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家世故里
  一碗糯米粥
  “你出生那天,老书记给我们这一排邻居每家都送来一碗糯米粥,我们一直都记得。”很多以前的老邻居,到现在还会跟我说起我爷爷给他们端过去的那碗糯米粥。
  那是一碗怎样的糯米粥,能让邻居们五十多年来一直记在心上,还令他们时常想起我爷爷当年那喜悦又客气的神态。
  我出生于1972年7月,盛夏里,也是农忙的时候。那个年代的农村,产妇很少去医院生孩子,都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我母亲在房内焦急而痛苦地待产,奶奶在厨房熬糯米粥,一些亲戚和邻居也放下手里的活过来帮忙。爷爷嘱咐几个女邻居给母亲扇扇子,他在屋外不停地追问:“生了吗?”
  我是吴家第三代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不仅在我们家族,在整个村里都是大家关注的事情。
  我的爷爷吴仁宝,是那个带领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人。我出生那年,正好是华西建村,也是我爷爷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迈过的第一个十年。我出生时,十年前的泥垛墙、茅草棚、泥泞土路早已看不见。
  很难想象,华西村刚成立的1961年是什么样的情景。那个时候,我们村还叫华西生产大队,直到国家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才更名为华西村。那时华西面积不过0.96平方公里,全村158家农户、667口人总共只有800亩耕地,交税0.85万元,人均年收入53元。社员“吃粮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地薄、队穷、人心散。“高田岗低田荡,一到下雨两茫茫”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可是,这个仅有我国国土面积千万分之一的小乡村也从此走向了不可估量的发展之路。
  我爷爷就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小小的华西大队范围内,除了住房和荒地,留给水稻种植的农田并不多,而在按人头分田地的政策下,这些农田又七零八落地划分成了超过1300块的田字格。如果要实行大面积的增产增收,这样的农业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规划。
  我爷爷带领村民们起早贪黑,大家齐心协力,修水渠、建电站,他还召集村里的“耕作能手”前往其他农业示范村学习经验、引进优质农作物。那时候,村里有“青少年战斗队”和“铁姑娘战斗队”。他们干起活儿来不分昼夜,开夜工种田也是时常有的事。劳动一天下来,小伙子们每个人要吃掉三斤米饭。原来1300多块靠天吃饭的土地,经过七年多的时间改造成了400多块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优质大田。
  1968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要媒体的记者纷纷走进华西,报道我爷爷带领华西人民学经验、搞改革的“典型”之路。这些文章和荣誉为其他地区农业改造树立了榜样。
  经过十年的挑灯夜战和“与天地斗”,到我出生这一年,也就是我们村提出“十五”规划后的第八年,华西大队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成为“田成方、柳成行,亩产超吨粮”的农业样板村,村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学大寨,江苏学华西”,华西村开启了“高光时刻”。
  我们华西的村民们吃饭虽然不成问题了,但是彼时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我们华西村多种粮就能给国家多上交公粮,可以帮助其他地方的人吃饱肚子。老人们说,我们华西那个时候种两季稻和一季麦,以粳米和籼米为主,围着田埂还要种一圈黄豆、大豆等粗粮作物作为补充,不浪费一丁点儿土地。
  ……
                                                    
目录
                                                        序(一) 001
序(二) 008
第一章 家世故里
一碗糯米粥 003
兴建教育大楼 007
我的小小新世界 010
家风赓续 016
第二章 启蒙教育
爱上越剧 025
幸福的烦恼 031
生与死的思考 037
最宠爱我的奶奶 041
要强的母亲 045
父亲追忆年夜饭 050
对城市的向往 054
第三章 青春之歌
择校风波 061
师恩永难忘 065
温暖同窗情 070
美好的幼师时光 075
上海苦读 080
第四章 初识幼教
人要脸,树要皮 089
旧园大改造 096
新建华西幼儿园 102
做媒 118
第五章 扎根乡村
鼓了钱袋子,不忘小孩子 125
重构教师队伍 131
请进来,走出去 156
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渊源 179
结缘云南石登中学 193
深化改革见成效 206
第六章 特色育人
本土教育培养未来华西人 221
职高始末 239
华西特色的校园文化 255
附一 媒体专访及对华西教育的报道 267
附二 过往发表文章 286
后记 300
                                                    
试读
                                                          第一章 家世故里
  一碗糯米粥
  “你出生那天,老书记给我们这一排邻居每家都送来一碗糯米粥,我们一直都记得。”很多以前的老邻居,到现在还会跟我说起我爷爷给他们端过去的那碗糯米粥。
  那是一碗怎样的糯米粥,能让邻居们五十多年来一直记在心上,还令他们时常想起我爷爷当年那喜悦又客气的神态。
  我出生于1972年7月,盛夏里,也是农忙的时候。那个年代的农村,产妇很少去医院生孩子,都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我母亲在房内焦急而痛苦地待产,奶奶在厨房熬糯米粥,一些亲戚和邻居也放下手里的活过来帮忙。爷爷嘱咐几个女邻居给母亲扇扇子,他在屋外不停地追问:“生了吗?”
  我是吴家第三代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不仅在我们家族,在整个村里都是大家关注的事情。
  我的爷爷吴仁宝,是那个带领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人。我出生那年,正好是华西建村,也是我爷爷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迈过的第一个十年。我出生时,十年前的泥垛墙、茅草棚、泥泞土路早已看不见。
  很难想象,华西村刚成立的1961年是什么样的情景。那个时候,我们村还叫华西生产大队,直到国家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才更名为华西村。那时华西面积不过0.96平方公里,全村158家农户、667口人总共只有800亩耕地,交税0.85万元,人均年收入53元。社员“吃粮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地薄、队穷、人心散。“高田岗低田荡,一到下雨两茫茫”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可是,这个仅有我国国土面积千万分之一的小乡村也从此走向了不可估量的发展之路。
  我爷爷就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小小的华西大队范围内,除了住房和荒地,留给水稻种植的农田并不多,而在按人头分田地的政策下,这些农田又七零八落地划分成了超过1300块的田字格。如果要实行大面积的增产增收,这样的农业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规划。
  我爷爷带领村民们起早贪黑,大家齐心协力,修水渠、建电站,他还召集村里的“耕作能手”前往其他农业示范村学习经验、引进优质农作物。那时候,村里有“青少年战斗队”和“铁姑娘战斗队”。他们干起活儿来不分昼夜,开夜工种田也是时常有的事。劳动一天下来,小伙子们每个人要吃掉三斤米饭。原来1300多块靠天吃饭的土地,经过七年多的时间改造成了400多块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优质大田。
  1968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要媒体的记者纷纷走进华西,报道我爷爷带领华西人民学经验、搞改革的“典型”之路。这些文章和荣誉为其他地区农业改造树立了榜样。
  经过十年的挑灯夜战和“与天地斗”,到我出生这一年,也就是我们村提出“十五”规划后的第八年,华西大队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成为“田成方、柳成行,亩产超吨粮”的农业样板村,村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学大寨,江苏学华西”,华西村开启了“高光时刻”。
  我们华西的村民们吃饭虽然不成问题了,但是彼时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我们华西村多种粮就能给国家多上交公粮,可以帮助其他地方的人吃饱肚子。老人们说,我们华西那个时候种两季稻和一季麦,以粳米和籼米为主,围着田埂还要种一圈黄豆、大豆等粗粮作物作为补充,不浪费一丁点儿土地。
  ……
                                                    
前言/序言
                                                          序(一)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改革开放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曾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等称号,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吴仁宝老书记的长孙女吴洁同志希望我为这本以她与华西基础教育的情缘为主题的作品写点东西,荣幸之余,我也确感有为华西教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一则是我在教育部机关党委工作期间,把华西村设立为教育部机关干部党性与国情教育基地;二则是后来我到基础教育司工作后,几次到华西村学习调研,对华西村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吴洁同志是华西村本土人,长期受益于华西教育,工作后,又一直奋战在华西教育战线上,从华西幼儿园园长开始,2006年担任华西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可以说,吴洁同志是华西基础教育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华西基础教育建设的推动者、领头人,她为华西基础教育付出了半生心血,成绩可圈可点。
  华西基础教育的特色何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意义?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生硬的“标准答案”,而是以生动的自叙传的形式,忆华西教育过去的事,思华西教育现在的得,凝练“华西教育经验”,展示“华西教育特色”,探华西教育未来发展道路,这是本书主题之所在,也是其价值之所在,灵魂之所在。
  华西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得益于华西乡村的振兴发展。
  华西人历来重视教育,坚持“鼓了钱袋子,不忘小孩子”“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舍得投入办学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村党支部为化解村民托管孩子之忧,建起了家庭式托儿所。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华西村持续把真金白银投向教育,用真情实意谋划教育,真抓实干发展教育。1975年,华西村建成当时江阴市最高的建筑——两栋分别为四层和五层高的楼房,命名为“教育大楼”,开办农民夜校和各类培训,并正式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1998年,华西村幼儿园独立办园;2001年,投资800多万元完成新楼建设;2018年,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幼儿园二期工程。2007年,随着华西村规模的不断扩大,村里又一次性投入1.5亿元,以“20年不能落伍”的标准,由八个施工队昼夜施工,三代华西人忘我投入,仅用十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占地206亩、可供4000余名学生就学的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撤并原来的两所农村初中、两所农村小学,改变了多年来“小而散、小而差”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集小学部、初中部和职高部于一体的新格局,实现了华西教育的“华丽转身”。
  华西村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孩子们接受教育。对于初中毕业以后读职高的学生,村里发放助学金鼓励他们学习职业技术。华西村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不少华西子弟在集体支持下出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到家乡创业。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布局不佳、投入不足、资源有限、师资短缺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改变乡村教育面貌,亟需社会各界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投入教育,这是华西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华西村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