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众眼中,爱因斯坦是提出相对论的天才物理学家,既是原子弹研发的间接推动者,还是冷战中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道德领袖。那吐着舌头的形象已经成为商业符号化的文化图腾。本书作者胡贝特·根纳,以其理论物理学家的专业素养,在掌握往来信件等大量同时代记录的基础上,解释了爱因斯坦复杂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一方面提出许多新颖观点和此前只有专业人士熟知的重要学术思想发展细节,使爱因斯坦研究领域的专家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另一方面,重塑爱因斯坦的整体形象,深入探讨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真正缘由,并批判性地分析他的形象被商业化的历史进程。通过科学、历史与文化的多重维度,根纳让我们得以接近一个更为真实而立体的爱因斯坦。
精彩书评
在技术焦虑与英雄幻灭并存的今日,根纳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爱因斯坦——一个会算错方程、会争执不休、会在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抉择的人。这种理解,比任何神化都更接近真正的启发。——方在庆
精彩书摘
11 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第一章 少年爱因斯坦)
.从现在开始的两年内,爱因斯坦不停地在找工作,就业状态很不稳定。1901年2月,爱因斯坦成为瑞士公民,此前城市警局对他的描述是,他是一个“非常热心、勤奋和稳重的人,而且很节制”。由于身体条件不合格,他被免除了兵役。他一心想要开启科学事业,起初却一直被拒之门外。他想在韦伯教授的实验室里写博士论文的心愿没有实现,韦伯也没有将助教职位给这个虽有才干,却不怎么热心,而且待人无礼的候选人。随后,爱因斯坦天真地给哥廷根大学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爱德华·里克(Eduard Riecke)教授寄去了求职信,应聘从1901年至1902年面向博士生招聘的助理职位。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申请希望渺茫,而是对里克的回绝感到怀疑。他对米列娃说:“里克的回绝并没有让我觉得惊讶,我敢肯定,是韦伯坏了这件事。这个理由太不可思议了,而且他根本就没有提到第二个职位。”里克的第二个助理职位给了约翰内斯·施塔克(Johannes Stark)博士,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任期随后被延长了。试问,谁在招聘助理时会注意到一个来自苏黎世有教师资格的“无名小卒”呢,他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毛细血管,即液体在狭小腔体中的状态的学术论文。爱因斯坦还给莱比锡的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写信介绍了自己和他的这篇“小论文”。爱因斯坦的父亲随后为支持儿子也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言辞谦恭,不知这一举动对阿尔伯特来说是否得当。父亲在信中用最华丽的语言讲述了爱因斯坦的能力,恳请奥斯特瓦尔德“或许可以给他写几句话鼓励他,让他重新获得生活和创造的热情”。父亲表示,如果教授可以将助教这份工作给阿尔伯特的话,他将感激不尽!奥斯特瓦尔德可能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了。他的回复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听起来不太可能,但阿尔伯特也瞄准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阿道夫·胡尔维茨身边即将空出的助理职位。他曾在读大学时上过他的两次导论课,但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参加他的数学研讨课。他承认:“……唯一对我有利的,是我确实去上了大部分开设的课程。”然而,苏黎世的数学教授闵可夫斯基曾对马克斯·玻恩(Marx Born)说,他“……就是一个懒虫。他对数学根本不上心”。
在向斯图加特、夏洛滕堡、莱顿和意大利陆续寄出求职申请后,阿尔伯特于1901年4月写信给米列娃,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久,我将用我的求职申请让北海到意大利南端这个区域里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感到荣幸!”米列娃支持他。她对一位女友提起了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她说:“这不是一篇日常论文,而是一篇关于液体理论的非常重要的论文。我们也将它悄悄寄给了玻尔兹曼……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信。”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面的权威。鉴于爱因斯坦后来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相信,这些毫无希望的求职申请并不表示他对自己估计过高,而是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实际评价。所以爱因斯坦接受了现有的工作:1901年5月和6名英国学生做高中毕业考试辅导。由于与学校领导意见不合,他在学年中期放弃了这个职位。在这两份工作之间,他向伯尔尼州布格多夫市和图尔高州弗劳恩菲尔德市的几所中学投递了求职申请,但都没有成功。月,他在温特图尔职业技术学校代课,9月,他在沙夫豪森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为英国学生做高中毕业考试辅导。由于与学校领导意见不合,他在学年中期放弃了这个职位。在这两份工作之间,他向伯尔尼州布格多夫市和图尔高州弗劳恩菲尔德市的几所中学投递了求职申请,但都没有成功......
2 爱因斯坦的同伴(第二章 成家立业)
尽管这个年轻的家庭在伯尔尼有了生计保障,但阿尔伯特想在科学界获得立足之地,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效。他做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901年11月将一篇关于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手稿交给了苏黎世大学想以此申请博士学位,但没有成功;可能在物理研究所所长阿尔弗雷德·克莱纳(Alfred Kleiner)的劝说下,爱因斯坦拿回了这篇论文。米列娃读了这篇手稿,给朋友写信说:“阿尔伯特现在写了一篇十分出色的论文,将它作为博士论文提交了……。我非常高兴地读了这篇论文,真心佩服我们家小宝贝有如此聪明的脑袋……。”爱因斯坦说,克莱纳“不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却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我很喜欢他”。尽管在专利局工作,但他并没有松懈。他说:“每天我在办公室工作8小时,(下班后)至少做1个小时的家教,然后我还会做一些科研工作。甚至下午1点到2点的午休时间,我也不在家里,而是和朋友在一起读一本哲学书。”在这种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阅读圈,他们还定期在爱因斯坦的公寓里聚会,一起研究有趣的书籍和著作。这个阅读圈被他们嘲弄式地称作“奥林比亚学院”。…… 他称贝索像一块“共鸣板”(Resonanzboden)。这个词也适用于米列娃·马里奇。我们从她与阿尔伯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章 少年爱因斯坦005
第二章章 成家立业021
第三章章 思考与讨论的成果029
第四章章 巅峰之路043
第五章章 名扬世界061
第六章章 褒奖与攻击077
第七章章 先庆祝,后驱逐095
第八章章 普林斯顿的新篇章113
第九章章 原子弹的推动者、道德的警世者和孤独的科学家 127
第十章章 无法超脱的智慧老人141
第十一章章 爱因斯坦的形象155
后记161
致谢163
参考书目165
人名对照表173
试读
11 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第一章 少年爱因斯坦)
.从现在开始的两年内,爱因斯坦不停地在找工作,就业状态很不稳定。1901年2月,爱因斯坦成为瑞士公民,此前城市警局对他的描述是,他是一个“非常热心、勤奋和稳重的人,而且很节制”。由于身体条件不合格,他被免除了兵役。他一心想要开启科学事业,起初却一直被拒之门外。他想在韦伯教授的实验室里写博士论文的心愿没有实现,韦伯也没有将助教职位给这个虽有才干,却不怎么热心,而且待人无礼的候选人。随后,爱因斯坦天真地给哥廷根大学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爱德华·里克(Eduard Riecke)教授寄去了求职信,应聘从1901年至1902年面向博士生招聘的助理职位。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申请希望渺茫,而是对里克的回绝感到怀疑。他对米列娃说:“里克的回绝并没有让我觉得惊讶,我敢肯定,是韦伯坏了这件事。这个理由太不可思议了,而且他根本就没有提到第二个职位。”里克的第二个助理职位给了约翰内斯·施塔克(Johannes Stark)博士,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任期随后被延长了。试问,谁在招聘助理时会注意到一个来自苏黎世有教师资格的“无名小卒”呢,他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毛细血管,即液体在狭小腔体中的状态的学术论文。爱因斯坦还给莱比锡的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写信介绍了自己和他的这篇“小论文”。爱因斯坦的父亲随后为支持儿子也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言辞谦恭,不知这一举动对阿尔伯特来说是否得当。父亲在信中用最华丽的语言讲述了爱因斯坦的能力,恳请奥斯特瓦尔德“或许可以给他写几句话鼓励他,让他重新获得生活和创造的热情”。父亲表示,如果教授可以将助教这份工作给阿尔伯特的话,他将感激不尽!奥斯特瓦尔德可能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了。他的回复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听起来不太可能,但阿尔伯特也瞄准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阿道夫·胡尔维茨身边即将空出的助理职位。他曾在读大学时上过他的两次导论课,但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参加他的数学研讨课。他承认:“……唯一对我有利的,是我确实去上了大部分开设的课程。”然而,苏黎世的数学教授闵可夫斯基曾对马克斯·玻恩(Marx Born)说,他“……就是一个懒虫。他对数学根本不上心”。
在向斯图加特、夏洛滕堡、莱顿和意大利陆续寄出求职申请后,阿尔伯特于1901年4月写信给米列娃,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久,我将用我的求职申请让北海到意大利南端这个区域里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感到荣幸!”米列娃支持他。她对一位女友提起了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她说:“这不是一篇日常论文,而是一篇关于液体理论的非常重要的论文。我们也将它悄悄寄给了玻尔兹曼……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信。”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面的权威。鉴于爱因斯坦后来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相信,这些毫无希望的求职申请并不表示他对自己估计过高,而是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实际评价。所以爱因斯坦接受了现有的工作:1901年5月和6名英国学生做高中毕业考试辅导。由于与学校领导意见不合,他在学年中期放弃了这个职位。在这两份工作之间,他向伯尔尼州布格多夫市和图尔高州弗劳恩菲尔德市的几所中学投递了求职申请,但都没有成功。月,他在温特图尔职业技术学校代课,9月,他在沙夫豪森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为英国学生做高中毕业考试辅导。由于与学校领导意见不合,他在学年中期放弃了这个职位。在这两份工作之间,他向伯尔尼州布格多夫市和图尔高州弗劳恩菲尔德市的几所中学投递了求职申请,但都没有成功......
2 爱因斯坦的同伴(第二章 成家立业)
尽管这个年轻的家庭在伯尔尼有了生计保障,但阿尔伯特想在科学界获得立足之地,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效。他做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901年11月将一篇关于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手稿交给了苏黎世大学想以此申请博士学位,但没有成功;可能在物理研究所所长阿尔弗雷德·克莱纳(Alfred Kleiner)的劝说下,爱因斯坦拿回了这篇论文。米列娃读了这篇手稿,给朋友写信说:“阿尔伯特现在写了一篇十分出色的论文,将它作为博士论文提交了……。我非常高兴地读了这篇论文,真心佩服我们家小宝贝有如此聪明的脑袋……。”爱因斯坦说,克莱纳“不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却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我很喜欢他”。尽管在专利局工作,但他并没有松懈。他说:“每天我在办公室工作8小时,(下班后)至少做1个小时的家教,然后我还会做一些科研工作。甚至下午1点到2点的午休时间,我也不在家里,而是和朋友在一起读一本哲学书。”在这种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阅读圈,他们还定期在爱因斯坦的公寓里聚会,一起研究有趣的书籍和著作。这个阅读圈被他们嘲弄式地称作“奥林比亚学院”。…… 他称贝索像一块“共鸣板”(Resonanzboden)。这个词也适用于米列娃·马里奇。我们从她与阿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