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任继愈的传奇人生,洋溢着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本书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切入任继愈先生人生、学术的高光时刻,见证大师砥砺前行的艰辛和坚韧,寻找其中最值得普及和能为大众所理解、接受的一面。此传记搜集、探求了更多任继愈先生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既是对大师的仰望性刻画,活化出任继愈博学通儒、文化巨擘的生动形象,也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平视性勾勒,再现传主为振兴民族文化披荆斩棘,包括学问、人格、生活在内的学术生命历程,让人知其学外更能见其人。
精彩书摘
3. 朝经暮史
任继愈先生对饱读诗书、博学渊识之识从不自夸,对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之勤也从无自矜,他对于自己的斐然成就总是谦虚地归因于老师的教诲。他在多年后曾深情回忆刘伯敭老师教学生读“《左传》《国语》、孟、 荀、老、庄”,显然,在一个青年人思维最急速发展的时期,与先圣前贤对话,是对学问与知识的巨大洗礼,这些典籍为他未来为人处世制定了一 贯的准则:
《左传》中有个人的德行修养之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亦有治国的策略,“临患不忘国,忠也”。这部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惧”的书让任继愈先生以小见大地了解春秋各国内政外交的全貌,其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更是学史悟哲的宝藏。以古鉴今,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和忠于国家的思想从未动摇更改。
《国语》中儒、道思想兼具,深宏雅奥,意味深远,书中除丰满的人物、艺术化的叙事、隽永的文学性外,更让任继愈先生着迷的是“兴和衰”的主题探讨——《国语》在记录编纂史实之时,能有意识地去探讨兴衰治乱的原因,“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用变化的、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研究学问,也是任继愈先生的研究方法。
《荀子》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还论人性、谈教化、劝学习、议王道。通过研读《荀子》,任继愈先生建立起对中国社会全面、完整的认识,并建构起更合理且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先生研究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坚实基础。
《老子》蕴含的道家哲学充满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点在千年之后依旧是超前的民主萌芽。精读《老子》让任继愈先生对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人生及其运动规律建立起基本概念,真正涉足且徜徉到哲学的领域之中。
《庄子》警诫人们,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自然的一员,只有超越自我、舍弃欲望、追求自由才能自在逍遥。任继愈先生一生弃名绝利、清净平和,从不追名逐利,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精神的丰满,这应该是在《庄子》的引导下找到的生命真义。
黑格尔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任继愈先生青少年时期所读之书,无异于为这个正在寻求新出路的学子指引出一条学习哲学的道路,这是一次航标式的指引,在如烟似海的书中,这个年轻人与哲学碰撞,寻觅到了生命前进的新方向。
除了知识的丰盈、理想的树立,读史读经也让任继愈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家国天下的使命召唤着他,让他毅然决然投入为处在动荡飘摇乱世的弱势群体寻觅理论出路的事业中。春雨润物于无声,书籍和阅读如同滋养心灵的甘露,从始至终滋养着这个青年人的灵魂,使他丰富,使他博学,使他明志。任继愈先生一层层夯实学问的底子,一点点精进研究的实践,在追求理想的康庄大道上昂扬奋发地前行。
目录
一 “浓荫匝地焉”语感从何而来?
二 那段文化苦旅为何会被铭记?
三 “凤毛麟角”的研究有多珍贵?
四 中国哲学缺少茶中之“糖”吗?
五 解读老子为何路漫漫其修远?
六 “微不足道的功劳”何巨之有?
七 “为真理而活”难在什么地方?
八 为何不能开“太医院的药方”?
九 “郁郁修竹”带来多少的慰藉?
试读
3. 朝经暮史
任继愈先生对饱读诗书、博学渊识之识从不自夸,对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之勤也从无自矜,他对于自己的斐然成就总是谦虚地归因于老师的教诲。他在多年后曾深情回忆刘伯敭老师教学生读“《左传》《国语》、孟、 荀、老、庄”,显然,在一个青年人思维最急速发展的时期,与先圣前贤对话,是对学问与知识的巨大洗礼,这些典籍为他未来为人处世制定了一 贯的准则:
《左传》中有个人的德行修养之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亦有治国的策略,“临患不忘国,忠也”。这部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惧”的书让任继愈先生以小见大地了解春秋各国内政外交的全貌,其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更是学史悟哲的宝藏。以古鉴今,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和忠于国家的思想从未动摇更改。
《国语》中儒、道思想兼具,深宏雅奥,意味深远,书中除丰满的人物、艺术化的叙事、隽永的文学性外,更让任继愈先生着迷的是“兴和衰”的主题探讨——《国语》在记录编纂史实之时,能有意识地去探讨兴衰治乱的原因,“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用变化的、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研究学问,也是任继愈先生的研究方法。
《荀子》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还论人性、谈教化、劝学习、议王道。通过研读《荀子》,任继愈先生建立起对中国社会全面、完整的认识,并建构起更合理且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先生研究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坚实基础。
《老子》蕴含的道家哲学充满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点在千年之后依旧是超前的民主萌芽。精读《老子》让任继愈先生对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人生及其运动规律建立起基本概念,真正涉足且徜徉到哲学的领域之中。
《庄子》警诫人们,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自然的一员,只有超越自我、舍弃欲望、追求自由才能自在逍遥。任继愈先生一生弃名绝利、清净平和,从不追名逐利,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精神的丰满,这应该是在《庄子》的引导下找到的生命真义。
黑格尔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任继愈先生青少年时期所读之书,无异于为这个正在寻求新出路的学子指引出一条学习哲学的道路,这是一次航标式的指引,在如烟似海的书中,这个年轻人与哲学碰撞,寻觅到了生命前进的新方向。
除了知识的丰盈、理想的树立,读史读经也让任继愈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家国天下的使命召唤着他,让他毅然决然投入为处在动荡飘摇乱世的弱势群体寻觅理论出路的事业中。春雨润物于无声,书籍和阅读如同滋养心灵的甘露,从始至终滋养着这个青年人的灵魂,使他丰富,使他博学,使他明志。任继愈先生一层层夯实学问的底子,一点点精进研究的实践,在追求理想的康庄大道上昂扬奋发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