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视频编码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应用》是一部聚焦于视频编码领域前沿技术的学术著作,系统探讨了视频编码中的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解决方案。《视频编码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应用》以视频数据的高效压缩为核心,结合当前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实际需求,深入分析了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低复杂度变换方法、光场图像压缩策略以及面向机器视觉的视频编码优化等问题。
在研究背景与意义部分,作者指出,随着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视频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在有限的存储和传输资源下实现高质量的视频重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在提升压缩效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编码复杂度的显著增加,这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较大的限制。此外,三维视觉技术的兴起,尤其是光场图像的广泛应用,对视频编码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率失真优化的新型编码方法,旨在在降低编码复杂度的同时,提升编码性能。
书中详细阐述了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包括混合编码框架、预测编码、变换编码以及率失真优化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低复杂度帧内多核变换方法,通过相邻帧内预测模式下的变换核对偶互换机制,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保证了压缩性能。针对光场图像的高效压缩问题,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伪视频序列的压缩方法,通过子视点扫描方式和时域传播链优化,显著提升了压缩效率。
此外,《视频编码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应用》还探讨了面向目标检测的视频编码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分析一致性的编码方法,将视频内容分析失准作为优化目标,从而更好地满足机器视觉任务的需求。在实验验证部分,作者通过大量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全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为视频编码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视频编码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应用》适合从事视频编码、图像处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阅读,是视频编码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过程 4
1.2.2 视频变换编码研究现状 6
1.2.3 光场图像压缩研究现状 8
1.2.4 面向机器视觉的视频编码 10
1.2.5 面向人机混合视觉的视频编码 13
1.3 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1.4 结构安排 16
第二章 视频编码关键技术
2.1 混合编码框架 18
2.2 预测编码 19
2.2.1 编码单元 20
2.2.2 帧内预测 22
2.2.3 帧间预测 25
2.3 变换编码 29
2.3.1 变换单元 29
2.3.2 自适应多核变换 30
2.3.3 信号依赖变换 32
2.3.4 二次变换 33
2.4 视频编码中的编码结构 33
2.5 视频编码中的误差度量 35
2.6 率失真优化 36
2.6.1 独立率失真优化 38
2.6.2 全局率失真优化 42
2.7 本章小结 44
第三章 低复杂度帧内多核变换
3.1 问题描述 45
3.2 相邻帧内预测模式下的变换核对偶互换机制 47
3.3 相邻帧内预测模式变换核选择 51
3.3.1 模式依赖变换核选择 53
3.3.2 基于对偶互换机制的亮度分量变换核选择 57
3.3.3 色度分量变换核选择 58
3.3.4 基于对偶互换机制的模式依赖变换 59
3.4 实验结果 60
3.4.1 实验设置 60
3.4.3 消融实验 61
3.4.3 对比方法描述 67
3.4.4 算法性能对比 68
3.5 本章小结 72
第四章 基于伪视频序列的光场图像压缩
4.1 光场表示与数据采集 73
4.1.1 光场表示 74
4.1.2 光场数据采集 75
4.1.3 光场图像数据 77
4.2 基于伪视频序列的光场图像压缩 78
4.2.1 子视点扫描方式设计 79
4.2.2 算法流程 80
4.3 算法改进 81
4.3.1 时域传播链 81
4.3.2 拉格朗日乘子求解 85
4.3.3 量化参数调节 86
4.3.4 算法流程 87
4.4 实验结果 88
4.4.1 实验数据 88
4.4.2 对比算法 90
4.4.3 算法性能对比 92
4.4.4 讨论与分析 98
4.5 本章小结 101
第五章 面向目标检测的视频编码优化
第六章 AVS2编码性能优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153
前言/序言
序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励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不断前行。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博士研究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学科理论和技术进步。博士论文则是博士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博士论丛”图书,汇集多学科精英之作,其中《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成像的无源互调源定位方法研究》等28篇佳作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国家级学会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的殊誉。这些著作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并重,微观探秘与宏观解析交织,不仅拓宽了认知边界,也为相关科学技术难题提供了新解。“博士论丛”的出版必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博士教育迈向新高。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我也是从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起来的,希望“博士论丛”的青年学者们再接再厉。我愿此论丛成为青年学者心中之光,照亮科研之路,激励后辈勇攀高峰,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龙江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