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翻译家李健吾研究》以李健吾的法国文学翻译活动为核心,从历史背景、个人经历、翻译实践与思想等多维度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共七章,内容涵盖李健吾的翻译背景、学术研究、创作实践、翻译思想以及具体译作分析。
第一章至第二章从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分析了李健吾选择法国文学翻译的原因及其译介活动的特点。研究指出,李健吾的翻译活动既受到时代需求的推动,也与其个人的学术追求和艺术理想密不可分。
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李健吾的翻译与创作互鉴关系,探讨其作为“研究家型翻译家”和“作家型翻译家”的双重身份。研究发现,李健吾的翻译实践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第五章至第六章分别以福楼拜和莫里哀的译作为例,深入分析了李健吾翻译活动中的艺术选择与译者行为。研究指出,李健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者主体性与原文意向性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翻译风格。
第七章总结了李健吾翻译活动的当代启示,强调其在推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丰富中国文学文化内涵中的重要价值。
全书通过对李健吾翻译活动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展现了其在法国文学译介领域的卓越贡献,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家国人生,译介为机: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背景研究
翻译活动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继续前进所必需的动力之一。我们的文学文化得以丰富发展并且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翻译家与学者们一直以来不间断的译介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背景下,对外交流、翻译的任务需要由具体的人来完成,个人对翻译对象的选择,其译介的方式与特点,除了无法脱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要求”之外,也与个人的喜好、倾向、能力等密切相关,因而译介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学习背景等也会成为他/她选择翻译对象并展开翻译工作的重要原因。本章中,我们将从李健吾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出发,从他的个人生活、求学情况、研究创作倾向等角度,对他法国文学翻译的背景展开研究,并借此探索他从事法国文学翻译活动的基本状况以及选择相关译介对象的原因等。同时,我们也将结合上述背景,对李健吾的法国文学译介状况做一综述,以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一节 历史大潮中的选择: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外国作品译介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漫长的中国翻译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时期。”从上述几个时期的特征可见,在漫长的翻译史中,佛经等文本类型走进中国。但在前几个历史时期中,几乎没有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到了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阻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没有交流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暴露出种种弊端,国力亦日渐衰弱,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叩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对外交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思想的重要性。于是,在清朝末年,对外交流、“西学东渐”逐渐开始发展,而这种交流必须依靠翻译。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清朝一方面往国外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在国内培养外语人才,以求通过他们同西方进行交流。这一时期的译介活动中,实用性是目标,译介的内容多以科技文献为主,以求增强技术、军事力量。此外,也有一些先进之士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以改良中国的封建制度,于是他们开始译介西方的社会科学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严复。可见,在清朝末年,出于迫切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在翻译领域,人们忽略了在人类生活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作品。直到1899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正式出版。这是近代以来被引入中国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值得一提的是,林纾不谙外文,却在原作故事框架下,以自身精湛的写作能力征服了读者——文学作品译介者的力量可见一斑。
……
目录
前言 001
绪论 001
第一章 家国人生,译介为机: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背景研究 011
第一节 历史大潮中的选择: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 012
第二节 现实需求与艺术追求的糅合: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的个人生活背景与研究创作背景 018
第三节 翻译与研究并举:李健吾法国文学译介状况综述 033
第二章 研究与翻译:研究家型翻译家李健吾 043
第一节 福楼拜研究: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学术力作《福楼拜评传》及其他 043
第二节 “最负盛名”的莫里哀研究专家 054
第三节 艺术解读与现实阐释的结合:对巴尔扎克与司汤达的译介 058
第四节 李健吾的法国文学研究与法国文学翻译 073
第三章 创作与翻译:作家型翻译家李健吾 083
第一节 李健吾的文学追求 084
第二节 李健吾原创作品中的法国文学因素 094
第三节 李健吾创作能力与翻译能力的互鉴 108
第四章 译事关天下,译艺须求真:“多栖型”翻译家李健吾的翻译思想研究 113
第一节 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活动的特征 114
第二节 李健吾翻译观念的四个方面 120
第三节 李健吾的翻译精神 130
第五章 意向性一致下的经典缔造:福楼拜作品的翻译 135
第一节 意向性与文学翻译中的意向性 137
第二节 李健吾与福楼拜的艺术意向性 141
第三节 意向性一致下的经典译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 147
第六章 译者行为的完美呼应:莫里哀喜剧的翻译 160
第一节 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行为 161
第二节 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文本外行为 164
第三节 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文本内行为 169
第四节 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译者行为特征 185
第七章 李健吾译事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当代启发 188
第一节 李健吾法国文学研究的意义 188
第二节 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中的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 192
第三节 翻译家李健吾的家国情怀与艺术人生 204
结语 208
参考文献 215
附录 227
附录1 本研究已发表文章一览 227
附录2 李健吾法国文学研究作品一览 228
附录3 李健吾法国文学译作一览 236
附录4 李健吾论翻译文章一览 239
试读
第一章 家国人生,译介为机: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背景研究
翻译活动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继续前进所必需的动力之一。我们的文学文化得以丰富发展并且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翻译家与学者们一直以来不间断的译介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背景下,对外交流、翻译的任务需要由具体的人来完成,个人对翻译对象的选择,其译介的方式与特点,除了无法脱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要求”之外,也与个人的喜好、倾向、能力等密切相关,因而译介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学习背景等也会成为他/她选择翻译对象并展开翻译工作的重要原因。本章中,我们将从李健吾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出发,从他的个人生活、求学情况、研究创作倾向等角度,对他法国文学翻译的背景展开研究,并借此探索他从事法国文学翻译活动的基本状况以及选择相关译介对象的原因等。同时,我们也将结合上述背景,对李健吾的法国文学译介状况做一综述,以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一节 历史大潮中的选择:李健吾法国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外国作品译介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漫长的中国翻译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时期。”从上述几个时期的特征可见,在漫长的翻译史中,佛经等文本类型走进中国。但在前几个历史时期中,几乎没有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到了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阻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没有交流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暴露出种种弊端,国力亦日渐衰弱,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叩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对外交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思想的重要性。于是,在清朝末年,对外交流、“西学东渐”逐渐开始发展,而这种交流必须依靠翻译。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清朝一方面往国外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在国内培养外语人才,以求通过他们同西方进行交流。这一时期的译介活动中,实用性是目标,译介的内容多以科技文献为主,以求增强技术、军事力量。此外,也有一些先进之士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以改良中国的封建制度,于是他们开始译介西方的社会科学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严复。可见,在清朝末年,出于迫切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在翻译领域,人们忽略了在人类生活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作品。直到1899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正式出版。这是近代以来被引入中国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值得一提的是,林纾不谙外文,却在原作故事框架下,以自身精湛的写作能力征服了读者——文学作品译介者的力量可见一斑。
……
前言/序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译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沟通、交流中必不可少,并且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用巨大。季羡林先生曾言:“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人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先生意在强调翻译之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外国作品的引介、研究、翻译、传播等共同丰富了译入国的文学、文化,开阔了译人国读者与学习者的视野,进而可以在其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正是有了针对外国作品的引介工作,我们方可对异域的文学、文化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与领悟,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绽放出不一样的花朵,并丰富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成长、进步。正如艾略特所论:“如果希望使某一文化成为不朽的,那就必须促使这一文化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翻译家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从古时的玄奘,到近代的林纾、严复,再到傅雷、许渊冲等,以及当前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译者,他们共同为我们的文学文化交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不朽的成果。
文化的内涵广博复杂,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社会状况等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国文学的引进、介绍、研究、翻译等,对译人环境文化、文学、社会等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灿若星河的世界文学中,法国的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文学流派纷呈,文学大家频出,是世界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巨大,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很深。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法国文学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学一道来到中国,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丰富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国内文学的发展。当然,对法国等异域文学进行翻译的是我们的翻译家,他们不遗余力地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作家、流派等介绍到中国,为中外文学交流乃至中国文学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翻译活动是人的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正是有了众多翻译家的参与,翻译活动方可展开。作家莫言曾于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做题为《翻译家功德无量》的发言,其中指出:“翻译家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翻译家,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就是一句空话。只有通过翻译家的创造性劳动,文学的世界性才得以实现”,“如果没有翻译家,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也就不存在。如果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世界文学肯定没有今天这样的丰富多彩”。许钧亦指出:“作为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翻译家是翻译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为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家就像是一个个重要的精神坐标,引发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翻译家,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看,“对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与能动作用的把握则应为认识与理解翻译的基本内涵之一”,因为“从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理解、阐释、再到文本的传播,翻译家的活动贯穿文本译介与传播的全过程”。在庞大的译者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贡献不尽相同,其中一些知名翻译家的译介活动可圈可点,他们集外国文学翻译家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于一身,潜心研究、踏实学问、严谨翻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成果和财富,更为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以及译入语环境中的文学、文化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生于1906年的李健吾便是这样一位法国文学翻译家与研究专家。李健吾是杰出的法国文学译介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戏剧家、作家等,在上述领域成就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