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立平:砺刀锋问苍穹的火药雕刻师》是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传记。本书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主要以时间先后为节点,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固体发动机药面修理工,高级技师徐立平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细腻地呈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世界。
徐立平的成长成才经历是一段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自我提升史,也是一段由“不可能”到“可能”的传奇史。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精彩书评
这些杰出的工匠,尽管行业不同、岗位不一,成长经历各异,但他们都有着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创新争先的优秀品质。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用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心中的梦想,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徐剑
精彩书摘
第八章 苦练手感砺刀锋
一
徐立平参加工作时,工厂里的生产任务不多,师父对学徒的培训却没有半点松懈。这里的产品都将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的产品上,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技术不过关,根本不能上手。
从销毁残药的山坡上回到车间,师父递给徐立平一把用钝了的整形刀,对他讲解了整形刀的结构、刃口角度等要点后,指指旁边的砂轮间说:“你先去练磨刀吧。”
徐立平拿着那把钝刀,在砂轮机前磨了半天,才觉得有了点儿样子。师父接过去,翻转刀身看了两眼,回手将刀刃在水泥地上猛戳几下,又递给他,说:“拿去重磨!”
徐立平不敢多问,拎着卷刃的刀子,又进了砂轮间。此后的几天,他上班就钻到砂轮间里去磨刀,搞得满身灰土,可每次磨出来,师父都是那句“拿去重磨”。
这样的过程令人崩溃,却是从外行跨入门内的必由之路。此时的徐立平也如同一把未开锋刃的整形刀,在一次次枯燥的重复中,磨砺出自己的锋刃。
徐立平记不清在砂轮间站了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终于获得了师父点头,“勉强能用,以后还要天天练”。说罢,师父从工具架上取下一块青灰色的长条状物体,长度、宽度跟铅笔盒大小相仿,却比铅笔盒厚两三倍,手感麻砺砺得像砂轮,捏着却如同一块硬化的橡胶,压在手里沉甸甸的。
“今天开始练铲药。”师父说着,把那块长条状物体递给徐立平。
“药”是车间里的行话,用以代称固体复合推进剂,所以修整推进剂浇注后的端面就被称为“药面整形”。固体复合推进剂是一种特殊橡胶,含有巨大的能量、极易燃烧,为获得某种燃烧性能,还会混入一定剂量的细小金属颗粒,这就是它看上去麻砺砺得像砂轮,捏着却如同橡胶的原因。
师父递过来的是一块“模拟药”,质感和手感都跟“真药”一样,只是不含燃烧剂,用火柴点都点不着,专供学徒工训练整形使用。
那时的药面整形,全靠工人手工操作。磨刀、铲药、手找平,是三项基本功,这些都要凭借精细入微的手感——磨制整形刀时,刀型和角度需要手感掌控;修整铲药时的进刀速度、力度,以及不超过 0.5 毫米的切削厚度需要用手感控制;判断药面是否平整时,需要用手轻拂药面,同样是靠手感判断 0.1 毫米的起伏变化。
最复杂的操作都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并且都需要细微的手感。要获得这些手感没有捷径,只能靠大量地练习,形成一种独特的肌肉记忆,成为训练出来的本能。
前面说过,固体推进剂是一种特殊的橡胶。要将一块韧性很强的橡胶用刀切开,必须使用特别锋利的刀子,还得会用巧劲儿。徐立平他们的药面整形,不仅要把多余的橡胶切掉,还要把橡胶表面修平整,不留刀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必须保证平面度、形状和尺寸控制在严格的公差要求之内,这更是难上加难。
进厂半年多,徐立平用那把整形刀铲平了几十块模拟药块。在一次次枯燥的重复动作中,他逐渐找到了那种精细入微的手感,这让他颇感兴奋。师父一直暗中观察,对徐立平的表现也很满意,认定他是干这行当的好苗子。
当初,徐立平觉得是自己挑选了这个岗位,多年后他当了班组长后才知道,这岗位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分配新人时,人事部门会事先征询班组长选人的条件,再向学校了解备选人的性格特征,必须是性格沉稳、心思细密、做事踏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能分配到这里。徐立平就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才被分配到了这里。
经过几个月的基本功练习之后,徐立平终于被师父允许跟在身后,参与产品的整形工作。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发动机、真正的推进剂,徐立平紧张得手心冒汗,下刀时都提心吊胆。其实,他只能做前期的粗加工,快到设计要求的尺寸时,还是得师父亲自上手。那时,固体发动机的生产任务少,大都是单件生产,并且每件产品价值很高。万一失手多切下一点儿,或留下刀痕,就是带来安全隐患的生产质量问题,会导致发动机降级使用,甚至会造成发动机报废。
初入行业的徐立平刚满 19 岁,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磨炼技艺,在师父的督促下,他每天练习三项基本功,他知道那是自己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领。但毕竟还是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对于自己从事的那份工作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以一件重大事件为转折点的。徐立平的成长转折点,是 1989 年的那次挖药经历。
目录
引 子 / 001
第一章 为火箭整形的最美奋斗者 / 003
第二章 塞外出生的“航天二代”/ 014
第三章 母亲的“东方红一号”/ 020
第四章 父亲的振动试验/ 025
第五章 辋川里的“小隐士”/ 031
第六章 子承母业进车间/ 041
第七章 师从“一把刀”/ 049
第八章 苦练手感砺刀锋/ 056
第九章 最年轻的突击队员/ 061
第十章 发动机里挖火药/ 073
第十一章 突发的怪病/ 083
第十二章 重返整形组/ 093
第十三章 亲兄弟的付出/ 100
第十四章 “世纪大阅兵”上的自豪/ 110
第十五章 新“一把刀”的新征程/ 118
第十六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 130
第十七章 “大国工匠”的平凡之心/ 143
试读
第八章 苦练手感砺刀锋
一
徐立平参加工作时,工厂里的生产任务不多,师父对学徒的培训却没有半点松懈。这里的产品都将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的产品上,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技术不过关,根本不能上手。
从销毁残药的山坡上回到车间,师父递给徐立平一把用钝了的整形刀,对他讲解了整形刀的结构、刃口角度等要点后,指指旁边的砂轮间说:“你先去练磨刀吧。”
徐立平拿着那把钝刀,在砂轮机前磨了半天,才觉得有了点儿样子。师父接过去,翻转刀身看了两眼,回手将刀刃在水泥地上猛戳几下,又递给他,说:“拿去重磨!”
徐立平不敢多问,拎着卷刃的刀子,又进了砂轮间。此后的几天,他上班就钻到砂轮间里去磨刀,搞得满身灰土,可每次磨出来,师父都是那句“拿去重磨”。
这样的过程令人崩溃,却是从外行跨入门内的必由之路。此时的徐立平也如同一把未开锋刃的整形刀,在一次次枯燥的重复中,磨砺出自己的锋刃。
徐立平记不清在砂轮间站了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终于获得了师父点头,“勉强能用,以后还要天天练”。说罢,师父从工具架上取下一块青灰色的长条状物体,长度、宽度跟铅笔盒大小相仿,却比铅笔盒厚两三倍,手感麻砺砺得像砂轮,捏着却如同一块硬化的橡胶,压在手里沉甸甸的。
“今天开始练铲药。”师父说着,把那块长条状物体递给徐立平。
“药”是车间里的行话,用以代称固体复合推进剂,所以修整推进剂浇注后的端面就被称为“药面整形”。固体复合推进剂是一种特殊橡胶,含有巨大的能量、极易燃烧,为获得某种燃烧性能,还会混入一定剂量的细小金属颗粒,这就是它看上去麻砺砺得像砂轮,捏着却如同橡胶的原因。
师父递过来的是一块“模拟药”,质感和手感都跟“真药”一样,只是不含燃烧剂,用火柴点都点不着,专供学徒工训练整形使用。
那时的药面整形,全靠工人手工操作。磨刀、铲药、手找平,是三项基本功,这些都要凭借精细入微的手感——磨制整形刀时,刀型和角度需要手感掌控;修整铲药时的进刀速度、力度,以及不超过 0.5 毫米的切削厚度需要用手感控制;判断药面是否平整时,需要用手轻拂药面,同样是靠手感判断 0.1 毫米的起伏变化。
最复杂的操作都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并且都需要细微的手感。要获得这些手感没有捷径,只能靠大量地练习,形成一种独特的肌肉记忆,成为训练出来的本能。
前面说过,固体推进剂是一种特殊的橡胶。要将一块韧性很强的橡胶用刀切开,必须使用特别锋利的刀子,还得会用巧劲儿。徐立平他们的药面整形,不仅要把多余的橡胶切掉,还要把橡胶表面修平整,不留刀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必须保证平面度、形状和尺寸控制在严格的公差要求之内,这更是难上加难。
进厂半年多,徐立平用那把整形刀铲平了几十块模拟药块。在一次次枯燥的重复动作中,他逐渐找到了那种精细入微的手感,这让他颇感兴奋。师父一直暗中观察,对徐立平的表现也很满意,认定他是干这行当的好苗子。
当初,徐立平觉得是自己挑选了这个岗位,多年后他当了班组长后才知道,这岗位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分配新人时,人事部门会事先征询班组长选人的条件,再向学校了解备选人的性格特征,必须是性格沉稳、心思细密、做事踏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能分配到这里。徐立平就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才被分配到了这里。
经过几个月的基本功练习之后,徐立平终于被师父允许跟在身后,参与产品的整形工作。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发动机、真正的推进剂,徐立平紧张得手心冒汗,下刀时都提心吊胆。其实,他只能做前期的粗加工,快到设计要求的尺寸时,还是得师父亲自上手。那时,固体发动机的生产任务少,大都是单件生产,并且每件产品价值很高。万一失手多切下一点儿,或留下刀痕,就是带来安全隐患的生产质量问题,会导致发动机降级使用,甚至会造成发动机报废。
初入行业的徐立平刚满 19 岁,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磨炼技艺,在师父的督促下,他每天练习三项基本功,他知道那是自己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领。但毕竟还是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对于自己从事的那份工作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以一件重大事件为转折点的。徐立平的成长转折点,是 1989 年的那次挖药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