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法律界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视角,从他的五十年人生经历的微观史出发,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改革与变迁历程。在改革开放初,史建三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考,并成为华东政法学院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并在1979年法律体系重建之际,进入法律研究行列。80年代中期,民用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史建三率先开始探索计算机技术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伊始,史建三在浦东开放的前沿——外高桥保税区任职,并推动了保税区立法。1993年后,史建三成为酒店旅游行业巨头锦江集团的首席法律顾问,不久担任锦江集团所属锦联律所的主任。在90年代律师行业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史建三主导创立了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并逐步成为当时全国规模领先的律师事务所。21世纪初,史建三也参与了入世后的法律服务为应对入世挑战的行业改革,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工作。透过他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到中国法治发展、改革开放的五十年历程。
精彩书评
此书其实不仅讲述了建三自己纵跨政、企、律、学多个领域的故事,更是以小见大,从他的视角,窥见上海乃至中国数十年法治发展的脉络。
告诸往而知来者。愿这部作品能够启发更多的法律人,继续在法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法治的探索之路不易,年轻一代的法律人,清楚了如今的成就如何而来,才能明白今后的路将如何走下去。
——沈国明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法学会原会长
《上海律界往事》记录的是史建三老师的人生轨迹,以我所见,恰恰反映了上海律师进步的全景画面,乃至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脉络。愿这部作品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年律师朋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
——吕红兵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目录
目录
楔子:人生的分岔口
第一部分1975—1983:人生是一次大考
第一章 1%的概率,敢不敢搏? 007
第二章 为什么选择法律之路? 014
第三章 大学生活,始于1979 024
第四章 毕业前夕的抉择 044
第二部分1983—1991:苏州河畔,发轫的新一代
第五章 亲历“黄埔一期” 053
第六章 学术生涯的起点 061
第七章 跨越学科边界的创新之光 071
第八章 象牙塔内的徘徊 082
第三部分1991—1995:漂洋过海,追逐浦东的浪潮
第九章 在美国听到上海的消息 089
第十章 到浦东去!建设新天地! 102
第十一章 走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107
第十二章 做自贸区发展的“法律领航员” 117
第四部分1995—1999:上海律界“航空母舰”的诞生
第十三章 特殊的面试邀请 127
第十四章 “名律师”之路 137
第十五章 名律师之战:一场成功反败为胜的诉讼 145
第十六章 在美国,打开新思路 156
第十七章 上海合伙人——锦天城的诞生 165
第五部分1999—2004:从“锦绣”到“天城”
第十八章 律界“航母”扩张记 178
第十九章 如何做一个跨国并购的律界先行者? 199
第二十章 站在“入世”的历史时刻 210
第二十一章 重大发展项目背后的律师故事 221
第二十二章 助力西部大开发项目 233
第六部分2004—2015:回归初心,开启另一条法治之路
第二十三章 狂飙突进的十二年
——理想与现实 243
第二十四章 在律师界之外看律师界 254
第二十五章 游走于“身份”之间 268
第二十六章 开启“地方法治研究”新领域 280
第二十七章 重回杏坛 287
第七部分2015—2015未来:第二人生一样精彩
第二十八章 独特的退休计划 299
第二十九章 游历百国,思考法律源流 308
第三十章 法治精神的传承 321
附 篇
附篇一 第一宗跨国并购案件 337
附篇二 国家重大项目西气东输服务案 345
附篇三 如何做好仲裁员? 356
附篇四 独立董事——上市公司的监督制衡者和决策支持者 364
附篇五 我们眼里的史老师 376
代后记:我的老师史建三先生 382
前言/序言
序一
我与建三相识多年。20世纪80年代时,我刚刚在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留校任教不久,就曾耳闻了建三在“电脑量刑”方面的创新研究。后来他跨足律师界,成为沪上知名律师。即便在律师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建三仍不忘初心,笔耕不辍,发表过很多关于跨国并购相关法律问题的专题论文,展现了其学者型律师的风采。
法律之关键在于执行。而律师正是法律实施中的重要执行者之一,是他们用一个个具体的法律案件,将法律条文呈现为“看得见的正义”。有鉴于此,我前些年主编了《上海十年经典名案》《名律师谈名案》《沪上名律师访谈录》等书,也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那些疑难的经济社会问题,是如何通过律师之手,得到公正、妥善的处理。而在编写这些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建三的大力支持,贡献了许多他本人和他所在律所的生动案例。
后来,建三又在上海社科院任教,这是我与他的新一重交集。在此期间,我们还在立法后评估、地方法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中共同合作。我们在其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踏足前人未曾涉入的领域,大胆而小心地摸索着前进,如今回顾起来,已经是蔚然成林了。
如今,建三的学生用心写成了这样一部书稿。书中的许多情节,我都是参与者或者见证者,读起来也是颇多感慨。此书其实不仅讲述了建三自己纵跨政、企、律、学多个领域的故事,更是以小见大,从他的视角,窥见上海乃至中国数十年法治发展的脉络。
告诸往而知来者。愿这部作品能够启发更多的法律人,继续在法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法治的探索之路不易,年轻一代的法律人,清楚了如今的成就如何而来,才能明白今后的路将如何走下去。
沈国明
序二
收到史建三老师的学生范律师撰写的《上海律界往事》书稿,十分欣喜。作品生动鲜活,文笔挥洒流畅,字间情意绵长,人物跃然纸上,读来欲罢不能,掩卷令人回味。于是,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一一呈现……
史建三教授是我们华东政法学院七九级本科的大师兄,是老师级的校友。记得在学校读研究生时,同学们都竞相传阅他的“刑事审判电脑辅助量刑”论文,一时间“华政纸贵”。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无邮件,更无微信,连复印也难,只能小卡片奋笔摘抄。一不留神,当年初出茅庐的史建三师兄,已经成为AI赋能法官审判的首倡之人、数字法院建设的创始者。
史建三老师创立锦联律所,特别是发起设立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上海律师行业发展史上堪称浓墨重彩,也奠定了他的律界大师级别、法坛大咖段位。
佛家有偈语言:“诸法从缘起。”说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万千现象,都是由特定的因缘促成的。参加锦天城的活动,我经常给大家讲,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与万国律师事务所有缘。锦天城的“天”字号天合所,就是由我们万国所原合伙人聂鸿胜、沈国权二位师兄创办;而“锦”之锦联,史建三老师办所之前还专门到万国所在地的百乐门大酒店,与我切磋,于我而言是向他请教由大公司支持办律所的优劣之比较分析(万国律所由当时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支持,于1993年创建)。
字里行间,熟悉的人影浮动,身边的往事再现,倍感亲切,感同身受。正是以史建三老师为标杆的视野开阔、格局高远、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一个个海派律师兴起的一次次“因缘”,才成就了今日沪上律师界难以忘怀的一段段佳话。不经意间上海律师业一层层波澜壮阔,一步步奔流向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总结做学问的三层境界。此书读来,纵览史建三老师近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人生经历,其间心路,庶几亦可如此比拟。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史建三老师在创业之前所建信念、所立雄心。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创业之时废寝忘食,奋发进取之决心。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好比史建三老师在锦天城事业有成之际,毅然回归学术,找寻他真正追求的法治道路的初心。
“立功”中“立言”,以“立言”“立德”,这一步一步的跨越,一层一层的超越,都令人敬佩,发人深省。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在我心里,则更佩服史建三老师在取舍之间所做到的潇洒自如,当他有所取时,就坚决果断地付出拼搏,最终成就了一番影响深远的事业;而他有所舍时,又毫不瞻前顾后,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华丽转身,转而去追求他真正想要的目标。”于是,我不禁脱口而出李白的这句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眼前则闪现出那位侠之大者,如本书的主人公——史建三!在他荣休之后周游列国或畅行百国之时,校园里、学术界、律师圈、“江湖上”,依然还有他的传言、传说、传奇……他的故事、学说、思想也因此为年轻人传播、传扬、传承……
郑板桥有画“新竹”并题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如今中国律师事业乃方兴未艾,规模化国际化呈蓬勃之势,与当年状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若无当初之筚路蓝缕,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