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寿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太康元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本书主要讲述了陈寿的生平事迹以及著述《三国志》留下蜀汉历史记载的重要贡献。本书从陈寿的家世生平入手,重点叙述了他在三国蜀汉的人生经历和他将蜀汉政权及“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蜀地儒学、经学等写成《三国志》的过程,为我们了解蜀汉历史和巴蜀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文本。
精彩书评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
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
嘉史。
——裴松之
唯陈寿《三志》,文质
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
妄誉也。
——刘勰
史之难其人久矣。魏、
晋、宋、齐、梁、隋间,观
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
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
两汉当无敌,史之才宜有如
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
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
——苏洵
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
得之乎!
——房玄龄
精彩书摘
时间,是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地点,是在西晋皇朝首都洛阳城中的一处简朴住宅。
人物,是一位老年病危的中级官员,在这远离他家乡千里之外的异地,他寂寞而平静地离开了人间。按照当时人们计算虚岁的惯例,终年为65岁。
这位逝世者的姓名和故事,现今的人们不一定全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以一人之力,呕心沥血编撰问世的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却是流传千秋的不朽史书,具有极其特殊的文献价值和极其深广的文化影响。
从极其特殊的文献价值来说,在该书中略加抽取选择,也能获得诸多名列第一的“最早”。
首先,它是现存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采用分国并列记载体例的断代史。
在它之前的两部纪传体正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涵盖多个时代的通史,班固的《汉书》虽然也是断代史,然而记载的对象只是单独一个西汉皇朝,并非多个并列国家的政权。
第二,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诸葛亮将四川盆地单独定义为“天府之土”的历史场景者。
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天府”一词所赞美的地域,乃是包括了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在内的大关中地区,而且是以关中平原为主体。但是,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四川盆地的综合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到了秦朝末年刘邦起兵创业之时,已经形成后来居上的明显态势,所以刘邦才得以依靠巴蜀和汉中的根据地,挥兵北上一举攻占关中,进而向东扩张消灭项羽,成功建立起西汉皇朝。此后在隆中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敏锐观察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故而在与刘备的隆中对策之中,专门将益州单独赞美为“天府之土”,说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从此之后,“天府之国”就开始变成四川专门享有的美名,并且在当今衍生出许多冠以“天府”二字的新概念和新价值。
第三,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华夏大陆与台湾本岛发生正面接触关系的历史场景者。
孙吴君主孙权在黄龙二年(230年),派遣上万人的大规模船队出海探险,成功到达夷洲(今台湾本岛)后登陆,并且带回数千名原住民。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王仲荦先生的名著《魏晋南北朝史》就指出:“这可以说是大陆上汉族人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从此之后,台湾和大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逐渐地密切了起来,这个宝岛也就成为我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
第四,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广州”这一地名诞生的历史场景者。
孙权又在黄武五年(226年),从岭南交州下属的七个郡之中,划分出占据主导地位的四个郡,新设立一个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取名为“广州”,意思是地域广大的州,行政中心设在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这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史的起首和开端。 第五,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九品官人之法”在曹魏时期创立和施行的历史场景者。
这一重要的官员选拔新制度,又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背景和个人才德为主要依据,将人才综合评定为从上上等到下下等共计九个品级,然后按照品级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这一制度不仅流行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还迅速影响到官员职务高低等级的确定。从西晋皇朝开始,朝廷官职的高低等级,也正式开始采用从第一品到第九品的统一制度,并一直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还传到了朝鲜半岛,被借鉴采用。
第六,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名医华佗使用自己创制的口服麻醉剂“麻沸散”,成功进行腹部外科手术从而治愈严重疾病的历史场景者。
P3-4
目录
第一章 巴山名族
第二章 学界英才
第三章 初入官场
第四章 双重打击
第五章 蜀汉悲歌
第六章 入仕西晋
第七章 洛阳新官
第八章 宦海游踪
第九章 外放平阳
第十章 杰作开篇
第十一章 修成青史
第十二章 全书概貌
第十三章 总体评价
第十四章 增辉流传
第十五章 源远流长
附录一 陈寿年谱
附录二 《华阳国志·陈寿传》
附录三 《晋书·陈寿传》
附录四 《宋书·裴松之传》(节选)
附录五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附录六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
时间,是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地点,是在西晋皇朝首都洛阳城中的一处简朴住宅。
人物,是一位老年病危的中级官员,在这远离他家乡千里之外的异地,他寂寞而平静地离开了人间。按照当时人们计算虚岁的惯例,终年为65岁。
这位逝世者的姓名和故事,现今的人们不一定全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以一人之力,呕心沥血编撰问世的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却是流传千秋的不朽史书,具有极其特殊的文献价值和极其深广的文化影响。
从极其特殊的文献价值来说,在该书中略加抽取选择,也能获得诸多名列第一的“最早”。
首先,它是现存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采用分国并列记载体例的断代史。
在它之前的两部纪传体正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涵盖多个时代的通史,班固的《汉书》虽然也是断代史,然而记载的对象只是单独一个西汉皇朝,并非多个并列国家的政权。
第二,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诸葛亮将四川盆地单独定义为“天府之土”的历史场景者。
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天府”一词所赞美的地域,乃是包括了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在内的大关中地区,而且是以关中平原为主体。但是,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四川盆地的综合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到了秦朝末年刘邦起兵创业之时,已经形成后来居上的明显态势,所以刘邦才得以依靠巴蜀和汉中的根据地,挥兵北上一举攻占关中,进而向东扩张消灭项羽,成功建立起西汉皇朝。此后在隆中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敏锐观察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故而在与刘备的隆中对策之中,专门将益州单独赞美为“天府之土”,说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从此之后,“天府之国”就开始变成四川专门享有的美名,并且在当今衍生出许多冠以“天府”二字的新概念和新价值。
第三,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华夏大陆与台湾本岛发生正面接触关系的历史场景者。
孙吴君主孙权在黄龙二年(230年),派遣上万人的大规模船队出海探险,成功到达夷洲(今台湾本岛)后登陆,并且带回数千名原住民。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王仲荦先生的名著《魏晋南北朝史》就指出:“这可以说是大陆上汉族人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从此之后,台湾和大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逐渐地密切了起来,这个宝岛也就成为我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
第四,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广州”这一地名诞生的历史场景者。
孙权又在黄武五年(226年),从岭南交州下属的七个郡之中,划分出占据主导地位的四个郡,新设立一个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取名为“广州”,意思是地域广大的州,行政中心设在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这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史的起首和开端。 第五,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九品官人之法”在曹魏时期创立和施行的历史场景者。
这一重要的官员选拔新制度,又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背景和个人才德为主要依据,将人才综合评定为从上上等到下下等共计九个品级,然后按照品级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这一制度不仅流行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还迅速影响到官员职务高低等级的确定。从西晋皇朝开始,朝廷官职的高低等级,也正式开始采用从第一品到第九品的统一制度,并一直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还传到了朝鲜半岛,被借鉴采用。
第六,它是纪传体正史之中,最早开始记载名医华佗使用自己创制的口服麻醉剂“麻沸散”,成功进行腹部外科手术从而治愈严重疾病的历史场景者。
P3-4
前言/序言
天地出版社盛情邀请我 撰写一部《陈寿传》,作为 “历史名人传记”的一种。这 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但 是,我经过认真思考之后, 依然应允下来,因为有两方 面的义不容辞。 首先,在于浓厚的乡土 情结。陈寿,字承祚,蜀汉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 充市)人氏。他的不朽杰作 《三国志》,被列入我国古 代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当中 的“前四史”,与司马迁《史 记》、班固《汉书》、范晔 《后汉书》一起,光耀史坛 ,流传千秋。他是四川古代 众多的史学家之中,能够昂 然进入纪传体“前四史”荣誉 行列的作者,并且在全国范 围甚至域外都产生了深广久 远影响的第一人。我是四川 成都的本土学者,对陈寿这 位出自巴山蜀水的先贤往哲 ,一直充满了“高山仰止”的 崇敬之情。现今有幸为他撰 写一部传记,在继承和弘扬 家乡的灿烂文化上做一点贡 献,我当然义不容辞。 其次,在于长期的专业 关联。我从中学时代起就爱 好文史,1962年虽然考入 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工 科,毕业后又在工厂从事技 术工作,但是依然钟情于文 史,在空闲时系统阅读大量 的文史基本典籍,其中重点 就有陈寿的《三国志》。 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恢 复了招收研究生的制度。我 抓住良机考取了四川大学历 史系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文 史名家缪钺教授,攻读中国 古代史专业的魏晋南北朝史 方向。1980年毕业后留校 任教,专业的方向一直不变 。而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开 头的“魏”,其实是指包括曹 魏在内的整个三国时期。于 是陈寿的《三国志》,又成 为我必须深入研读的专业性 史籍之一,40年来的教学和 研究一直如此。既然我从陈 寿的著作中得到了长期的滋 养,现今有幸为他撰写传记 ,作为一种回报,我当然也 义不容辞。 这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难点主要有二。一是陈寿生 平。现今传世的古代典籍之 中,有关陈寿的完整传记只 有短短两篇,即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陈寿传》和唐代 官修《晋书·陈寿传》。但 是,两者都只有500多字, 内容相当简略,对于完整叙 述陈寿65岁曲折多彩的人生 而言,这两者的史料就不够 充分了,何况这两篇传记之 间,还有彼此抵牾之处。因 此,如何搜集更多的可靠史 料,理清楚陈寿人生道路的 前后历程,填补空白,打通 关节,形成比较完整的全景 ,就是具有挑战性的难点之 一。二是有关《三国志》一 书的公正评价。此书问世之 后,正面赞美者有之,负面 贬低者也有之,就连同一篇 《晋书·陈寿传》之中,也 是正、负两面的评价并存。 如何在宏观多变的社会政治 背景之中,结合复杂纷繁的 人际关系,拨开云雾,探求 幽微,从而做出客观、准确 和公正的评价,也是颇具挑 战性的难点。 好在我有两方面的有利 因素,帮助我克服上述难点 。 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 恩师缪钺先生精深研究成果 的全面正确指引。先生是文 史兼长的学术名家,在史学 领域中的突出贡献之一,就 是对陈寿与《三国志》的研 究。早在1962年,他就为 高等学校历史系学生编注出 版了《三国志选》一书,《 三国志选》共19万字,在书 前对于陈寿其人其书进行了 精要的评述。此后的1984 年,先生又扩大范围和分量 ,主编出版了58万字的《三 国志选注》,并在书前写出 了8500字的前言。这篇前 言对于陈寿其人其书,进行 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记述和评 论,完全是关于“陈寿和《 三国志》”的专题学术论文 ,也是现今学术界在这方面 的奠基性学术成果之一。此 外,先生还发表了《陈寿评 传》《〈三国志〉的书名》 《〈三国志〉传抄本的“祖 本”》等文章,现今都收入 《缪钺全集》第四卷《陈寿 与〈三国志〉》之中。先生 的丰厚研究成果,使我在难 点的探究上得到了全面正确 的指引,从而在面对种种难 点问题时不会迷失方向,能 够找到有效办法逐一解决之 。 其次的有利因素,是我 本人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 1995年,我在先生的鼓励 之下,完成出版了《三国志 注译》一书。十年后进行全 面修订,改用“三国志全本 今译注”书名出版。另外还 在《三国志》的标点、注释 和评价等方面,发表了多篇 文章。上述研究都为我如何 完整叙述陈寿一生,如何客 观、准确和公正评价《三国 志》一书,打下了先期的可 靠基础。 现今,书稿即将出版。 谨以此书向先贤、恩师表达 由衷的敬意! 坚持学术性与通俗性有 机融合,使得历史人物的当 代传记能够更加鲜活、生动 ,更加适合当今广大读者阅 读,是我长期坚持的努力方 向,这本书当然也是如此。 但是能否做得比较好,还希 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最后,由衷感谢为此书 出版付出辛劳的天地出版社 漆秋香副总编和相关责任编 辑,以及悉心照顾我生活健 康的发妻刘敬淑医师。 方北辰 2021年6月于成都濯锦江 畔双桐荫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