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城海州(今连云港),是著名教授、文学家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朱自清在海州留下了怎样的童年“背影”?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哪些海州情结?家世变迁与海州关系如何?又是如何离开海州,来到扬州,然后考人北京大学,并参加了五四运动?《朱自清大传》从这里开始,以编年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朱自清一生追求真理、潜心创作、一心向学的光辉历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海州到北大(1898-1920)
朱自清生于江苏海州,幼年随家迁居扬州,私塾教育与扬州古城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古典文学基础。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接触新文化运动,参与“五四”学生游行。求学期间开始白话诗创作,逐渐转向文学道路。
我就生在海州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这是朱自清《我是扬州人》里开头过后紧接着的一段话。
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是在1946年9月25日,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朱自清说他的先祖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因为他的祖父朱则余做官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而且做的是州官,不是在“东海做小官”。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除州治外,管辖赣榆县和沭阳县(1912年海州州治才分出灌云和东海两县,灌云县城设于板浦,东海县城设于海州;1958年,灌云一部分乡镇划出去和涟水一部分乡镇又成立灌南县)。所以,在“东海做小官”是不准确的。这是第一点。表述不准确的第二点,是朱自清说“东海就是海州”。我们知道,朱自清所说的“东海”,就是指民国时期的东海县,不是指他祖父做官时的海州。而事实是,他祖父做官时还没有东海县。他写这篇文章时,东海也不是海州,只是东海的县治设在海州,当时的海州和新浦等,都是东海县所设的镇。所以,也不能说“东海就是海州”。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但接下来,朱自清又着重强调一下:“我就生在海州”,这个强调是非常精准的。还有第三点疑问是,朱自清说他的祖父朱则余做的是“小官”。以朱自清写此文时(1946)的理解,也许朱则余做的就是小官,但事实上,这个官也不是太小,特别是说他父亲在“邵伯镇做小官”。两个“小官”相比较,朱则余的官属于州官序列。清朝光绪年间海州直隶州的承审官,主管的是全州的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了。而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公检法司分工明确,整个公检法司这一大块都由朱则余一个人负责。如果一定要拿现行机制往上靠,朱则余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一把手了。
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在朱自清的学问当中,“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到了东魏武定七年(549)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把海州一部分改称东海县。虽然有些绕,但是,朱自清所说的关于他“先祖”的事和他离开海州的时间,基本大意明确。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还有一个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朱自清是在1901年跟随其父亲朱鸿钧和母亲一起到达高邮邵伯镇(今属于江都区)定居的,住在邵伯镇万寿宫,这是一个道观,也是江西人的会所。由于朱鸿钧从出生到离开海州,一直都生活在海州,那他一定是操一口地道的海州方言了。到了邵伯,及至后来定居在扬州城里,为了便于交流,会学一些扬州话,特别是扬州的一些市井方言。当家里人在一起交流时,肯定都是以海州话为主的,偶尔会掺插一两句扬州的市井方言。而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朱自清这段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父亲的海州话里夹杂着不少扬州方言”才精准。江苏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一个“方志江苏”的公众号,在连云港方志办的提供下,推送了我的随笔《朱自清的完美人格》中的一段节选,在这篇节选里,我也提到这个问题,一个读者读后留言,对我的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他说:“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朱自清说他父亲朱鸿钧扬州话里夹杂着海州话,此说也妥。我的理解是,朱自清说他父亲到扬州后,慢慢学会了扬州话,平时讲扬州话,但不怎么地道,才夹着海州话。”我觉得这个读者说得也有道理。
……
目录
第一章 从海州到北大(1898-1920)
我就生在海州 002
邵伯湖畔万寿宫 017
我是扬州人 021
扬州的故居 035
择偶记 040
考入北大 047
求学之路 054
参加“五四运动” 065
第一波创作高峰 071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084
毕业那一年 089
第二章 奔波在江南(1920-1925)
初到“一师” 102
灵峰寺探梅 110
任职扬州省立八中及其“风波” 115
和叶圣陶订交于中国公学 121
“一师”的诗情画意 129
台州一年 140
由《毁灭》而开展的“人生”问题的讨论 149
温州的踪迹 157
秦淮桨声寻灯影 166
春晖映照白马湖 174
第一次写日记 182
白马湖畔 194
为丰子恺漫画集作序写跋 200
余韵在江南 207
第三章 初到清华园(1925-1931)
初到清华园 214
《背影》的背影 220
在“同胞的枪弹”中 226
游圆明园 231
从一首诗,看朱自清思想的变革 235
拟古诗词和国学研究 241
感受荷塘的月色 250
路在哪里? 257
《清华园日记》里的朱自清 262
关于《中国歌谣》 270
新文学研究和“革命文学” 277
妙峰山调研 282
夫人武钟谦病逝 286
难忘的南行 292
欢送吴雨僧赴欧 299
和陈竹隐的爱情 302
一次有意味的“驴行” 309
第四章 游学欧罗巴(1931-1932)
第五章 清华园里尽朝晖(1932-1937)
第六章 西南联大日月长(1937-1946)
第七章 重返清华华园(1946-1948)
后记 780
参考书目 784
编后记 786
试读
第一章 从海州到北大(1898-1920)
朱自清生于江苏海州,幼年随家迁居扬州,私塾教育与扬州古城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古典文学基础。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接触新文化运动,参与“五四”学生游行。求学期间开始白话诗创作,逐渐转向文学道路。
我就生在海州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这是朱自清《我是扬州人》里开头过后紧接着的一段话。
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是在1946年9月25日,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朱自清说他的先祖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因为他的祖父朱则余做官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而且做的是州官,不是在“东海做小官”。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除州治外,管辖赣榆县和沭阳县(1912年海州州治才分出灌云和东海两县,灌云县城设于板浦,东海县城设于海州;1958年,灌云一部分乡镇划出去和涟水一部分乡镇又成立灌南县)。所以,在“东海做小官”是不准确的。这是第一点。表述不准确的第二点,是朱自清说“东海就是海州”。我们知道,朱自清所说的“东海”,就是指民国时期的东海县,不是指他祖父做官时的海州。而事实是,他祖父做官时还没有东海县。他写这篇文章时,东海也不是海州,只是东海的县治设在海州,当时的海州和新浦等,都是东海县所设的镇。所以,也不能说“东海就是海州”。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但接下来,朱自清又着重强调一下:“我就生在海州”,这个强调是非常精准的。还有第三点疑问是,朱自清说他的祖父朱则余做的是“小官”。以朱自清写此文时(1946)的理解,也许朱则余做的就是小官,但事实上,这个官也不是太小,特别是说他父亲在“邵伯镇做小官”。两个“小官”相比较,朱则余的官属于州官序列。清朝光绪年间海州直隶州的承审官,主管的是全州的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了。而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公检法司分工明确,整个公检法司这一大块都由朱则余一个人负责。如果一定要拿现行机制往上靠,朱则余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一把手了。
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在朱自清的学问当中,“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到了东魏武定七年(549)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把海州一部分改称东海县。虽然有些绕,但是,朱自清所说的关于他“先祖”的事和他离开海州的时间,基本大意明确。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还有一个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朱自清是在1901年跟随其父亲朱鸿钧和母亲一起到达高邮邵伯镇(今属于江都区)定居的,住在邵伯镇万寿宫,这是一个道观,也是江西人的会所。由于朱鸿钧从出生到离开海州,一直都生活在海州,那他一定是操一口地道的海州方言了。到了邵伯,及至后来定居在扬州城里,为了便于交流,会学一些扬州话,特别是扬州的一些市井方言。当家里人在一起交流时,肯定都是以海州话为主的,偶尔会掺插一两句扬州的市井方言。而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朱自清这段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父亲的海州话里夹杂着不少扬州方言”才精准。江苏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一个“方志江苏”的公众号,在连云港方志办的提供下,推送了我的随笔《朱自清的完美人格》中的一段节选,在这篇节选里,我也提到这个问题,一个读者读后留言,对我的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他说:“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朱自清说他父亲朱鸿钧扬州话里夹杂着海州话,此说也妥。我的理解是,朱自清说他父亲到扬州后,慢慢学会了扬州话,平时讲扬州话,但不怎么地道,才夹着海州话。”我觉得这个读者说得也有道理。
……
前言/序言
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海州。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时因家庭发生变故而被绍兴同乡朱姓领养,遂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后,和江苏涟水县花园庄(现属灌南县)富户乔姓人家的女儿成婚,并定居于花园庄。朱子擎儿子出生时,为纪念祖先而起名朱则余(姓朱,实则姓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当地吴氏女,生子朱鸿钧。朱则余在海州做承审官时,朱鸿钧一家随父亲在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生的第四年,即1901年,朱鸿钧到高邮邵伯镇(后归江都)做一名负责收盐税的小官,朱自清和母亲一起搬到邵伯和朱鸿钧建立小家庭。1903年,朱则余从海州任上退休后,朱鸿钧在扬州货屋迎养,从此便定居扬州。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转读本科哲学系,并于1920年5月毕业。大学读书期间,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启发和鼓舞,积极参加文学社团,从事文学创作,并全程参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朱自清一直在江南各地从事中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结交了叶圣陶、俞平伯、郑振铎、夏丐尊、王伯祥、丰子恺、周予同、朱光潜等好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散文、语文教学随笔和文学论文,为开辟、发展新文学创作的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生服务于清华的道路。朱自清的学生季镇淮在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清华园确实是先生喜爱的胜地。新的环境安排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先生开展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评、小说、歌谣之类,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所不读,无不涉猎研究,注重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而比较集中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个节点。随着清华大学的南迁,朱自清也从北京一路迁徙,到长沙,再到南岳,再到蒙自,再到昆明、成都,一家人分居几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朱自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但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依然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一本本新著不断出版,表现了一个中国作家、学者的坚强、韧劲和自觉。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于1946年随着清华大学复校而回到北平,朱自清在“闻一多事件”和北平的现状面前,认清了形势,转变了思想,自觉地参加民主运动,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贫病交加中,由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签名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朱自清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表现了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
作为同乡前辈,朱自清一直是我崇敬的偶像,同时我也很早就关注了他的作品。早在1996年,《朱自清全集》在江苏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套,放在书橱最显眼又顺手的位置,随时可以取出来翻一翻、读一读。读他的文学作品、学术专著、语文随笔、旧体诗词,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记得在读叶圣陶的文章《朱佩弦先生》时,说到朱自清的作品,有这样的评论:“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读了这段话,我还特地把《匆匆》等三篇文章重读一遍,再对照着读《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认真领会了叶老的评论,真是受益匪浅。当我写作累了的时候,或偷懒、懈怠的时候,《朱自清全集》也仿佛会开口说话一样,用严肃的态度和语言督促我,叫我偷懒不得。真正想对朱自清做点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我在一家报纸的文学副刊做编辑,对于副刊知识也了解了一些,知道许多文学大师当年的文章都是发表在各种报纸的文学副刊上的,于是便下功夫,搞了几个专栏,有特色的是“苍梧片影”“名家随笔”等,也有整版的关于连云港名人或地方历史文化的专刊,几年之中,渐成规模,受到当地文坛的注意和肯定。在多年的文学编辑和创作中,总是想着要写一写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恰好文友刘成文先生也有这个意向,我们便合作了一篇,正是关于朱自清与海州的传记。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忘了,当时发了一个整版,还配了几幅图片。文章发表后,受到不少朋友的鼓励和好评,想再接再厉,多写几篇。于是更加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