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艺术史研究遇见地方史深耕,这本书用“图像证史”的显微镜,在《肤公雅奏图》的墨痕里窥见明清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以“事件观艺”的望远镜,从革命红棉题材美术创作中解码时代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书中更以独家披露的陈炯明与孙中山往来信函、民国寺院藏品递藏等珍贵史料为依托,还原历史语境下艺术发展的真实脉络,填补了广东艺术史研究的多项空白。
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探险,更是一趟寻根之旅。从明代边镇图绘到当代文化地标,本书用艺术的棱镜折射广东千年文脉,为地域文化认同注入鲜活的历史基因。无论你是痴迷历史秘闻的考据派,还是渴望读懂岭南文化灵魂的探索者,翻开此书,即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
精彩书摘
在明代山水画风气不断演变和流派此起彼伏的同时,有一种表现士人江岸送别情景的山水画悄然兴盛起来,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江岸送别”图式。山水画中的叙事情节,本是文人画家力图摈除的,但在明代,这种表现离别之情的叙事性图式却得到复兴。画中的点景人物,虽是逸笔草草而成,但不再是含有隐喻意义的渔夫、樵夫、隐士、商旅,而是可以指出姓名的具体人物。在《肤公雅奏图卷》中,赵焞夫注重环境渲染和情思表达而略于情节铺叙,画中人物均无五官,人数也不合实际送行数目,景色则注入一定象征意味,集中展现岭南旖旎风光,峰峦重叠,似乎暗示赴任路途的遥远艰险,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眷恋挽留之情。
据石守谦先生考证,“江岸送别”图式最早应出现在南宋时期,其现存最早的范例为藏于日本常盘山文库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此图画烟波江上,兰舟待发,宾客话别于松下,已是江岸送别的图式。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著名的作品来证明“江岸送别”图式此后在明代山水画中的流行。譬如戴进《金台送别》,此图为戴进客寓京师时所绘,年代则在宣德年间。图中大胆剪裁,前景写虬松二株,松下众多官员揖别,江岸兰舟催发;远峦一抹,轻笼暮霭,秋野的清旷与苍茫,烘托出离别的伤感。
明代中期苏州画家所作的送别图,也多取江岸之景。如沈周《京江送别图》作于弘治五年(1492),为沈周送别文徵明岳父吴愈所作,图写一叶扁舟,摇漾于烟波之上;舟上一人,向岸边诸人拱手告别,意境极为辽阔,思致深远而略带哀愁。同属吴门画派的文徵明,其送别图也多作江岸之景,如作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垂虹送别图》,写江南秋景,浅滩湖岸,意境悠远,笔墨精简,秀润可人,营造出一派恬淡的文人理想化意境。
粤中画家赵焞夫所作《肤公雅奏图卷》,则证明这种图式一直流行至明末,而且为岭南画家所师法。除此图外,同时期粤籍名士黎遂球《送启图先生北上》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写寒林落木,淡泊苍劲,亦“江岸送别”图式。
在尚无影印技术的明代,这一图式如何传入岭南?私以为,途径可能有二:其一是大量江南籍官员入宦岭南,间接将这种图式传入。如嘉靖八年(1529),江南名士俞泰为送友人莫佥吉赴广东惠州府上任所作《罗浮春色图》。其二是粤籍官员致仕返乡将此类作品直接带回粤地,如正德元年(1506),任职北京的粤籍名宦湛若水送别乡人李东林还粤,倩人所作《东林饯别图》。
目录
序:从岭南看世界 / 洪再新
第一编 作品个案
第一章 图像中的粤东平寇:明刊本《三省备边图记卷》考析
第二章 诃林饯别:《肤公雅奏图卷》考析
第三章 找寻一座湮没的广州寺院:《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递藏及相关问题考析
第四章 文化资本与区域竞争:《艮泉图咏》考析
第二编 艺术事件
第五章 国画研究会与滇系将领的笔墨因缘:以蔡守、李根源与赵藩为中心
第六章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题材绘画为中心
第七章 山水法乳:鼎湖山与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立
第八章 烈士精神与革命记忆:20世纪诗画中的红棉意象
第三编 粤画人物
第九章 最后的远征:高剑父的京沪之行(1935—1937)
第十章 惊变:1921年甲工学潮中的高剑父与陈炯明
第十一章 一次夭折的美育启蒙:陈炯明与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1921)
第十二章 瑜亮情结:从一封陈炯明致孙中山佚函谈胡陈之争
后记
补记
试读
在明代山水画风气不断演变和流派此起彼伏的同时,有一种表现士人江岸送别情景的山水画悄然兴盛起来,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江岸送别”图式。山水画中的叙事情节,本是文人画家力图摈除的,但在明代,这种表现离别之情的叙事性图式却得到复兴。画中的点景人物,虽是逸笔草草而成,但不再是含有隐喻意义的渔夫、樵夫、隐士、商旅,而是可以指出姓名的具体人物。在《肤公雅奏图卷》中,赵焞夫注重环境渲染和情思表达而略于情节铺叙,画中人物均无五官,人数也不合实际送行数目,景色则注入一定象征意味,集中展现岭南旖旎风光,峰峦重叠,似乎暗示赴任路途的遥远艰险,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眷恋挽留之情。
据石守谦先生考证,“江岸送别”图式最早应出现在南宋时期,其现存最早的范例为藏于日本常盘山文库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此图画烟波江上,兰舟待发,宾客话别于松下,已是江岸送别的图式。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著名的作品来证明“江岸送别”图式此后在明代山水画中的流行。譬如戴进《金台送别》,此图为戴进客寓京师时所绘,年代则在宣德年间。图中大胆剪裁,前景写虬松二株,松下众多官员揖别,江岸兰舟催发;远峦一抹,轻笼暮霭,秋野的清旷与苍茫,烘托出离别的伤感。
明代中期苏州画家所作的送别图,也多取江岸之景。如沈周《京江送别图》作于弘治五年(1492),为沈周送别文徵明岳父吴愈所作,图写一叶扁舟,摇漾于烟波之上;舟上一人,向岸边诸人拱手告别,意境极为辽阔,思致深远而略带哀愁。同属吴门画派的文徵明,其送别图也多作江岸之景,如作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垂虹送别图》,写江南秋景,浅滩湖岸,意境悠远,笔墨精简,秀润可人,营造出一派恬淡的文人理想化意境。
粤中画家赵焞夫所作《肤公雅奏图卷》,则证明这种图式一直流行至明末,而且为岭南画家所师法。除此图外,同时期粤籍名士黎遂球《送启图先生北上》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写寒林落木,淡泊苍劲,亦“江岸送别”图式。
在尚无影印技术的明代,这一图式如何传入岭南?私以为,途径可能有二:其一是大量江南籍官员入宦岭南,间接将这种图式传入。如嘉靖八年(1529),江南名士俞泰为送友人莫佥吉赴广东惠州府上任所作《罗浮春色图》。其二是粤籍官员致仕返乡将此类作品直接带回粤地,如正德元年(1506),任职北京的粤籍名宦湛若水送别乡人李东林还粤,倩人所作《东林饯别图》。
前言/序言
序:从岭南看世界
洪再新
作为专题文化史,岭南的艺术自成特色。探究其成因,可有多种途径。海丰李若晴《越台春望:视觉文化与广东形象》所收三编十二章艺术史个案研究,讲述了一组延绵五百年的故事。这是一本从岭南看世界,开启了一扇认识近现代全球艺术史的窗户的著作。
遥想岭南艺术,其诗画中的红棉意象,“诚天下之丽景”,蔚然壮观。木棉为南国代表树种,今为广州市市花。在区域文化竞争中,这一视觉表征允为中国绘画母题的典型之一。同一母题,被近代著名诗人番禺潘飞声写入《浣溪沙·越台春望》一词,愈显南粤风情:
极浦蛮烟一抹清。啼鸪深树唤新晴。雨余山寺塔层层。
曾是昔年歌舞处,霸图消与暮钟声。木棉红出越王城。
同一意象作为文集正题,李若晴以一“望”字,画龙点睛。从岭南看中国,聚焦于区域竞争,如潘词下阕末句的画境——“木棉红出越王城”,意味隽永,在跨语境范畴中,呈现出广东艺术无尽的张力。
……
潘飞声以善画木棉者郭适的典故题《岭南画征略》,有“谁能唤起征君笔”之问,李若晴的《越台春望》给出了充满自信的回答:“一写岭表五百春。”这个长时段的立场,通过跨语境范畴,可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再做申发。试想:为什么慧能这个被五祖称为“獦獠”的新兴人,不仅把佛教中国化,而且也将禅宗普世化,致成心性的开悟,从而扭转人类思想史的乾坤?这提示读者,答问的前提是基于一个普世的立场,提出更一般的问题。这也是梁任公序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却写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本因。关注艺术史的专题,脱不开这样的眼光。不同历史时期的“问题意识”不同,看学脉演变,结论也会不同。梁任公一代史笔,对乡邦文化的定位,最有全球眼光。然而在艺术上却因其缺乏收藏鉴赏的比较研究,见地不及潘飞声。相比之下,独立山人除了为高剑父老师居廉代笔诗文题画,还在《翦淞阁随笔》等著述中梳理了粤画的学脉,由此揭示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所说“艺术之书”之所以“最可信赖”的奥秘。正因如此,潘飞声的至交黄宾虹,在1947年准备去星洲旅行前,这样寄厚望于粤友:
它时遇好而力者同嗜此,或荷传播,胜大痴哥待五百年后期赏音也。一笑。
这是多么会心的一笑!
据此长时段立场,本书向所有对广东故事感兴趣者展示了区域研究的潜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