很多年以来,我们都把他称为植物学家,直到21 世纪,最新的译本才改称其为博物学家,他就是《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威尔逊。在这本书中,他结合地质和地貌,描写了他从湖北宜昌入川的各种见闻,直到今天,这些对于自然的描述也称得上准确与精妙,在阅读文字时,那些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重要的非虚构文学读本,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特别是在我和忠东上学时那个书荒年代。直到今天,很多人一提到地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个问题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或教育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想想,如果当年的地理课老师能把地理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地理会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天地。因为地理学,其核心是研究人地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比如说季风,如果单纯在课堂里讲授它的形成以及计算,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再计算一下洋流,其结果就是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兴趣。但是,换一种方法,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以在地为核心,开展一些野外实践,那又将是另外的结果,正如一个地理学家的观点:“地理学,是用考察来验证知识。”
地理学习为什么要从在地开始?其一,这是学生的家乡,他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其二,就在身边,成本极低,而且可以反复实践。地理老师如果结合地理课本的知识,带着学生多在野外实践,善莫大焉!而这本书,会与很多人的家乡有关,阅读相关文章之后,你会对家乡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无疑是你去到这些地方的知识指南。
这本书,除了涉及地貌景观、地质成因等科学知识,还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正是这样一本传神之作。
我最早阅读的书稿,还是没有排版的纯文字稿,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不逊于视频的表达。缘何?考察、阅读、思考和笔耕不辍等多种原因,缺一不可。
在中国,这样的地质工作者成千上万,但是,能把这些经历、认知用文学形式来表达和传播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写作又是另一个领域的高峰。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了十几年编辑,深知优秀的科普作家非常难得,李忠东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与他喜欢文学、喜欢阅读有必然的联系。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评价李忠东,一点也不为过。
在短视频、快体验的时代,写作和出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从个体的角度,其付出与回报不太能达到一个平衡。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本值
目录
01
西北之北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喀纳斯,中国“雄鸡”最美的尾羽
如此“浑蛋”: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石蛋地貌
天山北麓, 一条斑斓的彩色走廊
帕米尔高原: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塔什库尔干谷地:冰川下的景观大道
02
青藏苍茫
阿什库勒火山群:世界屋脊上的高海拔火山景观
天上的阿里:四条重量级山脉汇聚下的斑斓大地
喜马拉雅山脉:看地球最高的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
易贡藏布 :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澜沧江古盐田:阳光与风的传奇
03
横断东西
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一见倾心,爱上雪山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异域奇迹”
巴塘茶洛:横断山的气热泉群景观
鲜水河断裂带: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
玉石之峰与黄河曲流
横断山脉的“红”与“黑”
04
天造大盆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大渡河峡谷:雄阔与幽深之美
1700岁,两株桢楠的故事
05
云贵高原
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
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
大湖如链:云南高原的断陷湖群
湘西,云贵高原边缘的台地峡谷
试读
跋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熟悉,一部分是我在《中国国家地理》作编辑时策划编辑的稿子,另一部分是从作者的公众号“侠客地理”上精选的。相较于书稿的阅读,以前的阅读显得支离破碎,全然不如展卷阅读来得立体和系统。这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把中国西部苍茫、雄浑、秀丽与神奇的地理景观,做了多维度的解读。
我们了解自然,除了亲临其中,另外就是学习,而学习的渠道,一部分是纪录片,一部分是历史典籍,一部分是游记。这些游记更多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像《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这样一本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描写中国西部的书并不太多。书的内容北起中国最北界的阿尔泰山山脉,南达横断山,其跨越的纬度之大,地域之阔,是为本书的广度。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呢?这得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地质工作者,参加工作之始,便从事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所谓区域地质调查,那就是在指定的区域,勘查这里的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实地测量、考察和记录,做不得一点假,数据与认知,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后来,他又从事旅游地质工作,经年累月地行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作者觉得地理是如此有趣。那些坚硬的石头,色彩各异,年龄不同,有的缘何又“长”在一起?那些古老的地层,又如何“骑”在了年轻的地层之上?这些,无不是地球演化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自然的馈赠制作陶器、青铜器、金银器,这些自然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涉及过一些,但并不系统,直到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对矿物中的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作了详细描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上帝创造世界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后人对布封评价颇高,如达尔文就曾说布封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特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之所以提到布封,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对自然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一位是达尔文,一位是洪堡。洪堡被称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与达尔文一前一后前往美洲大陆探险和考察,在大尺度的旅行中,逐渐形成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思想和洪堡的地理学概念。
自此以后,才开始了全球的地理大发现。其中有一位博物学家来到了四川和横断山区一带采集植物,很多年以来,我们都把他称为植物学家,直到21 世纪,最新的译本才改称其为博物学家,他就是《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威尔逊。在这本书中,他结合地质和地貌,描写了他从湖北宜昌入川的各种见闻,直到今天,这些对于自然的描述也称得上准确与精妙,在阅读文字时,那些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重要的非虚构文学读本,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特别是在我和忠东上学时那个书荒年代。直到今天,很多人一提到地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个问题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或教育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想想,如果当年的地理课老师能把地理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地理会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天地。因为地理学,其核心是研究人地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比如说季风,如果单纯在课堂里讲授它的形成以及计算,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再计算一下洋流,其结果就是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兴趣。但是,换一种方法,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以在地为核心,开展一些野外实践,那又将是另外的结果,正如一个地理学家的观点:“地理学,是用考察来验证知识。”
地理学习为什么要从在地开始?其一,这是学生的家乡,他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其二,就在身边,成本极低,而且可以反复实践。地理老师如果结合地理课本的知识,带着学生多在野外实践,善莫大焉!而这本书,会与很多人的家乡有关,阅读相关文章之后,你会对家乡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无疑是你去到这些地方的知识指南。
这本书,除了涉及地貌景观、地质成因等科学知识,还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正是这样一本传神之作。
我最早阅读的书稿,还是没有排版的纯文字稿,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不逊于视频的表达。缘何?考察、阅读、思考和笔耕不辍等多种原因,缺一不可。
在中国,这样的地质工作者成千上万,但是,能把这些经历、认知用文学形式来表达和传播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写作又是另一个领域的高峰。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了十几年编辑,深知优秀的科普作家非常难得,李忠东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与他喜欢文学、喜欢阅读有必然的联系。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评价李忠东,一点也不为过。
在短视频、快体验的时代,写作和出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从个体的角度,其付出与回报不太能达到一个平衡。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本值
前言/序言
序
对我国大陆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划分就是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北方、南方更多用于对气候、地理、性格类型的划分。如北方代表寒冷干旱,南方代表温润多雨;北方人粗犷厚重,南方人细腻温婉。而东部和西部则更多用于地貌、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划分。如西部代表山地冰川,东部代表平原河湖;西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且,我们还有以“东西”一词来泛指一切,而以“南北”一词表示差异的用语习惯。
胡焕庸线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其实它也是一条对中国大陆“东、西”两分的对角线,不同之处在于后来我们指的东西部更多是的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而胡线则主要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角度划分。近100 年来,这条神奇的中国对角线,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人口学的范畴。人们发现,我国的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现象都与这条线息息相关。追溯到古代,这条线甚至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实力此消彼长的标志线、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死线。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线的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比如,它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线的东南是平原、丘陵、海滨,是沃野千里的富庶,是田园牧歌的诗意,是江南烟雨的温婉;线的西北是沙漠、戈壁、雪山,是苍茫起伏的高原,是大漠孤城的荒凉,是“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的豪迈。
这种差异,正是“东部”和“西部”带给我们的最大魅力。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常年行走在西部。从阿尔泰山至横断山,这是西部的西部,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拼接,沧海桑田、陆地高原之间的切换更替,使这里地势高亢,地貌复杂,景观多元。它几乎汇聚我国全部的雪山冰川,90% 的瀚海、沙漠。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此。这里还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之地、地形最崎岖之地、峡谷最密集之地。
然而,这片山水现在彼此相连,不分彼此,但在遥远的亿万年前,它们曾经属于不同的超级大陆,之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大洋。当我第一次见到西部的这般景象时,它们似乎被时间定住,或者还停滞在过去的时空。眼前的这些岩石,出现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地区,可它们都曾经是2 亿年前海底的沉积物。我们走到它面前,用罗盘测量它在大地出露的状态,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细微结构,试图去理解这些岩石形成之初的环境,它们曾经是海边的细小砂粒,随波逐流,在地球引力下缓慢沉淀,不紧不慢。它们会把大海的细微变化保留在岩石的结构中,像是谍战片中的特工,在貌似正常的现场,故意给我们留下一些记号。通过观察,我们接收到了这些信息。
从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向南越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然后是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一直到云贵高原,我们一路追寻。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地形地貌的跌宕不羁,不断带给我全新思考,而地球始终充满了谜,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它既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可及。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大自然时,都有强烈的无力感。
如何讲述我国西部的地球故事,这是一个难题。我国古代的地理书往往是“八股文”式,充满了学究之气,如言地理必言《山海经》《禹贡》《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很快便陷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就算具备一定科学考察精神的《徐霞客游记》,也仅仅算是带有地理探索成分的行旅游记。而近现代地质、地理学家,也多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论述西部,虽充满“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却很少有人俯下身段,接地气地写几篇大众看得懂的文章谈谈西部地理。
地球上的山川,皆有故事。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忽略或忘记。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又因何“如此这般”?我们动辄“隆起”“抬升”,下笔便是“风化”“侵蚀”,并不是为了弄些看不懂的名词来故弄玄虚,也不是为了卖弄“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这景观大多与地球的演化息息相关。地球内部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调整,透射在地球表面,都可能是天崩地裂、江河易貌。而景观的形成恰好将地球的演化历程折射给我们,所以探究山水江河的形成,也是在探寻地球留给我们的密码,这不仅很重要,而且很有趣。
大约在200 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这就是人类。人类出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的产生。但人类文化的形成又紧紧附着在地理山川、土地风物之上。追溯文化的源起,我们往往最终会追溯到一座山、一条河。人们因地制宜,结庐而居、筑城造廓、聚人成邑,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都和这座山、这条河纠缠交织。这就是我们要从地理看西部的原因。
阿尔泰山是我国的北境之山,它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阿尔泰山不仅景观优美,还被称为“金山”,这里蕴藏的稀有金属矿世界闻名,因矿而兴的可可托海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