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话至宝:上博讲坛.第三辑》是一本聚焦中华文明与文物艺术的学术普及读物,汇集了上海博物馆“上博讲坛”第三季的精彩内容。全书以文物为媒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源流与高光时刻,以及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幕后故事。
书中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方面,以史为脉,通过瓷器、玉器、缂丝、古籍等器物的专题研究,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宋代瓷器的美学巅峰到元代青花的跨文化交流,从玉器发展史的文明印记到缂丝艺术的精妙工艺,再到文人雅集的精神世界,这些专题不仅梳理了文物的历史脉络,更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书中深入探索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实践,从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传承到田野考古的发现与解读,再到丝绸之路中货币文化的传播,展现了文物背后的技术与故事,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此外,书中还结合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展览的学术背景,通过“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等案例,探讨了中华文明的“源”与“流”,以及文物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价值。全书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普及性,旨在通过文物对话,启迪读者思考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读者在文化的浸润中成为博物馆的“老朋友”。
目录
序
第一讲 陈克伦:寻宋江南话宋瓷 1
第二讲 陆明华 陈洁:元青花身世真相 20
第三讲 胡嘉麟: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37
第四讲 黄河 丁忠明 张珮琛:上博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传承与创新 94
第五讲 谷娴子:中国古玉器极简史——以十件上博馆藏文物为例 124
第六讲 王樾:文物里的丝绸之路 152
第七讲 黄翔:田野考古的那些事 167
第八讲 于颖:“寸缂寸金”织中之圣——从上博馆藏《莲塘乳鸭图》看宋韵缂丝艺术 197
第九讲 柳向春:南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探研 214
第十讲 李兰:画里画外谈雅集 254
后记 293
前言/序言
序
汤世芬
文物,是人类文明浩渺星空中的一颗颗明星,照亮我们回望人类走过的纵深曲折的前路,启迪我们探寻和追问: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又将走向何处。与文物对话,让我们深思,给我们智慧。
作为深化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大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上海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扎实的学术科学研究,多元的展陈教育内容,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在文物学与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均确立了学术领先地位。
人才济济的专业团队与丰富多元的馆藏相映成辉,奠定了」上博在相关领域的成就与地位。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建设,打造文博人才高地的“上博样本”,2019年起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手启动了“上博讲坛”,致力于构建以上博各研究门类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具有标志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学术品牌,引导上博中青年专家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公益性文博知识普及讲座传播文物知识与博物馆文化,成就人才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双赢”舞台。如此,不仅仅是让上博专家更为公众认知,更是拉近了我们与浩渺星空里一颗颗如明星般闪耀人文光辉的文物的距离。
“上博讲坛”举办之初,是以线下公益讲座为主要方式,一经推出便深受市民观众欢迎,每场讲座均一票难求。此后,考虑到受众范围等因素,“上博讲坛”开始以直播形式开展讲座,联动各媒体平台视频号,并设置直播视频回放功能,真正做到专业性与普及性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并举,使得更多观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文化魅力。
2022年,为更积极主动响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对标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博物馆精心谋划,推出“大博物馆计划”,积极搭建干部人才多元发展的平台且力求惠及海内外更广大观众和读者。在此背景下,“上博讲坛”与“江南文化讲堂”均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与“江南文化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邀请上博专家与馆外社科、文化名家同台演讲、对话的形式不同,“上博讲坛”以上博优秀人才资源为首,通过中青年专家之口,围绕馆藏文物及相关研究,横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向公众娓娓道来文博类专题学术科研篇章,为静止、沉默的一件件至宝文物“代言”,诉说了由点到面、由静到动、由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的幕后故事。
本书涵盖“上博讲坛”第三季讲座全部内容,一部分以史为脉,从不同门类器物的角度出发,鸟瞰中华文明之河的源流、文明的高光时刻以及文明互鉴的历史印证;另一部分走进上博文保、考古两大部门,让观众了解更多与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的知识,进一步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2022年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启动,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如何阐释中华文明之河的“源”与“流”?全球语汇的中国代名词:China(瓷器),在宋代美学中为何最具代表性?而到了元代,元青花又是如何成为当时手工业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一枚小小的银币,在丝绸之路这张“贸易网”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为什么说一部玉器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发展史?被誉为“寸缂寸金”的织中之圣,宋代缂丝书画艺术为何有可超越笔墨的创作空间?遗失近百年的《王文公文集》残卷,数年前突然出现,究竟是真迹还是伪作?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今我们通过艺术藏品还能寻觅多少未知的理想生活?上博的文物保护,仅仅是文物修复吗?广富林遗址的发掘是如何解读我们脚下这本“大地之书”的?第三季上博讲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希望能继续伴随观众读者,从“新朋友”逐步成为熟识上博的“老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