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清才子传笺证.第二卷,明代诗文编.宣德-弘治》是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明清时期才子生平行迹及其文学成就的重要著作。《明清才子传笺证.第二卷,明代诗文编.宣德-弘治》以明代诗文创作为主线,聚焦宣德至弘治年间的重要文人,收录了包括于谦、刘定之、章纶、王恕、李东阳、王鏊等在内的近四十位才子的传记。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创作、思想及历史地位的深入考索,展现了明代诗文创作的繁荣景象及其时代特色。
《明清才子传笺证.第二卷,明代诗文编.宣德-弘治》编写团队秉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念,注重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力求在文学史研究中构建扎实的史料基础。书中不仅对每位才子的文学成就进行详细评述,还注重其生平事迹的考订与分析,力求呈现其思想、创作与社会背景的多重关联。此外,《明清才子传笺证.第二卷,明代诗文编.宣德-弘治》在选材上兼顾朝代、文体的平衡性,既突出代表性作家,也注重才子特色的展现,体现了明清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目录
序 罗时进 1
凡例 1
于谦传 1
刘定之传 24
章纶传 40
商辂传 54
王恕传 69
岳正传 91
叶盛传 112
项忠传 130
刘昌传 145
杨守陈传 156
童轩传 168
张宁传 177
何乔新传 192
沈周传 208
黄孔昭传 225
王佐传 241
陈献章传 258
董越传 281
史鉴传 293
谢铎传 302
张泰传 318
吴宽传 330
陆容传 344
章懋传 355
刘大夏传 370
庄昶传 391
倪岳传 411
程敏政传 424
马中锡传 444
桑悦传 460
李东阳传 474
谢迁传 497
王鏊传 513
林俊传 532
杨廉传 552
杨一清传 567
储咙传 584
杨循吉传 597
都穆传 613
顾清传 627
邵宝传 639
钱福传 650
方良永传 661
祝允明传 673
杭淮传 694
毛纪传 707
石珠传 723
夏尚朴传 738
张羽传 754
费宏传 762
郑岳传 777
陈沂传 788
唐寅传 799
文征明传 819
王守仁传 839
李梦阳传 863
何孟春传 884
刘麟传 896
王廷相传 917
王济传 934
康海传 946
潘希曾传 965
顾玑传 979
边贡传 996
周用传 1011
陆深传 1025
崔铣传 1044
徐祯卿传 1057
陈霆传 1069
韩邦奇传(附韩邦靖传) 1079
许相卿传 1096
严嵩传 1105
胡缵宗传 1116
殷云霄传 1129
夏言传 1138
何景明传 1153
黄卿传 1170
戴冠传 1180
前言/序言
序
罗时进
明清两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作家聚多,创作繁富,特色鲜明,尤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体偏倚性状况大幅降低,各体文学都得到发展,颇可媲美以往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史从《诗经》产生时代至辛亥革命历经了近三千年,明清两代这五六百年可以说是一个全面成长期、发展期、总结期,理应引起充分的重视。但长期以来明清文学除一部分文体和作家外,总体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逊于前代。究其原因,在相当程度上与明清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不够有关,要真正推动明清文学研究,必须在基本文献史料的整理上下极大的功夫,构建高水平的“明清文学史料学”,以夯实研究的根基。
作家生平行迹的资料发掘、考索,是文学文献整理的最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唐代作家资料整理研究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性成果是傅璇琮先生主持编纂的《唐才子传校笺》。这部著作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逐篇笺释,为唐代文学研究立下了坚实的柱础,持续地推助唐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傅璇琮先生又组织编纂了《宋才子传笺证》,以新的“传笺体”形式,为宋代名家进行传记撰写和资料考证,不仅焉宋代文学家建立了一个翔实的谱系,也为古籍整理,特别是古代作家生平史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范例。傅先生在1986年就曾提出过一个设想:“可以组织一套中国古典作家传记丛书,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贡献,有其特色的作家,从屈原开始,到清末,分别写出传记。”这“将是一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工程,在世界上也会产生影响”(《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些想法》,《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也许正是以了完成这个宏观的构想,在《宋才子传笺证》出版不久,他便邀请另一位专家着手编纂《先唐才子传笺证》,并来苏州大学倡议编纂《明清才子传笺证》。
本校由钱仲联先生倡导明清诗文研究,有长期积累的学术基础,但我个人这方面学养不足,很担心难以完成这项繁重的、长缕的工作。傅先生倍加鼓励,并提出具体的分卷方案,建议了分卷主编,对人选作家也明确了基本原则。于是,我承乏接受了任务,开始约请相关专家撰写样稿,送傅先生审阅,经他批点而定稿。接着,傅先生亲自写信给凤凰出版社姜小青社长,商量出版事宜。姜社长和凤凰出版社欣然同意,这对我们启动编纂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在此书出版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传先生,他的提议、策划和全局性的安排,一直是这一学术工程开展的动力。
明清两代有作品存世的作家,其数之多,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远远不能相比的。根据李时人先生的统计,明代有诗文作品存世者至少有两万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前言》),而据我和相关学者研究,清代则又数倍于明代,几达十万人,那么如何遴选作家?如何分卷?对此我们一方面参考《宋才子传笺证》的经验,一方面根据明清文学史的实际,在兼顾朝代、文体等方面相对平衡的前提下,以其在文学创作上具有代表性和才子特色乌主要人选标准。
何谓朝代相对平衡?以朝代来说,清代作家数量过于庞大,文献存量也极为可观,如不严格拣择,明代与清代卷册将明显地前轻后重。如此虽不违文学史与文献学之实际,但这项工作毕竟不是纯粹构建文学史料库,不应仅仅从数量上考虑,尤其不必形成明代与清代之间的明显对照;再之,清代创作成果丰富的名家,选目易拟,但如果人选数量过多工作量将极大地增加,使工程浩繁,宝难以蒇事,故适当压缩清代作家人选数量,是必要的。
何谓文体相对平衡?《宋才子传笺证》将词人专门析出,形成专卷,明清两代诗人、词家的融通度较高,似可不必单独立卷;而小说、戏曲作家虽然一般都有诗文创作,但如不立专卷,则难以反映明清两代文学史发展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界的基本共识。故凡在小说、戏曲方面有所成就的作家,从诗文作家中析出,使小说、戏曲专卷各成家数,充分体现中国文学史最后两朝特有的光彩。另外,小说家与戏曲家,人选数量也力求大致持平。
何谓具有代表性和才子特色?这是两个问题,其中代表性或许不难理解。有科名者(或馆阁文人)人选会较多,这是因为科举本身就是一种“代表性”文人的选拔制度,而一些虽然没有科名而进入馆阁者,也经过了一定的荐举和特选过程,其基本要求仍然是“代表性”。他们也确实是在明清两代文学生产中最具创作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尤其在诗文领域,即使明清戏曲、小说家,有科名者也不在少数。当然布衣文人明代如谢榛、徐霞客,清代如徐大椿、范当世等,也有其代表性和影响力,自当立传。
若论才子特色,就比较复杂,见仁见智了。近四十年来,明清文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面向和深度都显示出全新气度和格局,出现了诸多新的成果,这些无疑应该在本书中得到反映。故人传选择不应局限于在文学史上历来占据主体位置的、取得共识的作家,也应注意新发现的具有才性和特点的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