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患关系根植于社会关系,其和谐或者冲突都只是一种表向。一般而言,存在医疗纠纷是一种社会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的医疗纠纷会呈现出不同样貌。本书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方法研究医疗纠纷,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中研究不同时期医疗纠纷的特点,分析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考察不同时期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本书认为,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也回归公益性的轨道,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患各种互信机制也得以构建,使医疗纠纷的解决不仅仅是“案结事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民健康”这一主旨。医疗行业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医患关系就有了新面向,成为健康保持、健康促进的共同体。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医疗纠纷的历史和现实
第一节 1949—1986年的医疗纠纷
第二节 1987—2009年的医疗纠纷
第三节 2010—2015年的医疗纠纷
第四节 2016—2021年的医疗纠纷
第二章 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 政策与制度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第三节 医学的模式和特点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第四节 医患双方的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中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一节 1949—1986年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二节 1987—2009年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 20100—2015年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四节 2016年至今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四章 一切为了健康
第一节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
第二节 不断健全健康服务体系
第三节 持续优化健康保障体系
结 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序
从古至今,医学作为护卫健康的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背后有沉甸甸的四个字——人命关天。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医患之间是一种陌生人的关系,但“人命关天”对医患之间这种陌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思邈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道明了医者之真谛,即救含灵之苦,背病人过河。对患者而言,也需要“杏林春暖”,向苍生大医致敬。故作为对抗疾病的共同体,医患双方应同舟共济、共同守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医者救死扶伤,患者敬重医者,医患之间和谐相处。
由于“人命至重”,以医患关系的非正常状态出现的医疗纠纷,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往往恶言相向,甚至对簿公堂。为了破解“医疗纠纷”难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从不同层面对此进行不同面向的考察和研究,对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当看到,存在医疗纠纷是社会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的医疗纠纷会呈现出不同样貌。采用历史观察方法研究医疗纠纷,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中考察不同时期医疗纠纷的特点,发现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建立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很好的研究视角。在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对医疗纠纷能窥其全貌而有透彻的观察和理解。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包括对健康的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回应了这种期待——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群众对医疗行业也有更高的需求,希望能帮助自己拥有健康、保持健康而非单纯地治疗疾病。这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卫生领域应当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使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轨道,回归医疗“治病救人”的初心,因而对医疗纠纷的研究不能单纯地停留于纠纷层面,更应该正视和适应这种转向,将研究的视角放置于守护健康的立场。
本书的两位作者长期在医科大学工作,于医疗卫生法律领域深耕近二十载,在长期与医务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患者、医疗纠纷解决相关人员的交往中,对医学、医疗纠纷有了独到认知。她们结合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完成了这本著作。这既是两位作者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从一个新的视角和较长时间的跨度研究医疗纠纷,在社会变迁中理解医疗纠纷发生的深层原因,思考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两位作者虽然都是法学背景出身,但长期在医疗行业工作的背景,使他们对医学、健康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不仅是一种“书斋中”的思考,更是一种长期设身处地观察研究、亲身实践的结果。故本书提出的一些认识和解决医疗纠纷的看法,对解决医疗纠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她们从法学研究者的角度叙述了对医学与健康的理解,展现了患者、医生及其他社会成员对疾病、治疗和保持健康观念的不同。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各负其责,重视与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全面防控重大疾病,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相信读者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正如本书作者在书中所言,愿天下无病,人间无痛!虽然这种愿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实现,但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医患双方可以向着“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的愿景而努力。
是为序。
杨立新
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