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我们面对海量的数据和选择,总害怕错失zui优解。于是,我们宁愿将思考和决策外包给专家、技术和规则:医疗决策依赖专家诊断,旅行路线交由小红书决定,人生选择服从社会规则。这种“思考外包”让我们沦为自身生活的旁观者,甚至陷入“灵魂瘫痪”。
然而,本书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在人们竞相用AI破局的时代,你作为人本身的价值恰恰是比算法或专家更强大的决策利器。 作为普通人,利用常识、广阔的视角、真实的感受和系统性思维也可以做出精准的判断。为了夺回认知主权,本书提出5大关键路径:
将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以终/极目标为决策导向;
忽略噪声,学会独立思考;
综合多重视角寻求解决方案;
自主判断如何使用专家意见。
在AI算法掌控信息的时代,真正的稀缺品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书将帮你唤醒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机器的局部优化之外,看见更广阔的可能性,并证明系统性自主思考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精彩书评
《主见》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在自己的人生决策中成为旁观者。书中充满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艰难而正确的有主见的决策如何挽救丧失动力的飞飞机、避免可怕的误诊、阻断核电站的爆炸…光是这些例子就让这本书物超所值。这本书还给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比如说,作者特别担心我们因为迷信“深”、忽略“广”,而盲目服从专家意见。尽管专家的意见很重要,但你一定要考虑自己身体的感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持独立的思考,做一个自由的人吧。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并不是愤世嫉俗的批判性图书,而是帮助人们找回主见的自我认知与实践手册。全书从你是如何失去主见的、失去主见的后果、做有主见的人的关键、AI时代zui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这四个层面展开了富有启发与洞见的剖析和阐述。在人类面临专家和人工智能双重知识权威的当下,这本书扮演着改变元认知的启迪者的角色,每位读者都可从自己的角度探寻找回主见的智慧,重塑自己的认知原力。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
Al淘汰的从来不是努力的人,而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当我们把注意力交给热搜榜单,把判断力让波给行业权威,本质上是在复杂系统的迷雾中,亲手折断了独立思考的羽翼。而《主见》这本书,正是为算法浪潮中的清醒者打造的“思考主权”重构手册。
檀林
北大汇丰商学院导师、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精彩书摘
我思故我在:AI 时代的独立思考指南
檀林
北大汇丰商学院导师、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尤瓦尔·赫拉利的警示言犹在耳:未来最危险的不是 AI 超越人类,而是人类主动让渡思考的权利。
在这个算法能预制人生剧本的时代,一场“思考退位”的集体无意识正在上演:创业者把成功学公式当作商业圣经,投资者对着 AI 曲线追涨杀跌,甚至连病床前的生死抉择,都异化为专家意见与数据模型的博弈场。
当AI以指数级速度进化,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并非技术失控,而是在“算法推荐 专家意见”的双重规训中,逐渐丧失对生活的解释权。我们以为在自主选择,实则早已成为人生剧本里的 NPC。那些被大数据精准投喂的“最优解”,正在把我们的大脑驯化为被动接受的信息容器。
是的,AI 淘汰的从来不是努力的人,而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当我们把注意力交给热搜榜单,把判断力让渡给行业权威,本质上是在复杂系统的迷雾中,亲手折断了独立思考的羽翼。而《主见》这本书,正是为算法浪潮中的清醒者打造的“思考主权”重构手册。
别让选择的洪水,淹没思考的勇气
打开视频平台,收藏夹里的百部电影正在蒙尘;站在超市货架前,几十种酸奶的配料表让人目眩;就连选择人生伴侣,社交软件都能刷出上百个“匹配候选人”。信息爆炸将世界变成巨型选品页,却让我们患上了决策失语症。
作者笔下那个夫妻花 45 分钟选电影,最终潦草收场的场景,像极了现代人的日常:选项越多越陷入“分析瘫痪”,大脑在无数变量间的权衡消耗,比物理劳作更令人疲惫。
经济学家曾鼓吹“选择越多越幸福”,果酱实验却揭穿真相:24 种口味的摊位前顾客驻足不前,6 种口味的购买率竟是 24 种口味的 10 倍。过多选择触发的不是自由,而是认知能量的耗竭。
更致命的是“错失恐惧”(FOMO)的诅咒:线上约会者永远在滑动屏幕,担心错过“更完美的匹配”;基金投资者紧盯分时线,生怕踏空“最佳买点”。这种对“最优解”的执念,将决策异化为永无止境的内耗,最终让我们在疲惫中放弃思考,甘当他人意见的传声筒。
认知偏见的暗箱操作,则让我们的思考更易被操控:医生说“手术生存率90%”比“死亡率 10%”更让人安心,本质相同的表述却能改写决策;随机转动的数字轮盘,竟能锚定我们对“非洲国家占比”的判断;丢失 100 元的痛苦需要 200 元才能弥补,这种心理让我们更倾向“稳妥”而非理性。当基金经理用“历史收益”锚定期待,当短视频平台用“热门标签”框定视野,我们以为的“自主选择”,早已是被设计好的思维轨迹。
我们手握史上最丰沛的信息,却活得比任何时代都更混沌:刷着热搜学理财,跟着博主选专业,让 AI 代写方案时甚至懒得追问“为何如此”。正如作者所言,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选择的洪水与信息的噪声,淹没了思考的勇气。
打破迷信专家的死亡螺旋
在选择过载的时代,人们习惯将决策权外包给权威,却往往陷入思维盲区。
专家的判断如同取景器,聚焦重点的同时也可能遮蔽潜力:橄榄球巨星布雷迪曾因体测数据平庸被低估,《哈利·波特》差一点因“篇幅过长”被拒稿,皆因权威视角的局限性。技术工具的便利同样暗藏代价:跟着 GPS 开上飞机跑道的司机,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发生的法航空难,都在警示“工具理性”对人类直觉的吞噬。
死守规则的思维更是会导致系统僵化:车管所因手册未收录老车型数据而拒绝服务,埃博拉防控中因“唯体温论”而漏判密接风险,皆因脱离实际的规则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法航 AF447 次航班的悲剧堪称经典案例:当飞行员的直觉判断被自动驾驶程序取代,人类最珍贵的情境感知能力便趋于退化。
商业世界同样上演着类似教训:哈拉斯娱乐因深耕老客户而错失亚洲市场,最终破产重组;金沙集团以跨界思维进军中国澳门,借势崛起为行业龙头。心理学研究揭示:专家预测的准确率未必高于普通人,却更容易让人由此陷入“过度自信陷阱”。职场中的“彼得原理”亦指出:在现有岗位出色的专家,未必能胜任更高维度的管理工作,正如优秀的马协裁判未必能应对飓风灾害的应急调度。
破解“专家依赖症”的关键在于培养“例外思维”:倾听建议时追问“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决策前尝试“局外人视角”。《哈利·波特》的成功源于儿童试读的“非专业判断”,新加坡赌场的突破始于跨界思维的破局。真正的智慧,是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保留对“沉默变量”的敏锐洞察。
掌握重建思考坐标系的五大关键
在算法与专家编织的信息密网中,独立思考者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这不是简单的“对抗”或“拒绝”,而是学会像导航系统般精准定位:既要有聚焦关键的“探照灯”,也要有俯瞰全局的“卫星地图”,更要掌握筛选信息的“过滤芯片”。书中提出的要做有主见的人的五大关键,正是在复杂
目录
引 言 避免在自己的人生决策中成为旁观者
第一部分 你是如何失去主见的
第 1 章 当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
专业分工与专业整合
从数据洪流到最优解困境
选择权越多,下行风险越大
选择过载与错失恐惧
数据干扰下的注意力管理
第2章 选择的激增加大了决策的压力
当我们被专家占据了注意力
当我们被技术改变了思考方式
当我们被规则抢占了决策权
重新学习独立思考
第2部分 失去主见的 3 大后果
第3章 后果1,落入专家意见的盲区
有蒙蔽性的专注
过度诊断引发不必要的治疗
官僚主义导致错误的晋升
对单一目标极度关注,错失扩张时机
专家意见同样具有局限性
第4章 后果 2,缺乏系统性思维
安全即危险,危险即安全
追求健康引发的健康危机
误诊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超级食物导致意想不到的疾病
第5章 后果 3,盲目地全盘服从
盲从综合征的传播
如何避免顶级医生危害你的健康?
服从等级制度造成的核危机
第三部分 做有主见的人的 5 大关键
第6章 关键 1,将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魔术师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
“看门狗没有叫”,被忽略的异常事件
谈判情境中的注意力
注意力管理的不断迭代
公牛队的魔术,注意力管理推动成功
第7章 关键 2,以终极目标为决策导向
“有纪律地不服从”
将与目标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
聚焦终极目标,才能兼顾事物全貌
基于目标的投资方法
专注于打赢整个战争,而不只是打赢一场战斗
第8章 关键 3,忽略噪声,学会独立思考
“广告”与“疗效”
被动投资的逻辑悖论
“我们该怎么办,老板?”
伟大的突破源自独立思考
第9章 关键 4,综合多重视角寻求解决方案
多重镜头的力量
翻转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答案
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
打破部门墙
像对待自己一样认真对待他人
用好“魔鬼代言人”
第10章 关键 5,自主判断如何使用专家意见
借用肯尼芬框架明确自己的处境
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掌控自己的决定
让专家随时待命,而不是将他们奉若神明
巧用提问的力量
警惕“屁股决定脑袋”
“不作为”有时是最好的“作为”
第四部分 AI 时代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第11章 跳出专家与 AI 的局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预测是徒劳的,但可以推动我们思考
用情景规划法应对未知
考虑无关选项
虚构情节帮助我们走出固定场景
调整关注点,避开琐事
分散关注点有助于形成突破性思维
第12章 追求知识深度与视角广度的平衡
培养一流人才的“低能儿收容所”
平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水是什么东西呀”
不要浪费无知
广度会有一天胜过深度吗
结 语 让专家与 AI 随时待命,找回主控权
参考文献
试读
我思故我在:AI 时代的独立思考指南
檀林
北大汇丰商学院导师、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尤瓦尔·赫拉利的警示言犹在耳:未来最危险的不是 AI 超越人类,而是人类主动让渡思考的权利。
在这个算法能预制人生剧本的时代,一场“思考退位”的集体无意识正在上演:创业者把成功学公式当作商业圣经,投资者对着 AI 曲线追涨杀跌,甚至连病床前的生死抉择,都异化为专家意见与数据模型的博弈场。
当AI以指数级速度进化,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并非技术失控,而是在“算法推荐 专家意见”的双重规训中,逐渐丧失对生活的解释权。我们以为在自主选择,实则早已成为人生剧本里的 NPC。那些被大数据精准投喂的“最优解”,正在把我们的大脑驯化为被动接受的信息容器。
是的,AI 淘汰的从来不是努力的人,而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当我们把注意力交给热搜榜单,把判断力让渡给行业权威,本质上是在复杂系统的迷雾中,亲手折断了独立思考的羽翼。而《主见》这本书,正是为算法浪潮中的清醒者打造的“思考主权”重构手册。
别让选择的洪水,淹没思考的勇气
打开视频平台,收藏夹里的百部电影正在蒙尘;站在超市货架前,几十种酸奶的配料表让人目眩;就连选择人生伴侣,社交软件都能刷出上百个“匹配候选人”。信息爆炸将世界变成巨型选品页,却让我们患上了决策失语症。
作者笔下那个夫妻花 45 分钟选电影,最终潦草收场的场景,像极了现代人的日常:选项越多越陷入“分析瘫痪”,大脑在无数变量间的权衡消耗,比物理劳作更令人疲惫。
经济学家曾鼓吹“选择越多越幸福”,果酱实验却揭穿真相:24 种口味的摊位前顾客驻足不前,6 种口味的购买率竟是 24 种口味的 10 倍。过多选择触发的不是自由,而是认知能量的耗竭。
更致命的是“错失恐惧”(FOMO)的诅咒:线上约会者永远在滑动屏幕,担心错过“更完美的匹配”;基金投资者紧盯分时线,生怕踏空“最佳买点”。这种对“最优解”的执念,将决策异化为永无止境的内耗,最终让我们在疲惫中放弃思考,甘当他人意见的传声筒。
认知偏见的暗箱操作,则让我们的思考更易被操控:医生说“手术生存率90%”比“死亡率 10%”更让人安心,本质相同的表述却能改写决策;随机转动的数字轮盘,竟能锚定我们对“非洲国家占比”的判断;丢失 100 元的痛苦需要 200 元才能弥补,这种心理让我们更倾向“稳妥”而非理性。当基金经理用“历史收益”锚定期待,当短视频平台用“热门标签”框定视野,我们以为的“自主选择”,早已是被设计好的思维轨迹。
我们手握史上最丰沛的信息,却活得比任何时代都更混沌:刷着热搜学理财,跟着博主选专业,让 AI 代写方案时甚至懒得追问“为何如此”。正如作者所言,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选择的洪水与信息的噪声,淹没了思考的勇气。
打破迷信专家的死亡螺旋
在选择过载的时代,人们习惯将决策权外包给权威,却往往陷入思维盲区。
专家的判断如同取景器,聚焦重点的同时也可能遮蔽潜力:橄榄球巨星布雷迪曾因体测数据平庸被低估,《哈利·波特》差一点因“篇幅过长”被拒稿,皆因权威视角的局限性。技术工具的便利同样暗藏代价:跟着 GPS 开上飞机跑道的司机,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发生的法航空难,都在警示“工具理性”对人类直觉的吞噬。
死守规则的思维更是会导致系统僵化:车管所因手册未收录老车型数据而拒绝服务,埃博拉防控中因“唯体温论”而漏判密接风险,皆因脱离实际的规则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法航 AF447 次航班的悲剧堪称经典案例:当飞行员的直觉判断被自动驾驶程序取代,人类最珍贵的情境感知能力便趋于退化。
商业世界同样上演着类似教训:哈拉斯娱乐因深耕老客户而错失亚洲市场,最终破产重组;金沙集团以跨界思维进军中国澳门,借势崛起为行业龙头。心理学研究揭示:专家预测的准确率未必高于普通人,却更容易让人由此陷入“过度自信陷阱”。职场中的“彼得原理”亦指出:在现有岗位出色的专家,未必能胜任更高维度的管理工作,正如优秀的马协裁判未必能应对飓风灾害的应急调度。
破解“专家依赖症”的关键在于培养“例外思维”:倾听建议时追问“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决策前尝试“局外人视角”。《哈利·波特》的成功源于儿童试读的“非专业判断”,新加坡赌场的突破始于跨界思维的破局。真正的智慧,是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保留对“沉默变量”的敏锐洞察。
掌握重建思考坐标系的五大关键
在算法与专家编织的信息密网中,独立思考者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这不是简单的“对抗”或“拒绝”,而是学会像导航系统般精准定位:既要有聚焦关键的“探照灯”,也要有俯瞰全局的“卫星地图”,更要掌握筛选信息的“过滤芯片”。书中提出的要做有主见的人的五大关键,正是在复杂
前言/序言
谁在吞噬我们的主见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主见》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在自己的人生决策中成为旁观者。
即便读完这本书你无法获得答案,这本书依然值得一读,因为书中充满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艰难而正确的有主见的决策如何挽救丧失动力的飞机、避免可怕的误诊、阻断核电站的爆炸、扼杀正在进行的恐怖袭击、拯救矿难中的被困人群、获取惊人的投资回报……又比如服从权威、听从专家甚至跟从设备提示的被动行为如何导致 228 人死亡的空难,可怕的核爆炸与核泄漏,无谓且痛苦的治疗,错误的商业决策……光是这些例子就让这本书物超所值。
这本书还给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因为篇幅原因,我只举两个惊艳的例子,读者还是要通过阅读全书来更好理解。
保持开放和无知,才能收获创造力
者建议要用好“魔鬼代言人”。魔鬼代言人的任务就是专门为待决议的事项提出反对意见,不管他是否相信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一家餐饮公司如果打算通过吸引加盟商开设连锁店来扩大规模,那么在股东会召开时,就需要魔鬼代言人专门就这个战略提反对意见。魔鬼代言人是永远的反对者,尽管很多时候“反对无效”,但他的存在会帮助企业更好地预知风险。和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会避免固有偏见,这我当然是知道的,但看到一个具体且可以实施的方法,还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方法至少可以在企业团队中试行起来。
作者认为无知值得珍视。因为一个缺乏经验的人进入全新的领域,面对全新的挑战,往往会有全新的视角,也不会受到僵化思想的束缚,从而更有可能得到具有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避免常规缺陷的方案。我在瑞士读博士的时候,张翼成曾经告诫我遇到一个好问题后,要先自己努力去做,不要去看太多文献,否则只会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这本书的观点回应和强化了我从张翼成那里学到的东西,现在我也会对科研团队的新生和年轻老师建议要“少看点文献,对已有理论和方法保持一定程度的无知”。
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特别担心我们因为迷信“深”、忽略“广”,而盲目服从专家意见,进而导致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决策。作者所举的大部分例子都与此相关。在我看来,这多少有点过度焦虑了,因为专家意见大部分情况下针对的还是很具体的问题,这个时候专业性还是重要的。反而是那些对你的人生决策指手画脚的人,往往都不是专家。虽然作者举出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但是只要湛庐文化给我 10 000 元,我保证能够找出比作者多一倍的例子来反驳作者的观点。作者特别重视“广”,这点我非常认同,因为广博的知识本身就会让人从容坚韧,能够去抵抗世界本质的荒谬。
作者认为专家不够广,因此决策不一定准确。那么,如果出现了又深又广的新型专家,比如说越来越强的大模型,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服从呢?我觉得要看问题的类型。人类专家和 AI 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 / 她 / 它都不是你!如果说问题的边界是清晰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是完全的,那么专家的意见很可能比你自己的意见要准确。例如 2 加 2 就是等于 4,你的人生体验不会对此有任何影响。但如果这个问题本身需要处理很多内在的、隐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只有你知道或者掌握得更多,那么你的主见可能就会超过专家的意见。比如说你的身体、你的恋情、你的职业选择,尽管专家的意见很重要,但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千万不要相信“当局者迷”这类说法!
在人生决策中,谁会吞噬你的主见呢?是未来的 AI 智能体吗?我认为不是,AI 智能体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工具,你大概率不会把要不要复读、要不要继续攻读研究生、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为了家庭放弃工作这类事情的决策权交给 AI。我认为,是一些主流价值观在吞噬我们的主见。因为我们想让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觉得我们是光鲜、成功、幸福的人,所以吞噬我们主见的不是专家,更不是 AI,而是已经被吞噬主见的那些亲朋好友。他们竭力向你传播主流的观点,希望你做出“大家都认为好”的决策,从而大概率迎来和他们一样灰暗和痛苦的人生。
别听身边的噪声,保持独立思考,做一个自由的人吧!
[推荐序2]
大智慧,在“思考外包”时代找回主见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
现代社会原本建立在个体的思想独立和理性之上,但在笛卡尔写下“我思故我在”近 400 年之后,人们的自主思考却越来越少。维克拉姆·曼沙拉马尼的《主见》一书以简洁通透的文字揭示了这一时代性的知识悖论:当下的数据泛滥、选择爆炸以及人们对错失完美决策的持续性恐惧,促使“我们将思维、信念和希望外包给那些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人,并希冀他们能够指引我们做出最佳选择”,人们因而普遍失去了主见,将自己的思考盲目外包给技术、专家和规则。最近,人们进一步将创意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