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跨国公司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在上海:创新人才配置与组织形态转变》以文献理论梳理和经典跨国公司企业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逆全球化盛行、国际地缘政治紧张、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调整等背景下,展开对在沪跨国公司参与创新人才市场配置、提升东道国市场组织创新能力的探讨,并着重探讨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功能转变与组织形态演变趋势;通过对比北京、深圳、苏州、杭州、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国内外主要全球城市人才政策,总结上海市在跨国公司及其海外人才引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通过美国强生、英国阿斯利康、德国默克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案例研究,探讨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组织形态运作模式转变历程与效果,并从政府政策引导、本土和跨国公司参与的角度,提出加强跨国公司人才配置、提升上海全球科创引领能力的对策建议,对于当前上海高质量吸引跨国公司和使用外资、实现从“政策创新”走向“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录
跨国公司在上海:创新人才配置与组织形态转变 1
前 言 3
1 导论 5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5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9
上篇:跨国公司创新人才配置 15
2 跨国公司创新人才文献综述 15
2.1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区位选择与动态调整的相关研究 15
2.2 科技人才集聚的相关研究 20
2.3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人才配置的相关研究 26
2.4 本章小结 32
3 全球城市创新人才政策对比 32
3.1国内城市创新人才政策对比 32
3.2 国外城市政策对比 43
3.3本章小结 48
4 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人才配置效应的机制研究 50
4.1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创新模式调整 50
4.2上海市科技人才集聚现状及趋势 52
4.3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吸引人才 60
4.4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本土研发组织的互动机制 66
4.5本章小结 73
5 促进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74
5.1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走进来、留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4
5.2进一步促进本土组织参与跨国公司研发的对策建议 75
5.3促进在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77
下篇:跨国公司创新组织形态转变 78
6 跨国公司研发模式与组织形态文献综述 78
6.1 跨国公司研发模式相关综述 78
6.2 研发组织形态相关综述 80
7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转变趋势 82
7.1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功能转变趋势 82
7.2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组织形态转变趋势 84
8 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组织形态转变:多案例研究 89
8.1 案例一:美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 89
8.2 案例二: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 96
8.3 案例三:美国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 102
8.4 案例四:德国默克(Merck KGaA) 107
8.5案例五:瑞士罗氏(Roche) 112
9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现行组织形态运作模式及效果研究 121
9.1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现行组织形态模式 121
9.2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孵化本土创新项目的社会效益研究 127
9.3 在沪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现存问题 130
10 支持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135
10.1 短期导向:政府政策引导 135
10.2长期导向:从“政策创新”走向“制度创新”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