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品牌的锻造、市场的开拓,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标准、产权、品牌、市场等“硬支撑”,更需要一大批“以匠心精神和科学理念孜孜以求、精耕细作的农业工匠”。33位“闪闪新农人”正是这样一群新时代的“农业工匠”,他们是新身份的实践者,是新理念的传播者,更是驱动乡村变革的新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33颗散落在上海乡野,闪耀着新理念之光、凝聚着新力量、拥有多元新身份的“星星”,汇聚成照亮上海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的璀璨星河。他们的光芒,值得被看见;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精彩书摘
卜立君:在“番茄星球”里种下理想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近年来,浦东新区聚焦乡村人才建设,推出多项引才政策,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画卷。在这片热土上,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番茄星球”主理人卜立君,正用她的故事诠释着新农人的无限可能。
从时尚圈到温室棚:一场跨界的“破圈生长”
当晨雾还未在智能温室玻璃上凝成露珠,身着工装裤的卜立君已穿行在番茄藤蔓织就的绿色穹顶下。指尖轻触平板,灌溉系统便如交响指挥般精准启停。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她还是穿梭于上海“巨富长”街区的时尚达人,身着Prada,步履生风。
走进孙桥溢佳农业园区,近200亩土地上,无土栽培设施设备、栽培技术研究等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我的父亲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在国内属于最早一批研究无土栽培并成功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谈及父亲卜崇兴对自己的影响,卜立君的语气中充满敬意,“研究生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但他主动申请前往新疆戈壁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新鲜蔬菜,改善当地人的生活。那时,我才1岁。”
直到卜立君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她一路在张江求学,考入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硕士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和许多女孩一样,我也喜欢上海的精致与浪漫。”为此,大学三年级时,她曾进入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硕士毕业后又加入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原本,她的职业生涯可以沿着时尚圈的轨迹一路前行,但父亲的一通“加急”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方向。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坚定而恳切:“德国有个农业展,陪我去看看。”
彼时,卜立君的父亲卜崇兴已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随着业务的拓展,公司急需一名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与国外企业对接合作。“从科研创业到设备研发,父亲一路走来非常不易。所以,我总是尽力支持他的决定。”卜立君回忆道,“当时,我答应陪他去德国参加一个国际现代农业展会。”展会上的所见所闻犹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LED补光灯下的作物如星河璀璨,智能环控系统将气候装进计算机,农业工程师们穿着白大褂如实验室般调试营养液参数。“原来土地之上也能生长出赛博朋克的浪漫。”这场邂逅让她的时尚基因与农业科技产生奇妙碰撞。
2016年,她作出令朋友圈哗然的决定:换下Prada套装,套上防晒冰袖。从翻译丹麦补光灯技术文档开始,这位曾经的时尚买手开启“破壁”之旅。在乌鲁木齐农业园区的寒夜里,她裹着军大衣调试设备参数;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时,把专业术语啃成“农业版雅思词汇”。当第一茬补光番茄提前两周挂果,农户眼里的惊喜让她读懂土地的回声:“原来跨界不是舍弃,而是让不同维度的光芒彼此照亮。”
……
目录
008 卜立君:在“番茄星球”里种下理想
016 卫亮:十七载田垄逐梦,用青春破译乡村振兴密码
024 马云富:将“田园梦”照进现实,打造未来村庄的“样板间”
032 王印:从退役军人到农业产业化领军人
040 王婉:绘制新“丰”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048 王黎娜:在农村寻求广阔发展空间,“扁豆姑娘”干劲足
056 毛盾:田野搭台,咖啡为媒,唱响田园牧歌
064 卢俊杰:葡萄架下编织梦想
072 付茂:跳出舒适圈,为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华系种猪”不懈奋斗
080 孙菁旌:做农业更踏实,更有成就感
088 朱媛:从英语老师到红美人柑橘代言人的甜蜜转身
096 安浚:赋予植物数字生命的科技农夫,在智慧农业浪潮中扬帆
104 张克红:让秸秆变“黄金”,虾稻共“起舞”
112 张春辉:都市农业消费的探路者
120 陈江芹:在乡村这片沃土,年轻人大有可为
130 陈建宇:稻花湾里的稻米青年
140 何杨阳:将松江大米种上云端,数字农匠耕耘农业新路
148 宋家坤:稻田里的青春选择
156 沈叶鑫:海外留学“农三代”的回乡创业路
164 沈燕燕:打造繁华都市里的“百年农场”
172 郏颖杰:农业逐梦人,种业新航程
180 周瑜:破圈传奇:“草莓姑娘”引领白鹤草莓重塑产业活力
190 贾涛:在创业路上,探索农电文旅模式创新样板
198 顾凤君:从“菜篮子”到“智慧园”,看“番茄姐姐”的农业创业路
206 顾永豪:00后“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
214 钱雷:用“翼枭”在乡村天空书写科技新篇章
222 涂德露:“这里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我要把它做好做强!”
230 黄伟:我要在上海,种中国最好的桃子
238 黄春:一只蟹的“洄游”与一个时代的回响
246 黄震:当跨界思维遇见土地情怀
254 龚雨欣:“95后”女孩打造雉鸡田园综合业态,以创新思维唤醒乡村活力
262 葛文:以守正创新诠释新时代农人的“骑士精神”
272 鞠湖宁:90后“农机小诸葛”是怎样炼成的?
280 后记
试读
卜立君:在“番茄星球”里种下理想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近年来,浦东新区聚焦乡村人才建设,推出多项引才政策,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画卷。在这片热土上,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番茄星球”主理人卜立君,正用她的故事诠释着新农人的无限可能。
从时尚圈到温室棚:一场跨界的“破圈生长”
当晨雾还未在智能温室玻璃上凝成露珠,身着工装裤的卜立君已穿行在番茄藤蔓织就的绿色穹顶下。指尖轻触平板,灌溉系统便如交响指挥般精准启停。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她还是穿梭于上海“巨富长”街区的时尚达人,身着Prada,步履生风。
走进孙桥溢佳农业园区,近200亩土地上,无土栽培设施设备、栽培技术研究等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我的父亲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在国内属于最早一批研究无土栽培并成功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谈及父亲卜崇兴对自己的影响,卜立君的语气中充满敬意,“研究生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但他主动申请前往新疆戈壁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新鲜蔬菜,改善当地人的生活。那时,我才1岁。”
直到卜立君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她一路在张江求学,考入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硕士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和许多女孩一样,我也喜欢上海的精致与浪漫。”为此,大学三年级时,她曾进入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硕士毕业后又加入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原本,她的职业生涯可以沿着时尚圈的轨迹一路前行,但父亲的一通“加急”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方向。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坚定而恳切:“德国有个农业展,陪我去看看。”
彼时,卜立君的父亲卜崇兴已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随着业务的拓展,公司急需一名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与国外企业对接合作。“从科研创业到设备研发,父亲一路走来非常不易。所以,我总是尽力支持他的决定。”卜立君回忆道,“当时,我答应陪他去德国参加一个国际现代农业展会。”展会上的所见所闻犹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LED补光灯下的作物如星河璀璨,智能环控系统将气候装进计算机,农业工程师们穿着白大褂如实验室般调试营养液参数。“原来土地之上也能生长出赛博朋克的浪漫。”这场邂逅让她的时尚基因与农业科技产生奇妙碰撞。
2016年,她作出令朋友圈哗然的决定:换下Prada套装,套上防晒冰袖。从翻译丹麦补光灯技术文档开始,这位曾经的时尚买手开启“破壁”之旅。在乌鲁木齐农业园区的寒夜里,她裹着军大衣调试设备参数;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时,把专业术语啃成“农业版雅思词汇”。当第一茬补光番茄提前两周挂果,农户眼里的惊喜让她读懂土地的回声:“原来跨界不是舍弃,而是让不同维度的光芒彼此照亮。”
……
前言/序言
后记
《闪闪新农人》一书的付梓,如同33颗璀璨星辰最终汇聚成河,照亮了上海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书页虽已翻至尾声,但新农人奋斗的故事仍在持续激荡。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和区“以求贤若渴的紧迫感,全力抓好农业人才引育,深化研究、拿出举措,吸引更多人才进农村、干农业,心无旁骛专注农业高质量发展”,并对开展调研宣传“闪闪新农人”活动予以充分肯定。
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书中33位“闪闪新农人”感谢你们敞开心扉,分享宝贵的经历、独到的见解、成功的喜悦与探索的艰辛。你们是活跃在上海乡村振兴前沿阵地的实践者与创造者。正是你们以新身份、新理念、新力量打破藩篱、赋能乡野,才让这本书拥有了蓬勃的活力与动人的力量,你们的奋斗本身就是最精彩的篇章。
由衷感谢每一位参与本书采编制作的成员。你们怀揣着对乡村的深情与对新闻事业的敬畏,深入田间地头,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动人的细节,用温暖的笔触刻画鲜活的人物。是你们不辞辛劳的奔波、夜以继日的笔耕、精益求精的打磨,将33位新农人闪耀的光芒、坚韧的探索与不凡的成就,真实、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感谢文汇出版社社长周伯军先生和责任编辑徐曙蕾女士的鼎力支持与倾情付出。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审校,从装帧设计到印刷发行,出版社同仁以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的素养和高效的协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闪闪新农人》的出版,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我们深知,33位新农人的故事,是奔涌的一朵浪花,我们期盼这本书能汇入上海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汪洋大海,激荡出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更深的关注与敬意;也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窗口,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本书从策划到编撰成书,得益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东方城乡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和文汇出版社的通力合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虽力求全面、准确、生动地展现每一位新农人的风采与贡献,但时间有限,难免有疏忽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专家以及书中的主人公们多多包涵、不吝指正。
上海乡村振兴的实践日新月异,新农人的故事也远未讲完。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力量加入,持续记录、传播这些闪耀在乡野的星光,让新农人的匠心精神惠及更多更广更长远。
《闪闪新农人》编委会
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