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别具一格的传记在实地取材与历史考据的基础上,书写了巴赫的精彩故事。讲述在职位的重负、上级的压迫、外人的不解之下,巴赫依然勤勉如一地创作出大量杰作。
与常见的严肃传记不同,本书着眼生活细节,穿插了大量对话和心理描写,堪称精彩的小说作品。在书中,音乐家的形象犹如身边的朋友般真实、立体、熟悉,其作品的来历也在书中娓娓道来。书中还附有相关插图、音乐术语解释、人物大事年表、入门曲目推荐等,内容丰富。
精彩书摘
序 章
首先登场的是门德尔松。
啊?这明明是巴赫的传记,为什么提门德尔松?他和巴赫是什么关系?
本篇序章将一口气为您解答这些疑惑。
故事得从两位大作曲家之间的感人故事开始说起。
1835 年夏末的某个下午,深绿色树木在莱比锡的大学路上投下一片浓荫,一辆豪华的四马拉车匆匆驶过。路过的行人纷纷注视着这辆少见的漂亮马车,互相打听道:“是哪位贵人坐在里面呀?”
很快,马车稳稳停在了大学路 16 号布商大厦正门口。与此同时,马车门被用力推开,一位贵公子般英俊潇洒的青年翩然下了车。
“哎呀哎呀,门德尔松先生,欢迎您大驾光临。我们大家可是对您翘首以盼啊!”
“旅途顺利吗?您累不累?”
“典礼开始之前,您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见马车停了下来,从布商大厦里冲出来的几位男士一下子就把青年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他招呼,提问。
“不,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很多了,我们马上就进演奏厅吧。不能让这么多人等着我。”
面对这些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莱比锡市官员和管弦乐团代表,门德尔松只是简单回应了几句,就率先走进了举行典礼的大厅里的演奏厅。
门德尔松刚踏进演奏厅,舞台上等候已久的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马上就演奏起了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那明亮轻快的音乐,用来欢迎贵公子门德尔松登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哎呀,好英俊的先生!”
“快看,多么有气质的脸庞!”
“他肯定是整个欧洲社交界的宠儿吧!”
演奏厅里挤满了莱比锡市的市民,他们交头接耳,全都站了起来,想一睹本市首位国际名流的风采。看台上的人们纷纷探出身子,用望远镜追逐着门德尔松的身影,几乎要从楼上摔下来。
门德尔松淡然微笑着走过人群,在观众席第一排专门为他准备的主宾席坐了下来。这样的欢迎仪式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虽然门德尔松才26岁,还年纪轻轻,但他的天分和名声在德国自不必说,甚至传扬到了整个欧洲。他每到一处,无不受到王侯将相般的狂热欢迎。
“全场的莱比锡市民,先生们,女士们!”
乐团演奏结束后,莱比锡市长站上舞台,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的致辞。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乐团迎来了如此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这在本市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对于这样的奇迹,我们感谢名声在外、心地善良的萨克森国王亲自牵线,同时也必须衷心感谢欣然接受国王邀请,担任我们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一职的门德尔松先生。虽说我们乐团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传统,然而门德尔松先生在英国、意大利都已收获了巨大成功,能得到他的指导,我们仍是不胜惶恐。不过,既然门德尔松先生已经屈尊前来赴任,那么不仅是乐团,我们全体市民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口气将乐团培育成全世界一流的团体……”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听着市长没有尽头的欢迎词,门德尔松心里想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他的心思既不在这豪华的演奏厅里,也不在台上四十多名乐团成员身上。对于今后数年都要托付给自己的这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哪个部分要增加乐手,他早在去年年底签下合同之日起,就已经制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只要按计划推进下去,乐团的水平应该就能大幅提高。实际上,两个月之后,在门德尔松上任后的首场公开演奏会上,莱比锡市民们也确实是第一次聆听到了乐团改头换面后贡献的一场专业级别的演出。比起这种计划之中的事,现在占据门德尔松心神的是某个人。那个人的作品如今藏于何处?那个人的子孙如今又住在何地,何以为生?……他心里全然只有这些。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只待典礼结束,门德尔松就要马上去搜集那个人的信息。对他而言,这场典礼无非是桩麻烦事。不过作为天生的社交达人,门德尔松没有显露出半分失礼的态度。对于向自己投来热烈目光的女士们、送来亲切笑容的先生们,他都一一回以注目礼,在旁人看来他完全就是全场的主角。
在市长的欢迎词结束之后,又有几位市里的大人物上台发表了准备好的致辞。在耐心听完所有致辞之后,门德尔松站上舞台,简单明了地说完感谢的话语,便匆匆逃离了典礼大厅。
“所以呢?所以呢?我在信里问到的事到底怎么样了?我拜托过您一定要调查清楚的吧?”
门德尔松回到主宾休息室,抓住随后赶来的乐团事务局局长就是一通追问。
“哎……您询问的事,我们也用尽一切手段调查了,但是……”
事务局局长一脸为难,回答得不太有底气。
“那个……关于您询问的这位叫巴赫的人士,本市的记事簿上也记载了他是几代前的托马斯教堂乐长。但是,那个,要说这位巴赫谱写的乐谱现在所在何处,他的子孙现在住在哪里,就查不出来了。毕竟他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人了,而且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
目录
目录
001 序序章
015 第一章章 巴赫前往莱比锡
033 第二章章 托马斯教堂乐长
055 第三章章 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暴风雨
079 第四章章 与利奥波德亲王的友情
105 第五章章 《马太受难曲》
129 第六章章 致埃尔德曼的信
147 第七章章 盖斯纳到来
169 第八章章 最后的战斗
191 第九章章 音乐的奉献
213 第十章章 巨木倾倒之时
237 参考文献
239 后后 记
247 巴赫的人生轨迹与历史事件
253 入门曲目推荐
<试读
序 章
首先登场的是门德尔松。
啊?这明明是巴赫的传记,为什么提门德尔松?他和巴赫是什么关系?
本篇序章将一口气为您解答这些疑惑。
故事得从两位大作曲家之间的感人故事开始说起。
1835 年夏末的某个下午,深绿色树木在莱比锡的大学路上投下一片浓荫,一辆豪华的四马拉车匆匆驶过。路过的行人纷纷注视着这辆少见的漂亮马车,互相打听道:“是哪位贵人坐在里面呀?”
很快,马车稳稳停在了大学路 16 号布商大厦正门口。与此同时,马车门被用力推开,一位贵公子般英俊潇洒的青年翩然下了车。
“哎呀哎呀,门德尔松先生,欢迎您大驾光临。我们大家可是对您翘首以盼啊!”
“旅途顺利吗?您累不累?”
“典礼开始之前,您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见马车停了下来,从布商大厦里冲出来的几位男士一下子就把青年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他招呼,提问。
“不,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很多了,我们马上就进演奏厅吧。不能让这么多人等着我。”
面对这些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莱比锡市官员和管弦乐团代表,门德尔松只是简单回应了几句,就率先走进了举行典礼的大厅里的演奏厅。
门德尔松刚踏进演奏厅,舞台上等候已久的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马上就演奏起了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那明亮轻快的音乐,用来欢迎贵公子门德尔松登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哎呀,好英俊的先生!”
“快看,多么有气质的脸庞!”
“他肯定是整个欧洲社交界的宠儿吧!”
演奏厅里挤满了莱比锡市的市民,他们交头接耳,全都站了起来,想一睹本市首位国际名流的风采。看台上的人们纷纷探出身子,用望远镜追逐着门德尔松的身影,几乎要从楼上摔下来。
门德尔松淡然微笑着走过人群,在观众席第一排专门为他准备的主宾席坐了下来。这样的欢迎仪式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虽然门德尔松才26岁,还年纪轻轻,但他的天分和名声在德国自不必说,甚至传扬到了整个欧洲。他每到一处,无不受到王侯将相般的狂热欢迎。
“全场的莱比锡市民,先生们,女士们!”
乐团演奏结束后,莱比锡市长站上舞台,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的致辞。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乐团迎来了如此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这在本市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对于这样的奇迹,我们感谢名声在外、心地善良的萨克森国王亲自牵线,同时也必须衷心感谢欣然接受国王邀请,担任我们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一职的门德尔松先生。虽说我们乐团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传统,然而门德尔松先生在英国、意大利都已收获了巨大成功,能得到他的指导,我们仍是不胜惶恐。不过,既然门德尔松先生已经屈尊前来赴任,那么不仅是乐团,我们全体市民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口气将乐团培育成全世界一流的团体……”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听着市长没有尽头的欢迎词,门德尔松心里想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他的心思既不在这豪华的演奏厅里,也不在台上四十多名乐团成员身上。对于今后数年都要托付给自己的这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哪个部分要增加乐手,他早在去年年底签下合同之日起,就已经制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只要按计划推进下去,乐团的水平应该就能大幅提高。实际上,两个月之后,在门德尔松上任后的首场公开演奏会上,莱比锡市民们也确实是第一次聆听到了乐团改头换面后贡献的一场专业级别的演出。比起这种计划之中的事,现在占据门德尔松心神的是某个人。那个人的作品如今藏于何处?那个人的子孙如今又住在何地,何以为生?……他心里全然只有这些。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只待典礼结束,门德尔松就要马上去搜集那个人的信息。对他而言,这场典礼无非是桩麻烦事。不过作为天生的社交达人,门德尔松没有显露出半分失礼的态度。对于向自己投来热烈目光的女士们、送来亲切笑容的先生们,他都一一回以注目礼,在旁人看来他完全就是全场的主角。
在市长的欢迎词结束之后,又有几位市里的大人物上台发表了准备好的致辞。在耐心听完所有致辞之后,门德尔松站上舞台,简单明了地说完感谢的话语,便匆匆逃离了典礼大厅。
“所以呢?所以呢?我在信里问到的事到底怎么样了?我拜托过您一定要调查清楚的吧?”
门德尔松回到主宾休息室,抓住随后赶来的乐团事务局局长就是一通追问。
“哎……您询问的事,我们也用尽一切手段调查了,但是……”
事务局局长一脸为难,回答得不太有底气。
“那个……关于您询问的这位叫巴赫的人士,本市的记事簿上也记载了他是几代前的托马斯教堂乐长。但是,那个,要说这位巴赫谱写的乐谱现在所在何处,他的子孙现在住在哪里,就查不出来了。毕竟他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人了,而且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
前言/序言
序 章
首先登场的是门德尔松。
啊?这明明是巴赫的传记,为什么提门德尔松?他和巴赫是什么关系?
本篇序章将一口气为您解答这些疑惑。
故事得从两位大作曲家之间的感人故事开始说起。
1835 年夏末的某个下午,深绿色树木在莱比锡的大学路上投下一片浓荫,一辆豪华的四马拉车匆匆驶过。路过的行人纷纷注视着这辆少见的漂亮马车,互相打听道:“是哪位贵人坐在里面呀?”
很快,马车稳稳停在了大学路 16 号布商大厦正门口。与此同时,马车门被用力推开,一位贵公子般英俊潇洒的青年翩然下了车。
“哎呀哎呀,门德尔松先生,欢迎您大驾光临。我们大家可是对您翘首以盼啊!”
“旅途顺利吗?您累不累?”
“典礼开始之前,您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见马车停了下来,从布商大厦里冲出来的几位男士一下子就把青年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他招呼,提问。
“不,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很多了,我们马上就进演奏厅吧。不能让这么多人等着我。”
面对这些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莱比锡市官员和管弦乐团代表,门德尔松只是简单回应了几句,就率先走进了举行典礼的大厅里的演奏厅。
门德尔松刚踏进演奏厅,舞台上等候已久的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马上就演奏起了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那明亮轻快的音乐,用来欢迎贵公子门德尔松登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哎呀,好英俊的先生!”
“快看,多么有气质的脸庞!”
“他肯定是整个欧洲社交界的宠儿吧!”
演奏厅里挤满了莱比锡市的市民,他们交头接耳,全都站了起来,想一睹本市首位国际名流的风采。看台上的人们纷纷探出身子,用望远镜追逐着门德尔松的身影,几乎要从楼上摔下来。
门德尔松淡然微笑着走过人群,在观众席第一排专门为他准备的主宾席坐了下来。这样的欢迎仪式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虽然门德尔松才26岁,还年纪轻轻,但他的天分和名声在德国自不必说,甚至传扬到了整个欧洲。他每到一处,无不受到王侯将相般的狂热欢迎。
“全场的莱比锡市民,先生们,女士们!”
乐团演奏结束后,莱比锡市长站上舞台,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的致辞。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乐团迎来了如此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这在本市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对于这样的奇迹,我们感谢名声在外、心地善良的萨克森国王亲自牵线,同时也必须衷心感谢欣然接受国王邀请,担任我们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一职的门德尔松先生。虽说我们乐团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传统,然而门德尔松先生在英国、意大利都已收获了巨大成功,能得到他的指导,我们仍是不胜惶恐。不过,既然门德尔松先生已经屈尊前来赴任,那么不仅是乐团,我们全体市民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口气将乐团培育成全世界一流的团体……”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听着市长没有尽头的欢迎词,门德尔松心里想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他的心思既不在这豪华的演奏厅里,也不在台上四十多名乐团成员身上。对于今后数年都要托付给自己的这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哪个部分要增加乐手,他早在去年年底签下合同之日起,就已经制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只要按计划推进下去,乐团的水平应该就能大幅提高。实际上,两个月之后,在门德尔松上任后的首场公开演奏会上,莱比锡市民们也确实是第一次聆听到了乐团改头换面后贡献的一场专业级别的演出。比起这种计划之中的事,现在占据门德尔松心神的是某个人。那个人的作品如今藏于何处?那个人的子孙如今又住在何地,何以为生?……他心里全然只有这些。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只待典礼结束,门德尔松就要马上去搜集那个人的信息。对他而言,这场典礼无非是桩麻烦事。不过作为天生的社交达人,门德尔松没有显露出半分失礼的态度。对于向自己投来热烈目光的女士们、送来亲切笑容的先生们,他都一一回以注目礼,在旁人看来他完全就是全场的主角。
在市长的欢迎词结束之后,又有几位市里的大人物上台发表了准备好的致辞。在耐心听完所有致辞之后,门德尔松站上舞台,简单明了地说完感谢的话语,便匆匆逃离了典礼大厅。
“所以呢?所以呢?我在信里问到的事到底怎么样了?我拜托过您一定要调查清楚的吧?”
门德尔松回到主宾休息室,抓住随后赶来的乐团事务局局长就是一通追问。
“哎……您询问的事,我们也用尽一切手段调查了,但是……”
事务局局长一脸为难,回答得不太有底气。
“那个……关于您询问的这位叫巴赫的人士,本市的记事簿上也记载了他是几代前的托马斯教堂乐长。但是,那个,要说这位巴赫谱写的乐谱现在所在何处,他的子孙现在住在哪里,就查不出来了。毕竟他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人了,而且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