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院体花鸟画技法详解》是一部系统探讨宋代院体花鸟画艺术与技法的专著。全书从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出发,结合具体作品与技法解析,深入浅出地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书中首先概述了宋代宫廷画院的制度发展及其对花鸟画创作的推动作用,分析了院体花鸟画的源流与南北宋时期的不同风格。随后,作者详细探讨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强调构图在画面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性。
技法部分则重点解析了线描造型的用笔技巧、观察与写生方法,以及工笔花鸟画中白描花卉的表现手法。此外,书中还对绘画工具与材料、中国传统绘画颜色的运用进行了详尽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全书的亮点在于对二十余幅经典院体花鸟画作品的技法详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宋代画家在写实与诗意表达之间的平衡,以及对自然物象的精微刻画和艺术表现的极致追求。
《宋代院体花鸟画技法详解》不仅是一部技法解析的实用指南,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深刻阐释,适合绘画爱好者、艺术研究者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宋代院体花鸟画概述
花鸟画历史悠久,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于唐代正式成为独立画科。
到了宋代,由于画院的兴盛,花鸟画真正开始展现民族风貌,题材丰富,名家辈出,画艺精湛,成就了超越古今的地位。宋代艺术家秉承着写实主义的理想,将“真、理、神、意、趣”注入笔端,塑造出情态可掬、形神兼备、精美遒丽的经典艺术形象,令观者内心充溢着丰沛美满、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第一节 宋代宫廷画院制度
宋代绘画艺术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高峰时期,宋代画院又是宋代绘画的中坚骨干力量。宋代宫廷画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最高制度最全、规模最大、技能最精的专门绘画机构。
一、宫廷画院制度源流
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绘画“文以载道、以文教化”的怡情与教育功能。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由朝廷设立的服务于宫廷生活,集合职业画家与工匠的专门绘画机构。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刘旦,杨鲁并光和中画手,待诏尚方,画于鸿都学。”当时的黄门署、尚方署均设有“待诏尚方”职位的专职画家。此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演进,宫廷绘画机构时存时亡,名称和职责也不断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秦汉旧制,南北皆有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如北齐设有“待诏文林院”,南齐设有“待诏秘阁”,南梁设有“直秘阁知画事”等。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昌盛,传统复兴,重新设置了宫廷绘画机构。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这一时期画院名称尤为繁多,如“开元馆画直”“史馆画直”“供奉内廷博士”“翰林供奉”“翰林待诏”“集贤院书画”等。
五代十国时期,制度多承袭汉唐规制,搜罗各地名家以绘事供奉宫廷,特别是西蜀和南唐两地分别建立起规制完备的翰林图画院,名家辈出,后世多以五代十国时期作为我国宫廷画院制度的正式开端。
二、宋代宫廷画院制度
北宋立国之初,将西蜀的黄筌、黄居菜、高文进、夏侯延祐,南唐的周文矩、董羽、董源、巨然、徐崇嗣,后周的郭忠恕等降宋画家尽数安置于宫廷之中,为宋代画院的建立和绘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以此为肇始,两宋开始了三百余年宫廷绘画的繁荣局面。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专司内廷绘画之事的翰林图画院始设于皇城大内东门里,隶属于翰林院管理。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画院移至皇城大内右掖门外。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画院改为隶属都大提举诸司库务司管理,元丰五年(1082年)重归翰林院管辖。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改为“翰林图画局”(后即“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由于皇帝的极力倡导,画师激增,佳制迭出,北宋的绘画事业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而后,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几经辗转,但宫廷画院制度始终保留了下来。
宋代翰林图画院是服务于最高统治集团道德利益和精神需求的专门文化艺术机构,归内侍省管辖,画院首责是服务于国家伦理教化。史载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画院描绘前代帝王兴衰美恶之迹共一百二十余图,计十二卷,皇帝将此画题名为《观文鉴古图》,并悬挂于崇政殿,命群臣临观,作为施政规劝和训诫的依据。画院亦服务于宫廷文化娱乐生活,画家们经常将优秀画作供奉内廷,呈进帝后清赏把玩,优游岁月。画院还兼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招收具有一定绘画和文化基础的学生,经过严格考试进入画院成为“画学生”,之后他们在画院中继续学习,若干年后提升为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高超画技的宫廷画家。
……
目录
第一章 宋代院体花鸟画概述 001
第一节 宋代宫廷画院制度 003
第二节 院体花鸟画的源流 007
第三节 北宋院体花鸟画 011
第四节 南宋院体花鸟画 024
第二章 宋代院体花鸟画构图形式 039
第一节 构图的概念 041
第二节 构图的关系 042
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 049
第三章 线描造型技法 061
第一节 线描源流 063
第二节 线描用笔 065
第三节 观察、临摹与写生 069
第四节 白描花卉 071
第四章 工具与材料 081
第一节 毛笔 083
第二节 墨 091
第三节 纸 097
第四节 砚 102
第五章 中国传统绘画颜色 107
第一节 矿物质颜色 110
第二节 植物质颜色 116
第三节 金属质颜色 119
第四节 胶矾 120
第六章 经典作品技法详解 121
第一节 《梨花鹦鹉图》 123
第二节 《白牡丹图》 128
第三节 《白梅翠禽图》 133
第四节 《桃鸠图》 136
第五节 《牡丹图》 140
第六节 《秋花图》 143
第七节 《秋葵图》 147
第八节 《石榴图》 150
第九节 《海棠图》 153
第十节 《倚云仙杏图》 157
第十一节 《白蔷薇图》 161
第十二节 《荷蟹图》 164
第十三节 《红芙蓉图》 167
第十四节 《红药图》 170
第十五节 《榴枝黄鸟图》 172
第十六节 《绿池濯素图》 177
第十七节 《山茶霁雪图》 180
第十八节 《石榴蜡嘴图》 183
第十九节 《蜀葵图》 186
第二十节 《瓦雀栖枝图》 191
第二十一节 《虞美人图》 195
第二十二节 《海棠蛱蝶图》 198
第二十三节 《桃枝翠鸟图》 202
第二十四节 《荔枝图》 205
主要参考文献 208
试读
第一章 宋代院体花鸟画概述
花鸟画历史悠久,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于唐代正式成为独立画科。
到了宋代,由于画院的兴盛,花鸟画真正开始展现民族风貌,题材丰富,名家辈出,画艺精湛,成就了超越古今的地位。宋代艺术家秉承着写实主义的理想,将“真、理、神、意、趣”注入笔端,塑造出情态可掬、形神兼备、精美遒丽的经典艺术形象,令观者内心充溢着丰沛美满、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第一节 宋代宫廷画院制度
宋代绘画艺术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高峰时期,宋代画院又是宋代绘画的中坚骨干力量。宋代宫廷画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最高制度最全、规模最大、技能最精的专门绘画机构。
一、宫廷画院制度源流
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绘画“文以载道、以文教化”的怡情与教育功能。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由朝廷设立的服务于宫廷生活,集合职业画家与工匠的专门绘画机构。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刘旦,杨鲁并光和中画手,待诏尚方,画于鸿都学。”当时的黄门署、尚方署均设有“待诏尚方”职位的专职画家。此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演进,宫廷绘画机构时存时亡,名称和职责也不断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秦汉旧制,南北皆有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如北齐设有“待诏文林院”,南齐设有“待诏秘阁”,南梁设有“直秘阁知画事”等。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昌盛,传统复兴,重新设置了宫廷绘画机构。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这一时期画院名称尤为繁多,如“开元馆画直”“史馆画直”“供奉内廷博士”“翰林供奉”“翰林待诏”“集贤院书画”等。
五代十国时期,制度多承袭汉唐规制,搜罗各地名家以绘事供奉宫廷,特别是西蜀和南唐两地分别建立起规制完备的翰林图画院,名家辈出,后世多以五代十国时期作为我国宫廷画院制度的正式开端。
二、宋代宫廷画院制度
北宋立国之初,将西蜀的黄筌、黄居菜、高文进、夏侯延祐,南唐的周文矩、董羽、董源、巨然、徐崇嗣,后周的郭忠恕等降宋画家尽数安置于宫廷之中,为宋代画院的建立和绘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以此为肇始,两宋开始了三百余年宫廷绘画的繁荣局面。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专司内廷绘画之事的翰林图画院始设于皇城大内东门里,隶属于翰林院管理。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画院移至皇城大内右掖门外。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画院改为隶属都大提举诸司库务司管理,元丰五年(1082年)重归翰林院管辖。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改为“翰林图画局”(后即“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由于皇帝的极力倡导,画师激增,佳制迭出,北宋的绘画事业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而后,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几经辗转,但宫廷画院制度始终保留了下来。
宋代翰林图画院是服务于最高统治集团道德利益和精神需求的专门文化艺术机构,归内侍省管辖,画院首责是服务于国家伦理教化。史载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画院描绘前代帝王兴衰美恶之迹共一百二十余图,计十二卷,皇帝将此画题名为《观文鉴古图》,并悬挂于崇政殿,命群臣临观,作为施政规劝和训诫的依据。画院亦服务于宫廷文化娱乐生活,画家们经常将优秀画作供奉内廷,呈进帝后清赏把玩,优游岁月。画院还兼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招收具有一定绘画和文化基础的学生,经过严格考试进入画院成为“画学生”,之后他们在画院中继续学习,若干年后提升为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高超画技的宫廷画家。
……
前言/序言
美之极致
纵观中国几千年绘画史,大抵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一是以唐代为代表的古典复兴高峰时期,二是以宋代为代表的写实绘画高峰时期,三是以元代为代表的文人绘画高峰时期。其中,宋代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历程中大抵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宋代绘画注重写实,关注细节。画面线条之精美、设色之高妙、布局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宋人以其笔墨生动、层次丰富、形象逼真、缜密细腻的画风独步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
若论宋代绘画,“格物”是宋代画家的共同追求和典型特征。《礼记·大学》中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宋人尊重自然的规律,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自然物象的原理。这种指导思想要求作画者要细致观察物象的形态、细节的特征,用笔端去表现不同的样式和独特的质感。“远望其势”是从远处观赏整体的气势,“近观其质”是从近处考究画面的细节,此乃宋人画作鉴赏学习之要义。“格物”之说于绘画而言,并非一味地死板照抄模仿客观物象,在艺术思维上提倡“不以模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宋徽宗赵佶推崇在严谨的写实功底之上,引导要求作画者要有想象力,从更高的文化层次去理解绘画。宋人在作画时,无论任何题材皆留意关注事物内在的生命和气韵。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本为“界画”之属,细致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郭楼阁、街道亭台、车马喧嚣,可谓包罗万象;但细究其中,该作品将真实的记录、细腻的描绘上升到审美的层次,赋予了更多的语义,诚如此画题跋:“水门东去接侑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民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楚施吴樯万里船,桥南桥北好风烟。唤回一饷繁华梦,萧鼓楼台若个边。”两宋时期完成了中国绘画“诗意入画”的过程,确立了“诗情画意”的重要审美原则。随着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宋代绘画如源头活水般绵延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古典艺术的瑰宝,确立了传统美学的典范。
两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宫廷装饰追求华美富丽,院体绘画进入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时期。宫廷绘画的主要推动者是皇帝,主要实施者是宫廷画院。宫廷画院之制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五代十国的西蜀与南唐建制逐步完善。及至北宋建立“翰林图画院”为代表的官廷画院,绘画创作空前繁荣,名家荟萃,如黄居菜、崔白、林椿、马远、李迪、毛松等艺术造诣极高的宫廷画家,未载于史册的佚名画家更是灿若繁星。宋代院体绘画以诗意入画,诗情画意,精微传神,充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理想,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与相融,追求艺术的极致之美。
匠心传承
中国古代花鸟画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对花鸟画的记载,至唐末五代时花鸟题材流行起来,其后一脉相承,宋人将花鸟画继承并发展,创造出具有典型时代风格的艺术范式。宋代宫廷画院是花鸟画的创作中心,宋人“格物致知”的穷理精神与文化特征促成了花鸟画科的流行与成熟。以黄筌、黄居菜为代表的“黄家富贵”,注重精细勾勒,不事墨迹,设色浓艳,富丽堂皇。还有以徐熙、徐崇嗣为代表的“徐熙野逸”,注重笔墨勾勒,淡敷色彩,形骨清秀,朴素自然。宋代院体花鸟画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