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张闻天(1900—1976) 上海浦东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后,被推选在中共中央负总责。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做地方工作,提出五种经济成分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职,配合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发言,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错误,主张发扬党内民主,遭到错误批判。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下放岭南,仍撰文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富有创见的探讨。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五四青年
“河海”的教育
按照学校的规定,1917 年 9 月 8 日,张闻天同堂兄张武高结伴,按期前往南京。
这时京沪线(南京——上海)的客运列车刚刚从 9 月 1 日起提速,从上海北站登上西行的火车,只消七个小时左右,就到达紫金山下、扬子江畔的历史名城南京了。
当张闻天跨进“河海”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这就是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校舍,不过是一个小巷子里的两所私人住宅而已。的确,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校,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创设起来的。1915 年开办时,经费的一部分是由首先得益、为其培养毕业生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集资,一部分由国家拨给,开办费一共四万元,主要用在购置图书、仪器和修缮上,根本谈不上新建校舍。还是凭张謇当过江苏省咨议局局长的老关系,借用丁家桥省议会的房子,权且做了教室、宿舍。那时袁世凯想做皇帝,省议会停了,房子空着。1916 年袁世凯 83 天皇帝梦破灭后,省议会复活,“河海”只得让出,另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房子。张闻天进校时,向“南高师”借用一年的租约期满,“河海”又一次搬家,租了碑亭巷附近大仓园的两宅民房,一宅做教室,一宅做宿舍,暂时对付着开学。这时,“河海”第一届特科学生刚刚学成毕业,学校里有三届正科学生一百多人,确实挤。但“河海”是一所公费学校,四省选送报考被录取的学生,学费 40 元是不用交的,自己只要负担食宿费和学业用品费。学生的家境大多不怎么宽裕,很少“纨绔子弟”。学校以“河疏湖蓄水利兴”、“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目标教育学生,以养成“高尚之人格”、“勤勉耐劳之习惯”、“切实应用之知识”作为办学的方针,形成了一种俭朴、务实的校风。学生们体谅学校草创的艰难,都不以为意。张闻天这一届是正科第三届,学生四十多人,来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到民国十年(1921 年)毕业,称为十年级。
除了校舍逼仄一点以外,“河海”的教育是令人满意的。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堪称一流。主任许肇南,不到 30 岁,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事业心、爱国心都很强。按张謇最初的设想,教师要延聘荷兰工程师来担任。许肇南觉得我们中国自己有人,便没请一个外国人,把学校办起来了。他聘用各科教师都有真才实学,并热心教育培养人才。其中如李仪祉,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开山人物。
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与坚实,是“河海”教学的一个特点。正科学生要读一年“预科”,学好国文、英文和数学、绘图、物理、化学等“业工者所必修习”之“规矩准绳”学科,为深造打下扎实的根基。“河海”的教学计划中“立国文学部第一”,并把国文、本国地理、伦理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张闻天本来国文底子就好,又经过“河海”预科的教学,写得一手逻辑严谨、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河海”对英文的教学与训练也很重视,力求解决中学阶段“习焉不精、难期实用”的不足,要求学生达到能够“译读写作”。自预科起到毕业止,所用专业课程教材都是美国出版的,讲课也用英语。另外,还专设两年英文课程,教学《英美大家文汇》、《名人工程学演讲录》等,所以,毕业出来的学生英文水准都很高。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能阅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后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实在得益于此。当然,用美国课本与英语讲课也有弊病,就是搬用外国方法,脱离中国水利实际。后来李仪祉进行了改革,首创用国语讲课,率先编写中文教材讲义。
“河海”的《设校旨趣》中要求:“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背诵。”一般说来,是尽力按照这个要求做的。学校的实验室在当时属上乘,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可以几个人一组进行实验,各种测量仪器足够学生实习之需。绘图室也是专用的。还建立了专门的水工实验室。工程学校的学习和训练,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注重实证、讲求实用的素质,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对于张闻天来说,在“河海”养成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一生。
重视体育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学校的一种好风气。“河海”也不例外。张闻天身高腿长,跑得快,在校运动会上得过一百码冠军和四百码亚军。他还是河海足球队的主力。在《河海校刊》上有“河海”同“南高师”进行足球比赛的记载,张闻天踢右中卫, 他上场踢了半场。
“自我”的觉醒
对于张闻天来说,在“河海”学习阶段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是接受现代民主思想的启蒙,开始了“自我”的觉醒。
张闻天生长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一个忧患与希望交织、光明与黑暗搏斗的年代。他进入“河海”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张勋复辟的闹剧刚刚收场,中国加入了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孙中山讨伐“民国叛徒”段祺瑞的护法战争正在湖南激烈进行……此后,内乱外
目录
第一章 农家学子 001
塘下小村 001
发蒙 003
进城读书 005
从“水产”到“河海” 007
第二章 五四青年 009
“河海”的教育 009
“自我”的觉醒 011
在五四浪潮中 013
笔锋初试 014
传播马克思主义 016
第三章 找求光明之路 018
留法预备班 018
“松圃”工读 019
赴日本留学 023
探求中的曲折 024
决心“做一个小卒” 028
第四章 投身新文学运动 032
改习文学 032
赴美勤工俭学 039
在柏克利的译事 043
长篇小说《旅途》 045
三幕话剧《青春的梦》 049
第五章 走进共产党的行列 053
从二女师到川东师范 053
主编《南鸿》周刊 057
川师学潮中的搏击 059
别重庆的朋友 061
“我要加入 CP !” 063
职业革命第一站 065
第六章 留学莫斯科 069
到莫斯科去 069
中山大学的学习与纷争 070
“红色教授” 078
反对“立三路线” 082
第七章 在白色恐怖下 087
回国 087
批判“取消派” 089
在“左”倾的歧路上 095
“歌特”的反“左”文章 100
第八章 在红色国土上 106
从上海到瑞金 106
反“罗明路线” 108
挣脱“左”的桎梏 111
“博洛矛盾” 116
毛洛合作 123
战略社论 126
第九章 历史转折 130
“中央队三人团” 130
长征路上的争论 131
遵义会议 134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139
挑起历史的重担 141
会理会议前后 150
第十章 从会合到分离 154
一、四方面军会师 154
芦花——沙窝——毛儿盖 158
危急时刻 164
找到了落脚点 167
第十一章 大变动的前夜 170
初到陕北 170
成家 173
提出新的战略、策略 174
改变对富农的策略 179
主持瓦窑堡会议 180
东征和西征 184
接待美国记者斯诺 187
指导白区工作 189
联合东北军 195
战胜分裂,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202
第十二章 西安事变前后 208
对“蒋”策略的演变 208
确定“逼蒋抗日”方针 215
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 220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21
西安之行 225
第十三章 跨入新阶段 232
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 232
国共谈判 238
洛川会议前后 244
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254
批判张国焘 260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261
第十四章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 268
党内职责的变动 268
延安马列学院 272
编著革命史教材和出版马列著作 281
论青年修养和党的建设 286
宣传鼓动提纲和文化工作政策 290
第十五章 整风前后 297
“还账”与“补课” 297
陕北、晋西北调查 302
出发归来 310
总结历史经验 313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317
第十六章 在东北 320
从延安到哈尔滨 320
宁安蹲点 323
建设战略后方——合江 327
探索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341
在辽东省委 347
第十七章 外交十年(上) 361
准备到联合国去 361
就任驻苏大使 365
巡视驻东欧六国使馆 369
关心国内经济建设 372
出席日内瓦会议 378
第十八章 外交十年(下) 385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385
致力外交战线基础建设 389
改进对驻外使馆的领导 391
对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的卓越见解 393
第十九章 庐山蒙冤 401
忧虑与沉思 401
山雨欲来 408
七月二十一日的发言 413
被打成“反党集团” 419
第二十章 罢官后的求索 428
下庐山 428
“特约研究员” 429
科学的共鸣 431
思想的波涛 435
第二十一章 南方调查 440
调查的契机:“七千人大会” 440
戴着“帽子”搞调查 443
读列宁著作的批注 447
“集市贸易意见书” 449
“包产到户”笔记 451
第二十二章 再次打击下的理论创造 453
八届十中全会之后 453
所谓“张孙反党集团” 454
提出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 456
关于阶级斗争的哲学思考 459
第二十三章 动乱年代 461
风暴袭来 461
二百一十九起“接待” 465
“六十一
试读
第二章 五四青年
“河海”的教育
按照学校的规定,1917 年 9 月 8 日,张闻天同堂兄张武高结伴,按期前往南京。
这时京沪线(南京——上海)的客运列车刚刚从 9 月 1 日起提速,从上海北站登上西行的火车,只消七个小时左右,就到达紫金山下、扬子江畔的历史名城南京了。
当张闻天跨进“河海”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这就是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校舍,不过是一个小巷子里的两所私人住宅而已。的确,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校,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创设起来的。1915 年开办时,经费的一部分是由首先得益、为其培养毕业生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集资,一部分由国家拨给,开办费一共四万元,主要用在购置图书、仪器和修缮上,根本谈不上新建校舍。还是凭张謇当过江苏省咨议局局长的老关系,借用丁家桥省议会的房子,权且做了教室、宿舍。那时袁世凯想做皇帝,省议会停了,房子空着。1916 年袁世凯 83 天皇帝梦破灭后,省议会复活,“河海”只得让出,另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房子。张闻天进校时,向“南高师”借用一年的租约期满,“河海”又一次搬家,租了碑亭巷附近大仓园的两宅民房,一宅做教室,一宅做宿舍,暂时对付着开学。这时,“河海”第一届特科学生刚刚学成毕业,学校里有三届正科学生一百多人,确实挤。但“河海”是一所公费学校,四省选送报考被录取的学生,学费 40 元是不用交的,自己只要负担食宿费和学业用品费。学生的家境大多不怎么宽裕,很少“纨绔子弟”。学校以“河疏湖蓄水利兴”、“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目标教育学生,以养成“高尚之人格”、“勤勉耐劳之习惯”、“切实应用之知识”作为办学的方针,形成了一种俭朴、务实的校风。学生们体谅学校草创的艰难,都不以为意。张闻天这一届是正科第三届,学生四十多人,来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到民国十年(1921 年)毕业,称为十年级。
除了校舍逼仄一点以外,“河海”的教育是令人满意的。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堪称一流。主任许肇南,不到 30 岁,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事业心、爱国心都很强。按张謇最初的设想,教师要延聘荷兰工程师来担任。许肇南觉得我们中国自己有人,便没请一个外国人,把学校办起来了。他聘用各科教师都有真才实学,并热心教育培养人才。其中如李仪祉,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开山人物。
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与坚实,是“河海”教学的一个特点。正科学生要读一年“预科”,学好国文、英文和数学、绘图、物理、化学等“业工者所必修习”之“规矩准绳”学科,为深造打下扎实的根基。“河海”的教学计划中“立国文学部第一”,并把国文、本国地理、伦理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张闻天本来国文底子就好,又经过“河海”预科的教学,写得一手逻辑严谨、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河海”对英文的教学与训练也很重视,力求解决中学阶段“习焉不精、难期实用”的不足,要求学生达到能够“译读写作”。自预科起到毕业止,所用专业课程教材都是美国出版的,讲课也用英语。另外,还专设两年英文课程,教学《英美大家文汇》、《名人工程学演讲录》等,所以,毕业出来的学生英文水准都很高。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能阅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后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实在得益于此。当然,用美国课本与英语讲课也有弊病,就是搬用外国方法,脱离中国水利实际。后来李仪祉进行了改革,首创用国语讲课,率先编写中文教材讲义。
“河海”的《设校旨趣》中要求:“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背诵。”一般说来,是尽力按照这个要求做的。学校的实验室在当时属上乘,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可以几个人一组进行实验,各种测量仪器足够学生实习之需。绘图室也是专用的。还建立了专门的水工实验室。工程学校的学习和训练,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注重实证、讲求实用的素质,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对于张闻天来说,在“河海”养成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一生。
重视体育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学校的一种好风气。“河海”也不例外。张闻天身高腿长,跑得快,在校运动会上得过一百码冠军和四百码亚军。他还是河海足球队的主力。在《河海校刊》上有“河海”同“南高师”进行足球比赛的记载,张闻天踢右中卫, 他上场踢了半场。
“自我”的觉醒
对于张闻天来说,在“河海”学习阶段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是接受现代民主思想的启蒙,开始了“自我”的觉醒。
张闻天生长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一个忧患与希望交织、光明与黑暗搏斗的年代。他进入“河海”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张勋复辟的闹剧刚刚收场,中国加入了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孙中山讨伐“民国叛徒”段祺瑞的护法战争正在湖南激烈进行……此后,内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