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绪论中腐植酸的原料现状、拓宽、技术研发方向等内容展开;在现代腐植酸技术基础部分,着重在腐植酸资源与提质,腐植酸的技术参数及检测;在现代腐植酸技术产品部分,集中介绍了腐植酸在肥料、基质、养殖、药品、药妆品、能源电子品、石油钻井助剂、高分子功能材料、环境治理方面经典或最新的产品技术;在介绍了持续发展的腐植酸产品系统章节后,又拓展了将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调控与优化;在现代腐植酸技术管理部分,介绍了腐植酸标准化管理、腐植酸碳中和管理,以及腐植酸绿色金融管理,并有部分实操碳汇核算方法介绍;并将腐植酸特征、加工指数列于附录中。
目录
                                                        第1章 绪论001 
1.1 形成腐植酸的资源和化合物002 
1.1.1 形成腐植酸的资源002 
1.1.2 形成腐植酸的化合物009 
1.2 形成腐植酸的假说与理论011 
1.2.1 腐植酸形成假说011 
1.2.2 腐植酸的用途016 
1.3 腐植酸发展方向018 
1.3.1 以量子化学增强理论研究019 
1.3.2 以明确组分提高定量构效分析022 
1.3.3 以低碳环保发展绿色产品024 
1.3.4 以人工智能加快腐植酸产业发展025 
参考文献027 
 
第2章 现代腐植酸技术基础030 
2.1 腐植酸提质改性030 
2.1.1 物理法030 
2.1.2 微生物法031 
2.1.3 化学法035 
2.2 腐植酸的技术参数053 
2.2.1 表观pH 054 
2.2.2 分子量054 
2.2.3 吸附性057 
2.2.4 润湿性058 
2.2.5 孔隙率064 
2.2.6 溶解度066 
2.2.7 电位和电导068 
2.2.8 热值069 
2.2.9 电泳和等电聚焦071 
2.2.10 氧化还原电位072 
2.2.11 介电常数072 
2.2.12 凝聚极限073 
2.2.13 表面张力075 
2.2.14 荧光参数076 
2.2.15 热力学参数077 
2.2.16 动力学参数078 
2.2.17 光热效应079 
2.2.18 官能团080 
2.2.19 芳香度082 
2.2.20 收缩度082 
2.2.21 酸碱缓冲能力084 
2.2.22 交换容量084 
2.3 腐植酸仪器检测085 
2.3.1 紫外可见光谱法086 
2.3.2 荧光分析法088 
2.3.3 红外光谱法091 
2.3.4 原子吸收光谱法093 
2.3.5 核磁共振波谱法093 
2.3.6 电子自旋共振101 
2.3.7 X 射线衍射分析105 
2.3.8 毛细管电泳107 
2.3.9 离子色谱108 
2.3.10 薄层色谱109 
2.3.11 高效液相色谱110 
2.3.12 凝胶色谱110 
2.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112 
2.3.14 元素分析仪112 
2.3.15 激光粒度分析仪114 
2.3.16 气相色谱-质谱115 
2.3.17 热重仪116 
2.3.18 压汞仪117 
2.3.19 扫描电镜仪118 
2.3.20 能谱仪119 
2.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119 
2.3.2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121 
2.3.23 电位分析法123 
2.3.24 极谱分析法124 
参考文献125 
 
第3章 现代腐植酸产品129 
3.1 腐植酸提纯产品131 
3.1.1 黄腐酸131 
3.1.2 黄腐酚135 
3.1.3 棕腐酸136 
3.1.4 黑腐酸137 
3.1.5 褐煤蜡138 
3.2 腐植酸作物生长相关产品142 
3.2.1 腐植酸钾142 
3.2.2 腐植酸钠143 
3.2.3 腐植酸铵144 
3.2.4 腐植酸锌145 
3.2.5 腐植酸铁146 
3.2.6 腐植酸钙147 
3.2.7 腐植酸尿素148 
3.2.8 硝基腐植酸150 
3.2.9 腐植酸水溶肥153 
3.2.10 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155 
3.2.11 黄腐酸微量元素肥160 
3.2.12 腐植酸、黄腐酸中量元素肥162 
3.2.13 腐植酸有机肥164 
3.2.14 腐植酸生物有机肥165 
3.2.15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167 
3.2.16 腐植酸种子包衣剂170 
3.3 腐植酸基质产品172 
3.3.1 泥炭基质172 
3.3.2 仿生泥炭基质174 
3.3.3 生态基质177 
3.3.4 组合基质178 
3.3.5 成型基质180 
3.3.6 活性水液态基质181 
3.3.7 盐碱地调理剂182 
3.3.8 腐植酸保水剂184 
3.3.9 腐植酸光敏剂185 
3.3.10 腐植酸抗寒剂187 
3.3.11 复合抗热剂187 
3.3.12 黄腐酸抗旱剂190 
3.4 腐植酸农药产品190 
3.4.1 植保农药助剂190 
3.4.2 腐植酸钾分散剂191 
3.4.3 植保复合农药192 
3.4.4 植保微生态农药194 
3.4.5 植保复合酶制剂196 
3.4.6 解毒剂198 
3.5 腐植酸饲料产品200 
3.5.1 畜牧饲料200 
3.5.2 家禽饲料201 
3.5.3 水产饲料203 
3.6 腐植酸兽药产品204 
3.6.1 畜禽抗病毒营养剂204 
3.6.2 畜禽疫苗佐剂204 
3.7 腐植酸食品类产品206 
3.7.1 生物防腐剂206 
3.7.2 爽口泡腾片207 
3.8 腐植酸医药类产品207 
3.8.1 鼻窍剂207 
3.8.2 滴眼剂208 
3.8.3 中耳炎方剂209 
3.8.4 健胃口服液210 
3.8.5 心血管保护剂212 
3.8.6 护脾类黄酮213 
3.8.7 疏肝乌金片214 
3.8.8 抗肺癌药剂214 
3.8.9 血脂调节剂215 
3.8.10 血压调节剂216 
3.8.11 降血糖药贴217 
3.8.12 抗血脑屏障药物217 
3.8.13 抗前列腺炎剂217 
3.8.14 抗焦虑片219 
3.8.15 抗风湿药膏219 
3.8.16 止血活血药220 
3.8.17 抗白血病药物221 
3.8.18 抗溃疡口腔剂222 
3.8
                                                    
前言/序言
我国腐植酸产业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组织下,“现代腐植酸技术丛书”2007年编写有《腐植酸物质概论》《腐植酸产品分析与标准》《腐植酸类绿色环保农药》《腐植酸应用中的化学基础》《生物腐植酸与生态农业》等腐植酸应用丛书,丰富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煤炭腐植酸的生产和应用》,随后《绿色环保型腐植酸磷肥》《生物腐植酸与有机碳肥》《腐植酸新技术及应用》《褐煤蜡》等也相继出版。而从编著侧重的角度不同,从市场已出现有CAS编号的试剂级腐植酸、黄腐酸、褐煤蜡,有生物合成、基因编辑优化、DNA等检测手段出现在行业应用,腐植酸、黄腐酸类产品快速增多,如何物尽其用,将能源、石油、电子信息、材料、环境的工业应用,与农业应用、食品医药应用等在工艺途径、检测鉴定上有所区别?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领域要求,从大健康的要求出发,腐植酸行业仍需要一部能概括现代腐植酸技术的,有专业术语、技术参数、先进产品方案的手册,作为工具书查阅、备用。 
腐植酸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更离不开产品研发应用和配套的设备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政策、检测标准等规范,这也是手册编入的重要内容。 
在腐植酸(黄腐酸)的基本理念下,手册按绪论,技术基础(资源、技术参数、技术表征、热力学、动力学、技术研发)、技术产品、技术管理等章节开展。在技术产品章,选择了多领域的典型产品100多个,包括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检测方法;在现代腐植酸技术管理章,按产品标准化、节能、碳中和CO2、太阳能、智能化、成果转化、绿色金融展开,并将腐植酸特征、加工指数列于附录,便于对照查阅。 
本书由周霞萍、李艳玲、沈天瑞编著,其中,周霞萍负责确定总体框架。具体分工:李艳玲主编第1、第2章,周霞萍主编第3~5章,沈天瑞主编第6~8章。内容由周霞萍补充、完善;本书编入了国内外经典的、最新的腐植酸及相关的科技成果。 
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曾宪成、韩立新、李双、韩慧英、郑蕾、袁晓娜、轿威等老师,山东农大肥业农业农村部腐植酸类肥料重点实验室丁方军等老师,全国土壤肥料与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刘文璐等老师,中国蔬菜协会蒋卫杰、席巍峰等老师,华东理工大学许振良、吴幼青、王贵友、胡凤仙、黄胜、王杰、石晶等老师,研究生王子、孙雷、羽西、焦新铭、李梦雪、刘艳香、顾嘉乐、刘鹏博、毛峰、赵雪、樊可、刘静的帮助,常州大学柳文娜、王虹、卓振的帮助,也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编写过程中,尽管笔者做了各种努力,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202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