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东汉末年的乱世为背景,讲述了曹操从一个怀揣济世安民理想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乱世奸雄的传奇历程。在那个群雄逐鹿、诸侯并起的时代,曹操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权谋博弈与情感纠葛。本书立足史料,拒绝戏说,从心理剖析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曹操在权力、野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通过轻松诙谐的笔触,作者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曹操形象,既展现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内心矛盾。这是一段不一样的历史,也是一幅乱世英雄的多面人生画卷。
精彩书摘
曹操:从西园校尉到乱世枭雄
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三国时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三国时期的戏剧、绘画、文学、影视等各种文艺作品数不胜数。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三国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比如聪慧多智、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比如英姿威武、武艺超群的赵云,比如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鲁肃……但是在所有三国人物中,唯有一个人,人们对他的感情很复杂,可谓爱恨交加,对他的争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
当你酒至半酣、壮志踌躇时,会吟出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你处在两难境界、很难抉择时,会有一种“味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感觉;当你和朋友正在议论某人而他却冷不丁窜出来时,大家会立刻大笑道:“说曹操,曹操到”。
对,我们要说的人物正是曹操。
关于曹操,我们很熟悉,却又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通过戏剧舞台、电视荧屏等途径开始接触他。提起他,我们就能想到舞台上那个画着白色脸谱的奸诈形象,还会想到语文课本中他的那些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
奸臣与良将、阴谋家和政治家、屠夫和诗人,这些看似矛盾的关键词,同时汇聚到一个人身上,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关于他,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西晋文豪陆机著有关于曹操的档案文书,留存于世的还比较多。陆机任著作郎,在整理曹操的遗令时,就觉得此人性格比较矛盾:一方面,英雄盖世,建立了不朽功业;另一方面,临死前长吁短叹,交代后事与凡夫俗子别无二致。
又过了数百年,在北宋文豪苏轼笔下,曹操却是一个功败垂成的人物,纵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虽英雄一世,但最终也是黯然收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已经沦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算与整个天下作对,也在所不惜。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操?
我们以往所知的曹操,真的是他本来的面目吗?
曹操的多张面孔
古今中外,多重性格的人很多,但曹操的性格之复杂,绝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既大度又狭隘,既诚实又狡诈,既仁义又狠毒,既多情又寡义,多种性格集于一身,却又毫不违和。
那么,不妨让我们从几件事来看看曹操的多面人生。
一是,忠臣与逆贼。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对曹操有一句评语: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就是说曹操此人表面是做汉朝的臣子,其实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将,其话语的真实性要打个折扣,那么曹操究竟是救世忠臣,还是腹黑逆贼?
A面:热血青年。
董卓之乱,洛阳变成人间地狱,曹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为此不惜散尽家财,招募义师,讨伐董卓。战斗中他冲在第一线,差点丢了性命,一心想扭转乾坤、重整山河,但是后来发现东汉王朝早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遂心灰意懒,只好另找出路。
B面:跋扈权臣。
晚年时的曹操,随着手中权力的稳固,加之感到一统天下已无望,便开始飞扬跋扈,公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排除异己、毫不手软。董承“衣带诏”事件,牵连到汉献帝、董贵人,当时董贵人已有身孕,曹操全然不顾汉献帝的苦苦哀告,将其绞杀。献帝皇后伏寿,在另外一次政变中,被从夹壁中拽出,披头散发,最终被幽闭至死,皇帝却吓得都不敢求情。其手段之残暴,与董卓如出一辙。
二是,宽容与狭隘。
曹操曾在诗中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诩。实事求是地讲,从某种程度而言,他的确做到了。许多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奔到他帐下,其中还有些人是来自敌对阵营的,这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胸襟,但同时,曹操也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
A面:既往不咎,宽以待人。
古人交战,讲究个名正言顺。为了壮大声势,瓦解敌方士气,两军对垒时,往往要发布一份檄文。曹操和袁绍开战前,陈琳替袁绍写了一篇檄文。陈琳是文章圣手,一篇文章写得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檄文传到许都时,曹操正在生病,看了一眼檄文,但见文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又气又急之下,出了一身冷汗,病竟很快好了。
虽然陈琳的檄文写得好,但战场上还是要靠刀枪真功夫。官渡之战,袁绍战败,陈琳也成了俘虏,曹操觉得陈琳是个人才,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自己的幕僚。
B面:睚眦必报,阴狠毒辣。
如果认为曹操有着菩萨心肠,对所有人都宽容以待,那只能说明你看错了人。得罪了曹操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可以说,曹操是个心肠歹毒、手腕狠毒之人,哪怕只是一点小问题,只需惹恼了他,都会被他毫不客气地除掉。比如,有个叫桓邵的人,背后发牢骚,说了几句埋怨的话,传到曹操耳中,立刻就被曹操下令逮捕。
桓邵是典型的士人性格,别看嘴硬,一旦下狱,立刻吓得魂飞魄散,他苦苦哀求,希望能给条活路。曹操一听,更加来气!现在后悔了?害怕了?告诉你,晚了!拉出去,斩了!
三是,自律和任性。
A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汉
目录
第一章 身世迷雾
熟悉的陌生人
曹操的多张面孔
雾里观花的族谱
恶搞少年
刺杀未遂事件
人才鉴定书
第二章 锋芒乍露
担任洛阳北部尉
新官上任三把火
仗义执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镇压黄巾军
第三章 乱世求存
将反腐败进行到底
以退为进,称病还乡
拒绝阴谋
宦官专政,屠夫为将
袁绍的馊主意
第四章 风云突变
祸起萧墙
引狼入室
逃亡
误杀吕伯奢
功曹义释曹操
第五章 首倡义师
散尽家财聚甲兵
会盟
董卓焚洛阳
我自西去
袁绍的心思
另谋出路
第六章 顺势而为
一封求救信
关键一步棋
关东乱无象
一念之差
人肉宴席
董卓之死
第七章 纷乱又起
进退失据
长安乱
都是钱害的
谋杀疑团
后院起火
反败为胜
第八章 迎帝东归
天子为何物
漫漫东归路
未来怎么办
眼界不一样
董昭的主意
世上没有后悔药
第九章 总揽朝纲
掺沙子,挖墙脚
拔钉子,补桩子
搬掉绊脚石
收网行动
第十章 南征张绣
张绣的抉择
贾诩:刀尖上的舞者
婶可忍,孰不可忍
卷土重来
冰释前嫌
第十一章 东讨袁术
皇帝轮流做
给官都不要
孤家寡人
穷途末路
吕布信誉透支进程
恩将仇报
第十二章 谁是英雄
拿谁开刀
气量决定成败
局外生乱
白门楼
缚虎岂能不用劲
煮酒论英雄
第十三章 官渡赌局
“衣带诏”疑云
何去何从
一纸檄文
赢得时间差
乌巢一把火
第十四章 称雄江北
背水一战
兄弟阋墙
邺城之围
东临碣石有遗篇
第十五章 决战赤壁
景升诸子类猪狗
孙刘联盟
黄盖诈降
都是骄傲惹的祸
得陇不望蜀
第十六章 一步之遥
生子当如孙仲谋
神权王国的覆灭
借刀杀人
要做周文王
夺嫡之争
死后薄葬
第十七章 赏罚分明
执法如山敢碰硬
以身作则
遵守军纪无差异
优待下属笼人心
战斗中树立威望
不念旧恶能容人
第十八章 唯才是举
广纳良士为我用
唯英雄不问出处
手段百出挖人才
人尽其才
用人不疑
小有瑕疵又何妨
第十九章 喜怒无常
心机过人
惩罚立威
敌友一瞬间
第二十章 毁誉由人
能屈能伸显本色
厚积薄发成大事
贵在自知明进退
学会隐忍善保身
蛰伏谋远虑
静观其变等时机
试读
曹操:从西园校尉到乱世枭雄
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三国时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三国时期的戏剧、绘画、文学、影视等各种文艺作品数不胜数。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三国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比如聪慧多智、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比如英姿威武、武艺超群的赵云,比如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鲁肃……但是在所有三国人物中,唯有一个人,人们对他的感情很复杂,可谓爱恨交加,对他的争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
当你酒至半酣、壮志踌躇时,会吟出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你处在两难境界、很难抉择时,会有一种“味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感觉;当你和朋友正在议论某人而他却冷不丁窜出来时,大家会立刻大笑道:“说曹操,曹操到”。
对,我们要说的人物正是曹操。
关于曹操,我们很熟悉,却又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通过戏剧舞台、电视荧屏等途径开始接触他。提起他,我们就能想到舞台上那个画着白色脸谱的奸诈形象,还会想到语文课本中他的那些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
奸臣与良将、阴谋家和政治家、屠夫和诗人,这些看似矛盾的关键词,同时汇聚到一个人身上,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关于他,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西晋文豪陆机著有关于曹操的档案文书,留存于世的还比较多。陆机任著作郎,在整理曹操的遗令时,就觉得此人性格比较矛盾:一方面,英雄盖世,建立了不朽功业;另一方面,临死前长吁短叹,交代后事与凡夫俗子别无二致。
又过了数百年,在北宋文豪苏轼笔下,曹操却是一个功败垂成的人物,纵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虽英雄一世,但最终也是黯然收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已经沦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算与整个天下作对,也在所不惜。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操?
我们以往所知的曹操,真的是他本来的面目吗?
曹操的多张面孔
古今中外,多重性格的人很多,但曹操的性格之复杂,绝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既大度又狭隘,既诚实又狡诈,既仁义又狠毒,既多情又寡义,多种性格集于一身,却又毫不违和。
那么,不妨让我们从几件事来看看曹操的多面人生。
一是,忠臣与逆贼。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对曹操有一句评语: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就是说曹操此人表面是做汉朝的臣子,其实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将,其话语的真实性要打个折扣,那么曹操究竟是救世忠臣,还是腹黑逆贼?
A面:热血青年。
董卓之乱,洛阳变成人间地狱,曹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为此不惜散尽家财,招募义师,讨伐董卓。战斗中他冲在第一线,差点丢了性命,一心想扭转乾坤、重整山河,但是后来发现东汉王朝早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遂心灰意懒,只好另找出路。
B面:跋扈权臣。
晚年时的曹操,随着手中权力的稳固,加之感到一统天下已无望,便开始飞扬跋扈,公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排除异己、毫不手软。董承“衣带诏”事件,牵连到汉献帝、董贵人,当时董贵人已有身孕,曹操全然不顾汉献帝的苦苦哀告,将其绞杀。献帝皇后伏寿,在另外一次政变中,被从夹壁中拽出,披头散发,最终被幽闭至死,皇帝却吓得都不敢求情。其手段之残暴,与董卓如出一辙。
二是,宽容与狭隘。
曹操曾在诗中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诩。实事求是地讲,从某种程度而言,他的确做到了。许多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奔到他帐下,其中还有些人是来自敌对阵营的,这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胸襟,但同时,曹操也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
A面:既往不咎,宽以待人。
古人交战,讲究个名正言顺。为了壮大声势,瓦解敌方士气,两军对垒时,往往要发布一份檄文。曹操和袁绍开战前,陈琳替袁绍写了一篇檄文。陈琳是文章圣手,一篇文章写得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檄文传到许都时,曹操正在生病,看了一眼檄文,但见文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又气又急之下,出了一身冷汗,病竟很快好了。
虽然陈琳的檄文写得好,但战场上还是要靠刀枪真功夫。官渡之战,袁绍战败,陈琳也成了俘虏,曹操觉得陈琳是个人才,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自己的幕僚。
B面:睚眦必报,阴狠毒辣。
如果认为曹操有着菩萨心肠,对所有人都宽容以待,那只能说明你看错了人。得罪了曹操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可以说,曹操是个心肠歹毒、手腕狠毒之人,哪怕只是一点小问题,只需惹恼了他,都会被他毫不客气地除掉。比如,有个叫桓邵的人,背后发牢骚,说了几句埋怨的话,传到曹操耳中,立刻就被曹操下令逮捕。
桓邵是典型的士人性格,别看嘴硬,一旦下狱,立刻吓得魂飞魄散,他苦苦哀求,希望能给条活路。曹操一听,更加来气!现在后悔了?害怕了?告诉你,晚了!拉出去,斩了!
三是,自律和任性。
A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汉
前言/序言
东汉末年,由于皇帝昏 聩无能,导致外戚专权和宦 官干政,政治腐败,朝廷卖 官鬻爵、官场污浊不堪,贪 官污吏横行,鱼肉百姓,致 使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民 众,只好揭竿而起,爆发了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 此时的东汉王朝,已是 摇摇欲坠,在政权生死危亡 之时,只好将中央权力下放 给各地的地方官府,允许其 自主募兵和筹集钱粮,用来 镇压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 去,但各地军阀却借机崛起 ,朝廷自此再也无力约束地 方。从此,天下诸侯割据, 东汉朝廷名存实亡,曹操正 是在这场政治巨变中应时而 生。 可以说是历史的大潮, 将曹操推到了舞台的中央, 同时,他也深刻改变了东汉 后期及三国时期中国历史的 走向。所谓时势造英雄,亦 是英雄创时势。 自曹操去世之后的一千 八百年来,关于他的争议,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纵观历 史,曹操性格之复杂无人能 出其右。他慷慨激昂,又阴 险狡诈;他雍容大度,又睚 眦必报;他招贤纳士,又杀 戮名士;他一诺千金,又反 复无常。总之,很难用一句 话形容曹操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 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曹 操出身宦官家庭,这使他不 像传统士大夫子弟那般循规 蹈矩,做人处事“任侠放荡” ,不被传统主流社会的观念 所约束。 曹操博览群书,他的诗 词文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皆是一流大家之作,与其子 曹丕、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其诗风苍凉悲壮,冠绝一 时。然而,终其一生,曹操 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政治家和 军事家。 曹操善谋多断,对敌我 双方力量的分析拿捏得十分 到位,一步步从弱小发展至 强大,直到剪除群雄、雄踞 北方,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富有谋略且善于用 势,能巧妙地借力,联合和 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力量,精 准打击敌人,做到以弱搏强 。董卓、袁绍、袁术、吕布 等人,或兵力强盛,或地盘 广大,或人脉盘根错节,或 作战勇猛无比,但最终都被 曹操一一消灭。 本书的写作初衷,无意 颠覆历史,而是在严格尊重 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剖 析,试图还原一个血肉丰满 的曹操,剥离历史岁月留在 他面庞上的粉尘,让其回归 本来面目。 曹操,其实从来就未曾 远离我们,关于他的故事, 围绕他的争论和褒贬,会一 如既往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