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河套灌区作为中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其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本书聚焦河套灌区16条古渠,系统梳理其开挖历史、建设过程及发挥的功效,深度挖掘和弘扬河套水利文化的深厚底蕴,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严谨的考证,还原古渠的发展历程,展现其在农业生产、生态治理、民族团结、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本书适合从事水利文化研究的学者、水利建设与遗产保护领域的从业者、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者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精彩书摘
大滩渠
曹冲
大滩分干渠位于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简称大滩渠,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渡口镇境内的一条主要干渠,是河套灌区48条分干渠之一,也是河套地区第一条由黄河开口的人工干渠,浇灌着黄河北岸的土地。大滩渠的渠口由总干渠电站上200米处开口,贯穿渡口镇全境至大滩与杭锦后旗黄河村接壤处,末端接召滩渠,渠梢至鄂尔多斯大套子。该渠年代久远,渠线几经变迁,现存的渠线是1973年改扩建后定型至今。
一、清代大滩渠的形成
大滩渠开挖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西袁家、宁夏吴家两姓人合伙开挖,是河套地区清代的第一条干渠,也是河套地商水利的杰出代表,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即河套地区的水利经过了宋元明三代近1000年的中断后又兴起了。
清代开挖的大滩渠由磴口县东套子处直接从黄河开口,经渠东、渠西间过南柳子、东柳子、北柳子、西沙湾,由郭家圪旦与樊家圪旦中间穿过进入南尖子、大滩再向下延伸至今补隆淖小滩子,末梢至艾家湾沙窝(是其退水处),宽1丈,深5尺,全长20余里,浇灌土地38顷,水大时也可能流入乌拉河,这是最早的大滩渠,此渠线存在时间最长,从清乾隆元年起至1960年总干渠开通止,使用时间超过200年。
关于大滩渠的开挖时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政府出版的《边疆通讯》,记述了磴口县境内的几条干渠的开挖时间、渠的起止、长度、宽度、灌溉面积等,称大滩渠、申家河开挖时间是清乾隆中期。对于大滩渠的开挖,并未查到有关的史料记载,只有民国后期的数据。陈国钧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西蒙阿拉善社会》一书记载:“大滩渠:开掘于清代乾隆年间,开掘者系山西人袁姓,渠口在天兴泉下至小滩止,全长二十余里,可灌溉田亩,约三千八百亩。”马成浩在《阿拉善旗农业概况》中对大滩渠所灌溉田亩的统计也是3800亩。虽然与河套清代八大干渠相比,大滩渠的灌溉面积要少得多,但作为河套地区第一条干渠,其建成的意义大于所能浇灌土地多少的意义。
相传,大滩渠是袁吴两家的先人合伙开挖的,他们是来后套开渠的第一家。袁吴两家的先人从平罗乘船来到大滩,当时大滩周边百余十里杳无人烟,遍地长着红柳、白茨、竹芨,高达丈余,人在其中不辨东西。渠路的选择是依据地表径流的遗迹而定,遇弯就拐流。开渠前先将渠路上的植被烧掉再行施工。袁、吴两家合股开发大滩渠,分为十股,袁家出六股,吴家出四股,获益则五五分成,据说主要是因为吴家开渠的技术掌握要强于袁家。大滩渠修成之后,袁、吴两家就在河套拓展他们的家业。袁、吴两家的家业经营也是合在一起,不分家。袁家善于做生意,吴家善于经营土地。吴家熟谙引黄灌溉和河套地区土质条件及耕作方式方法,所以农田地里的生产谋划都由吴家定夺,袁家则掌管经营生意及其他事务。袁、吴两家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袁家股份大,因而人们习惯称袁大掌柜。袁家来大滩的第一代人就定居下来,吴家则是春天种地来,秋收后产品变卖分红回平罗过冬。袁家留下守摊,冬闲时也做些以物易物的小本生意。袁、吴两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耕地进一步增加,家畜养殖已成规模,牛壮、马骏、羊成群。对农田进行平整规划,基本做到了渠系配套、埂直地平、道路皆通,在当时河套地区尚属首家。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奠定了发家致富的根本,在经营好土地的同时袁家掌柜集中精力做买卖,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约在袁、吴两家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提升了档次,此时在磴口地区就有了“申七处、袁八处”之说,袁、吴两家的牛犋达到了八处,与申家不相上下。袁家还建起一座能容纳300~500人的土围子,时人称小城子。据大滩的老年人讲,城墙铺底丈二,顶宽六尺,墙高丈二,顶端可行牛车。
……
目录
序
前言
大滩渠 1
一、清代大滩渠的形成 1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滩渠的发展变迁 4
三、大滩渠的运行效果 8
东风渠 10
一、清代东风渠(申家河)的开挖和建设 10
二、新中国成立后东风渠的发展建设 13
三、东风渠的现代化建设 19
四、东风渠的运行效果 21
乌拉河 23
一、乌拉河的“河化”历史 24
二、乌拉河的开发 28
三、乌拉河现状 35
四、乌拉河的运行效果 36
杨家河 38
一、清代杨家河灌区的形成背景 38
二、中华民国时期杨家河灌区的开挖与建设 40
三、新中国成立后杨家河的发展建设 47
黄济渠 50
一、清代黄济渠的形成与发展 50
二、中华民国时期黄济渠发展进步 52
三、新中国成立后黄济渠的改建与升级 55
四、园子渠码头的演变 60
永济渠 62
一、缠金渠称谓的由来 62
二、永济渠的起源和发展 63
三、永济渠的作用与效益 68
永兰渠 69
一、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永兰渠的发展历程 6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兰渠的发展历程 71
三、永兰渠的功能效益 73
永刚渠 75
一、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永刚渠的发展历程 75
二、新中国成立后永刚渠的发展历程 76
三、永刚渠的功能效益 80
丰济渠 82
一、清代中后期“丰济渠”的起源与形成 82
二、中华民国时期丰济渠的探索与发展 86
三、新中国成立后丰济渠的改建与升级 87
皂火渠 90
一、皂火渠的开挖与初步整治 90
二、皂火渠的扩建、改建与渠系配套 92
三、皂火渠的建设成果与功能效益 6
沙河渠 97
一、清代后期沙河渠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97
二、中华民国时期沙河渠的完善与发展 99
三、新中国成立后沙河渠的整治与扩建 100
四、沙河渠的建设成果和功能效益 103
义和渠 105
一、清代后期义和渠的起源与形成 105
二、中华民国时期义和渠的探索与发展 109
三、新中国成立后义和渠的改建与升级 110
四、义和渠的建设成果和功能效益. 114
通济渠 116
一、通济渠起源与形成 116
二、新中国成立后通济渠的改建与升级 121
三、通济渠的建设成果与功能效益 127
长济渠 12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济渠 12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济渠 132
三、新时代的长济渠 138
塔布渠 140
一、塔布渠的历史起源 140
二、塔布渠的发展变迁 142
三、塔布渠的建设成果和功能效益 146
三湖河 148
一、三湖河的形成与早期历史 14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 149
三、三湖河灌区的现代化发展 151
四、三湖河灌区的排水工程 152
五、三湖河灌溉效益与社会经济影响 153
参考文献 155
试读
大滩渠
曹冲
大滩分干渠位于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简称大滩渠,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渡口镇境内的一条主要干渠,是河套灌区48条分干渠之一,也是河套地区第一条由黄河开口的人工干渠,浇灌着黄河北岸的土地。大滩渠的渠口由总干渠电站上200米处开口,贯穿渡口镇全境至大滩与杭锦后旗黄河村接壤处,末端接召滩渠,渠梢至鄂尔多斯大套子。该渠年代久远,渠线几经变迁,现存的渠线是1973年改扩建后定型至今。
一、清代大滩渠的形成
大滩渠开挖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西袁家、宁夏吴家两姓人合伙开挖,是河套地区清代的第一条干渠,也是河套地商水利的杰出代表,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即河套地区的水利经过了宋元明三代近1000年的中断后又兴起了。
清代开挖的大滩渠由磴口县东套子处直接从黄河开口,经渠东、渠西间过南柳子、东柳子、北柳子、西沙湾,由郭家圪旦与樊家圪旦中间穿过进入南尖子、大滩再向下延伸至今补隆淖小滩子,末梢至艾家湾沙窝(是其退水处),宽1丈,深5尺,全长20余里,浇灌土地38顷,水大时也可能流入乌拉河,这是最早的大滩渠,此渠线存在时间最长,从清乾隆元年起至1960年总干渠开通止,使用时间超过200年。
关于大滩渠的开挖时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政府出版的《边疆通讯》,记述了磴口县境内的几条干渠的开挖时间、渠的起止、长度、宽度、灌溉面积等,称大滩渠、申家河开挖时间是清乾隆中期。对于大滩渠的开挖,并未查到有关的史料记载,只有民国后期的数据。陈国钧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西蒙阿拉善社会》一书记载:“大滩渠:开掘于清代乾隆年间,开掘者系山西人袁姓,渠口在天兴泉下至小滩止,全长二十余里,可灌溉田亩,约三千八百亩。”马成浩在《阿拉善旗农业概况》中对大滩渠所灌溉田亩的统计也是3800亩。虽然与河套清代八大干渠相比,大滩渠的灌溉面积要少得多,但作为河套地区第一条干渠,其建成的意义大于所能浇灌土地多少的意义。
相传,大滩渠是袁吴两家的先人合伙开挖的,他们是来后套开渠的第一家。袁吴两家的先人从平罗乘船来到大滩,当时大滩周边百余十里杳无人烟,遍地长着红柳、白茨、竹芨,高达丈余,人在其中不辨东西。渠路的选择是依据地表径流的遗迹而定,遇弯就拐流。开渠前先将渠路上的植被烧掉再行施工。袁、吴两家合股开发大滩渠,分为十股,袁家出六股,吴家出四股,获益则五五分成,据说主要是因为吴家开渠的技术掌握要强于袁家。大滩渠修成之后,袁、吴两家就在河套拓展他们的家业。袁、吴两家的家业经营也是合在一起,不分家。袁家善于做生意,吴家善于经营土地。吴家熟谙引黄灌溉和河套地区土质条件及耕作方式方法,所以农田地里的生产谋划都由吴家定夺,袁家则掌管经营生意及其他事务。袁、吴两家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袁家股份大,因而人们习惯称袁大掌柜。袁家来大滩的第一代人就定居下来,吴家则是春天种地来,秋收后产品变卖分红回平罗过冬。袁家留下守摊,冬闲时也做些以物易物的小本生意。袁、吴两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耕地进一步增加,家畜养殖已成规模,牛壮、马骏、羊成群。对农田进行平整规划,基本做到了渠系配套、埂直地平、道路皆通,在当时河套地区尚属首家。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奠定了发家致富的根本,在经营好土地的同时袁家掌柜集中精力做买卖,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约在袁、吴两家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提升了档次,此时在磴口地区就有了“申七处、袁八处”之说,袁、吴两家的牛犋达到了八处,与申家不相上下。袁家还建起一座能容纳300~500人的土围子,时人称小城子。据大滩的老年人讲,城墙铺底丈二,顶宽六尺,墙高丈二,顶端可行牛车。
……
前言/序言
序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水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水利则是中国农业的命脉。在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地区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水利文化,河套水利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河套灌区在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河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河套水利文化历经两千余年,大致以清代为界,清代以前为一个历史阶段,清代至今为一个历史阶段。清代以前,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就已经引黄灌溉。秦汉之际河套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区域,汉武帝几次大规模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为河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在包括河套在内的西北边疆设立郡县,移民屯田,“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此为河套水利之肇端。在今磴口哈腾套海农场古地名“铜口”附近,“枝渠东出以溉田”,指的是西汉时期从黄河北河开口的一条渠道,从磴口哈腾套海农场向东延伸至杭锦后旗头道桥火车站一带,长约40公里,浇灌汉代沃野县和临戎县的部分土地。北魏时期,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镇至包头市九原区一带,有一条黄河冲出的岔流,就是早期的三湖河,其周边区域发展为一个灌区。唐代河套地区隶属丰州,娄师德、唐休景、李景略和卢坦等在丰州屯田,在今五原县先后修建陵阳、咸应及永清三条渠道。宋元明三代,未见河套水利开发的明确记载。清代以前,河套地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替发展,水利事业时兴时废。从清代以来,河套水利进入一个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时期。从清代至今的河套水利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至中华民国时期为第一阶段,地商在河套水利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地商水利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第二阶段,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水利事业,可以称之为红色水利阶段。地商水利在清中期兴起,起源于清公主治菜园地。雍正年间,阿拉善蒙古第三代王爷阿宝以公主治菜园的名义,在定远营周边招揽移民、垦殖兴农。乾隆年间,公主治菜园扩展至阿拉善蒙古沿黄河的磴口一带,磴口境内先后开挖大滩渠和申家河。嘉庆至道光前期,杨大义逐步开发乌拉河两岸水利。杨凤珠在乾隆后期管理杨家河子,虽然是原始的就河引灌,却是杭锦后旗清代农业灌溉开始的标志。在临河,各地商在嘉庆年间已经利用刚目河(即永刚渠)灌溉;清道光五年(1825年)地商永盛兴、锦和永等开挖缠金渠(即永济渠)。清晚期是河套地商水利的高潮时期,临河在道咸之际有48家地商共修永济渠,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在同光年间先后兴修长济渠、丰济渠、通济渠、义和渠、沙河渠及塔布渠等干渠。至清末贻谷放垦,河套地区有“八大官渠”之说。中华民国时期,地商杨满仓、杨米仓家族三代开挖建设杨家河,天主教会开发黄济渠,傅作义将军修建复兴渠。至中华民国后期,河套地区有“十大干渠”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的红色水利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8-1967年建设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总干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河套地区的引水条件,使河套的灌溉面积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1975年党和政府动员人民群众疏通总排干,在河套灌区建成灌排网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河套灌区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进入21世纪,从国家大局出发,河套灌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正在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今天的河套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100余万亩,是中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