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的家庭——家风正,子孙昌,荣耀家族是每个成员的使命
我的籍贯是湖北黄陂,1954年4月25日出生于武汉市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十年后,我家共有兄弟姊妹六个(三个男孩,三个女孩)。
一、我的父亲:有胆识有担当,以勤劳善良护佑我们的幸福童年
我的父亲陆承汉出生于1925年9月27日,小时候,家里主要靠祖父用手工艺制作油布伞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父亲三岁时,祖父因病去世,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祖母强忍悲痛撑起这个家,经朋友介绍来到武汉卷烟厂工作。父亲由曾祖母在老家照顾抚养,祖母打工赚钱按月带回老家作为父亲的生活抚养费。就这样,父亲在曾祖母的照顾下慢慢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在老家读私塾,高小毕业后,13岁的父亲由于家庭贫困只能放弃读书,经人介绍独自到汉口一家副食店当学徒。听母亲说当时学徒期三年,没有工资只有包吃包住,每月老板给点零花钱,仅够买日用品和理发。
当时的店铺需要在早上开门时把所有的门板卸下来,晚上关门时再同样装回去。木门两米左右高,这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有一次父亲早上卸门板时,不小心将柜台上的一个玻璃糖罐打碎,老板不分青红皂白就拿起鸡毛掸子朝着父亲抽了两下。父亲当时觉得委屈,一气之下跑出了商店,直到下午都没有回去。这时老板才有点着急,想想父亲聪明、能干、勤快,还是有点舍不得的,于是找了几个人最后将父亲找回。
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辛苦而严苛的学徒期,痛苦的经历和磨难,造就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培养了他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16岁的他决定出来单干。他背着一个小木箱,游走街头,沿路叫卖,出售香烟和火柴。那场景我们只在电视和电影里见过。有一次父亲正在十六中隔壁永和布店门口做生意时,突然有一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大狼狗经过,他看到父亲年纪小,卖的又是香烟和洋火(当时火柴叫洋火),硬说父亲是偷的,让他有口难辩。就在父亲与日本人争辩时,旁边的大狼狗气势汹汹地朝着父亲狂叫。这时父亲已有些胆怯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认识父亲的熟人刚好从旁边路过,见此情景连忙上前劝说和解释(听母亲说这个熟人可能懂点日语),就这样父亲才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父亲沿路做生意时,意外遇上日军空袭,其中一颗炸弹就在他不远处爆炸,父亲却安然无恙(母亲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后来,这种流浪生意终于结束,父亲和朋友合伙在天声街租了一个门面,一起做生意,就此算是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经营范围也逐步扩大,除了卖香烟火柴,还增加了水果、日杂等品类,收入也日益见涨,过了些安稳的日子。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对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改造。那时父亲的生意已逐步稳定好转。当时领导看父亲年轻又有点文化,在武汉商业界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威望,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要求父亲负责宣传、组织这项工作。于是,父亲被任命为江岸区副食品合作公司教育股长。由于父亲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并动员大家响应和配合政府号召,这项工作很快得到落实和实施,从这以后父亲也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1954年武汉市突发洪水,父亲积极带头参加抗洪抢险,因表现突出,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前进食品厂厂长、革新工厂厂长、江岸区副食品公司教育股股长等职。就这样父亲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中共党员、一个国家干部,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庭——家风正,子孙昌,荣耀家族是每个成员的使命 001
一、我的父亲:有胆识有担当,以勤劳善良护佑我们的幸福童年 002
二、我的母亲:能吃苦、会操持,坚韧撑起一众儿女的天空 009
三、姊慈弟恭,各凭本事走上人生坦途 013
(一)姐姐陆秀兰:自强不息,人生不看起点只看终点 013
(二)哥哥陆世斌:舍小我,成大家,全心尽孝 017
(三)大弟陆世伟:先天不足后天补,踏实走好每一步 019
(四)小弟陆世刚:有胆有谋有思量,见义勇为建功勋 020
(五)妹妹陆晓兰:天道酬勤,认真钻研为家族争光 022
四、我的先生山鸣峰:志同道合,伉俪情深 024
五、我的女儿山凌:独立坚强,一脉相承 025
第二章 我的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 027
一、志向宜早立,磨砺在日常:小学到高中(1961-1973年) 027
二、机缘天注定,百炼成精钢:姐姐、哥哥及我插队落户(1969-1975年) 032
三、勤能补拙,努力和用心都会被看见:机械学院读大学(1975-1978年) 048
第三章 我的工作——从零开始,走向更远的远方 057
一、立业成家,为师为妻为母(机械系,1978-1982年) 057
二、将心比心,规范制度下建立一辈子的友情(研究生部,1982-1990年) 061
三、心之所向,办法总比困难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0年7月-2000年7月) 066
四、万事开头难,从零到一的成就感(悉尼工商学院,2000-2011年) 079
(一)人才培养有新探索 082
(二)党建工作有新发展 083
(三)精神文明建设有新举措 087
(四)队伍建设有新做法 090
(五)育人机制有新思路 091
(六)学生活动有新特色 091
(七)就业工作有新举措 092
五、归零后再出发,空白纸上再绘新图(直属单位党委,2011年5月-2015年4月) 094
(一)分层分类强思想,人脑人心筑根基 097
(二)组织建设夯基础,选优配强建队伍 098
(三)立规明矩建机制,从严从实促规范 098
(四)立行立政转作风,真抓实干提效能 099
(五)反腐倡廉筑防线,逐级落实促廉洁 100
第四章 退休返聘(2015年5月-2023年4月)——以桑榆之力共人间晚晴 105
一、党课、活动、交流,做细节满分的党建工作奉献者 107
二、分享、答疑、引路,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带教者 110
三、真心、真意、真料,做大学生成长的引路者 111
四、鹿鸣基金设立,做培育人才的助力者 112
五、采用三级工作机制,做离退休党支部的建设者 118
附录1 上海机械学院机械系(现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造751班四十年同学聚会致辞 123
附录2 女儿山凌在父亲追悼会上的答谢致辞 127
附录3 感言 131
后记 141
试读
第一章 我的家庭——家风正,子孙昌,荣耀家族是每个成员的使命
我的籍贯是湖北黄陂,1954年4月25日出生于武汉市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十年后,我家共有兄弟姊妹六个(三个男孩,三个女孩)。
一、我的父亲:有胆识有担当,以勤劳善良护佑我们的幸福童年
我的父亲陆承汉出生于1925年9月27日,小时候,家里主要靠祖父用手工艺制作油布伞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父亲三岁时,祖父因病去世,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祖母强忍悲痛撑起这个家,经朋友介绍来到武汉卷烟厂工作。父亲由曾祖母在老家照顾抚养,祖母打工赚钱按月带回老家作为父亲的生活抚养费。就这样,父亲在曾祖母的照顾下慢慢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在老家读私塾,高小毕业后,13岁的父亲由于家庭贫困只能放弃读书,经人介绍独自到汉口一家副食店当学徒。听母亲说当时学徒期三年,没有工资只有包吃包住,每月老板给点零花钱,仅够买日用品和理发。
当时的店铺需要在早上开门时把所有的门板卸下来,晚上关门时再同样装回去。木门两米左右高,这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有一次父亲早上卸门板时,不小心将柜台上的一个玻璃糖罐打碎,老板不分青红皂白就拿起鸡毛掸子朝着父亲抽了两下。父亲当时觉得委屈,一气之下跑出了商店,直到下午都没有回去。这时老板才有点着急,想想父亲聪明、能干、勤快,还是有点舍不得的,于是找了几个人最后将父亲找回。
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辛苦而严苛的学徒期,痛苦的经历和磨难,造就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培养了他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16岁的他决定出来单干。他背着一个小木箱,游走街头,沿路叫卖,出售香烟和火柴。那场景我们只在电视和电影里见过。有一次父亲正在十六中隔壁永和布店门口做生意时,突然有一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大狼狗经过,他看到父亲年纪小,卖的又是香烟和洋火(当时火柴叫洋火),硬说父亲是偷的,让他有口难辩。就在父亲与日本人争辩时,旁边的大狼狗气势汹汹地朝着父亲狂叫。这时父亲已有些胆怯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认识父亲的熟人刚好从旁边路过,见此情景连忙上前劝说和解释(听母亲说这个熟人可能懂点日语),就这样父亲才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父亲沿路做生意时,意外遇上日军空袭,其中一颗炸弹就在他不远处爆炸,父亲却安然无恙(母亲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后来,这种流浪生意终于结束,父亲和朋友合伙在天声街租了一个门面,一起做生意,就此算是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经营范围也逐步扩大,除了卖香烟火柴,还增加了水果、日杂等品类,收入也日益见涨,过了些安稳的日子。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对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改造。那时父亲的生意已逐步稳定好转。当时领导看父亲年轻又有点文化,在武汉商业界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威望,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要求父亲负责宣传、组织这项工作。于是,父亲被任命为江岸区副食品合作公司教育股长。由于父亲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并动员大家响应和配合政府号召,这项工作很快得到落实和实施,从这以后父亲也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1954年武汉市突发洪水,父亲积极带头参加抗洪抢险,因表现突出,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前进食品厂厂长、革新工厂厂长、江岸区副食品公司教育股股长等职。就这样父亲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中共党员、一个国家干部,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
前言/序言
序
教育,是点亮心灵的火种;师者,是启迪智慧的燃灯人。
我于2000年4月博士后出站,正式人职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彼时,陆翠兰老师是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及班导师工作。与陆老师的有幸相识相知,源于学校要求新进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的政策。这项工作恰好由陆老师分管,虽然她直接领导我短短三个月即调任其他岗位,但她在抓管理、带队伍、高要求、实作为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此后这种情谊一直延续至今。
昔时风华正茂,今朝功德润身。今年恰逢陆翠兰老师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工作五十周年,这本回忆录,是对一位毕生醉心教育事业、坚守育人初心、平凡不凡、坚定宽广的好先生一生学习工作的生动写照。细细品来,陆老师的点点滴滴也是一代代上大人在培根铸魂、育才造士这一伟大事业中始终立于潮头、先行示范的真实缩影。
一是致广大与尽精微。她始终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为人生信条:以大爱为笔,她始终心怀广阔格局,将大局之所需视为个人之所为,把青春和人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用创新、前瞻的举措让理想蓝图绘就育人实景画。于细处融情,她始终心系师生成长,以德润心,用行暖人,将学生、同事的所思所需放在首位,用情朴素,无私奉献,即便退休后也时刻将朋友、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记挂于心,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二是勉力行与奋力为。她始终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为座右铭:以一流为舵,奋跃而上、笃行不怠,她始终深耕立德树人沃土,探索育人新方法,总结工作好经验,让高水平、新高度成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勤奋为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她时刻秉持服务奉献理念,尽力为学生、同事提供发展机会,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从实处着手,在细处用功,以奋斗成就实绩。
三是知不足与不知足。她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善补短板,谦虚自持。她始终对自己所“不能”保持清醒认识,向短板要动力,查漏补缺、克难攻坚,践行上大精神,奔赴超越之境。勤锻长处,与时俱进,她始终保持奋力攀峰的斗志,向长板要实力,领异标新,执着追求,以开放心态接纳新思想,与青年师生做朋友、常交心,终使他们的成长曲线呈现令人惊叹的“陆氏加速度”。
观花踏雪有四季,披星赶月无寒暑。这本回忆录承载着一位师者的经历与感悟,如同一束智慧的火把,用关爱的火焰,为后来者照亮前路,驱散迷雾,滋养心灵。它不仅是珍藏的回忆,是精神的传承,更包含着陆翠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更借此体悟师者匠心,传承教育火种,让温暖与智慧代代相继,逐光奋进!
是为序。
鲁雄刚
202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