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梅兰芳》是《名人的成长》丛书之一,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成长历程与艺术人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兰芳从北京胡同里的童年,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戏曲宗师的传奇故事。书中不仅展现了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如创新时装新戏、古装新戏,以及他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突破,还生动地呈现了他与时代命运的紧密相连。
梅兰芳的一生充满了家国情怀,他在抗战时期的蓄须明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戏曲艺术的贡献,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此外,书中还讲述了梅兰芳与艺术界、文化界诸多人物的交往,展现了戏曲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通过梅兰芳的故事,探讨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呼吁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滋养。梅兰芳的人生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象征。书中既有对梅兰芳个人成长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戏曲艺术魅力的深刻诠释,是一部兼具文化价值与情感共鸣的佳作。
精彩书摘
第一封信 开场话
朋友们:
所有翻开这本书的有缘人,我想都是朋友。我们在这个手机电脑几乎占据日常生活的时代,进行这样纸上的交流,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是想以给朋友写信的方式谈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就是我们梨园界的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
梅先生在你们心中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也不管你们是否热爱戏曲,是否看过、听过了梅先生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听一听他的故事,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认识一下他的朋友,和他一起登上舞台唱、念、做、打走一遭,为他的喜悦再次喜悦,为他的痛苦再次痛苦,我想都是一种值得拥有的人生经历。
当我和你们一起打开梅先生的生平画卷时,那里有北京胡同里的胡琴声,有卢沟桥的炮火声,有纽约时代广场的华光异彩,有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庄严与激动。梅先生的人生画卷,不是人生如戏,而是戏如人生。《宇宙锋》中的临危不惧,《霸王别姬》中的情真意切,《天女散花》的美轮美奂,《穆桂英挂帅》的沉郁豪迈,是梅先生的表演,也是梅先生的灵魂所在。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重讲梅兰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说说戏曲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我想,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一点慢下来的东西,需要一点回味和想象,需要了解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丰富的艺术宝藏,如何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血脉中默默流淌。当我们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感觉疲惫,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包裹中感到无奈的时候,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是艺术的乡愁,特别是传统艺术的乡愁,它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常回家看看。听听戏曲,让这古老的乡音一解游子的思念和迷失。
就像一百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关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突然开始跟广大青年“谈美”一样,他说这实在因为时机太紧迫了。他说: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气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他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他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所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样面临许多人生美化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娱乐过度的时代,拥有稳定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当今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切技术的变革,生活的便捷,通讯的快捷,都让我们习惯了能够快速拥有或是容易获得的一切,生活变得轻松而又惬意。然而,我们在手机一点、万事俱备的今天,似乎离开了许多人生乐趣。就像对戏曲的喜爱,仿佛是爷爷奶奶才关注的事情,年轻人很少问津。我想,不喜欢戏曲不是青年人的错,而是由于他们接触戏曲的机会太少,不了解戏曲这门艺术,抑或是由于快节奏又多元化的现代生活,他们才疏远了戏曲。
戏曲的好,青年人还没有领悟到。
古老的艺术,它的浅吟低唱、余音绕梁,一招一式的尽心尽力,一颦一笑的柔美婉转,使它具有强大的美学魅力和治愈功能。假以时日,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一定会回头来寻找它、接触它,进而痴迷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关于戏曲的故事。而我们接下来讲的梅兰芳的故事,就是许许多多戏曲故事中的一个,也是最精彩的一个。
……
目录
第一封信 开场话 001
第二封信 李铁拐斜街梅宅出生的男孩 009
第三封信 学戏的苦与甘 017
第四封信 养鸽子的意外收获 025
第五封信 内行看门道 031
第六封信 旦角也是要学武工的 039
第七封信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047
第八封信 临场发挥的巧妙离不开日常的积累 055
第九封信 戏曲人代代传承的古道热肠 063
第十封信 上海舞台上的初次绽放 073
第十一封信 基于传统的创新:时装新戏 081
第十二封信 基于传统的创新:古装新戏 089
第十三封信 与牵牛花交朋友 099
第十四封信 戏曲和国画的触类旁通107
第十五封信 用戏曲倾诉家国情怀 115
第十六封信 蓄须的旦角 123
第十七封信 东渡扶桑 133
第十八封信 从戏曲演员到文学博士 143
第十九封信 梅兰芳的苏联之行 153
第二十封信 淡淡花香沁人心脾 163
第二十一封信 对“爷爷”的爱与悔 169
第二十二封信 一生仰慕“杨大叔” 179
第二十三封信 写在结束的时候 189
梅兰芳生平大事记195
试读
第一封信 开场话
朋友们:
所有翻开这本书的有缘人,我想都是朋友。我们在这个手机电脑几乎占据日常生活的时代,进行这样纸上的交流,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是想以给朋友写信的方式谈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就是我们梨园界的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
梅先生在你们心中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也不管你们是否热爱戏曲,是否看过、听过了梅先生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听一听他的故事,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认识一下他的朋友,和他一起登上舞台唱、念、做、打走一遭,为他的喜悦再次喜悦,为他的痛苦再次痛苦,我想都是一种值得拥有的人生经历。
当我和你们一起打开梅先生的生平画卷时,那里有北京胡同里的胡琴声,有卢沟桥的炮火声,有纽约时代广场的华光异彩,有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庄严与激动。梅先生的人生画卷,不是人生如戏,而是戏如人生。《宇宙锋》中的临危不惧,《霸王别姬》中的情真意切,《天女散花》的美轮美奂,《穆桂英挂帅》的沉郁豪迈,是梅先生的表演,也是梅先生的灵魂所在。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重讲梅兰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说说戏曲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我想,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一点慢下来的东西,需要一点回味和想象,需要了解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丰富的艺术宝藏,如何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血脉中默默流淌。当我们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感觉疲惫,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包裹中感到无奈的时候,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是艺术的乡愁,特别是传统艺术的乡愁,它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常回家看看。听听戏曲,让这古老的乡音一解游子的思念和迷失。
就像一百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关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突然开始跟广大青年“谈美”一样,他说这实在因为时机太紧迫了。他说: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气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他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他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所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样面临许多人生美化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娱乐过度的时代,拥有稳定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当今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切技术的变革,生活的便捷,通讯的快捷,都让我们习惯了能够快速拥有或是容易获得的一切,生活变得轻松而又惬意。然而,我们在手机一点、万事俱备的今天,似乎离开了许多人生乐趣。就像对戏曲的喜爱,仿佛是爷爷奶奶才关注的事情,年轻人很少问津。我想,不喜欢戏曲不是青年人的错,而是由于他们接触戏曲的机会太少,不了解戏曲这门艺术,抑或是由于快节奏又多元化的现代生活,他们才疏远了戏曲。
戏曲的好,青年人还没有领悟到。
古老的艺术,它的浅吟低唱、余音绕梁,一招一式的尽心尽力,一颦一笑的柔美婉转,使它具有强大的美学魅力和治愈功能。假以时日,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一定会回头来寻找它、接触它,进而痴迷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关于戏曲的故事。而我们接下来讲的梅兰芳的故事,就是许许多多戏曲故事中的一个,也是最精彩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