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昆仑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找矿靶区评价》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结了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的*新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各类矿床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系统梳理了区域大地构造、地层分布及岩浆活动等地质背景,详细介绍了铁矿、铜矿、铅锌矿、金矿及稀有金属矿床等,并深入剖析其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进一步从区域尺度揭示成矿规律,划分了3个成矿带、7个成矿亚带及22个找矿远景区,并初步建立了三种成矿模式。开展地球物理方法实验,对多个典型矿床的找矿靶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合区域特点的找矿模式与技术方法,为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东起甜水海,南部与克什米尔地区相连,西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毗邻,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74°30′~80°00′;北纬35°00′~39°15′,面积约80 000km2,行政区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研究区有两条横跨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系的公路,一条为西部的中巴公路,另一条是中部的新藏公路。除此以外,各乡之间有简易土路相连。但总体来看,研究区公路稀少,山区绝大部分地段缺少公路,交通不便,野外地质工作十分困难。 
  研究区内山脉走向呈NW向,山体巍峨、地势险峻,海拔一般在3200~5000m。主峰乔戈里峰(8611m)、公格尔山(7719m)和慕士塔格山(7509m)均超过7000m,雄伟挺拔,高耸入云,现代冰川发育。研究区气候属于寒冷干旱的高山-山地荒漠、半荒漠气候。冬、夏季温度变化剧烈,夜晚气温低,白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一般可达15~20℃。西昆仑山北麓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50~100mm,山区可达100~400mm,但山区水系发育。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在海拔4000m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积雪常年不化。*佳野外工作时间为6~9月,其他季节山区多被积雪覆盖。研究区人烟稀少,当地居民以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当地经济欠发达,以牧业为主。 
  1.2 研究区工作现状 
  由于西昆仑地处高寒缺氧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极其恶劣,所以西昆仑地区仍是全国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程度*低的地区之一。对西昆仑地区的地质工作*早可以追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并且一直延续至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以前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区的地质工作几乎是空白,仅有少数国外地质学家,如德国的德捷拉埃特林克尔,瑞典的诺林,苏联的H.A别良耶夫斯基等人,先后在本地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2)1950~1979年为第二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在西昆仑造山带安排大量的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项目;1952~1953年,苏联地质矿产部第十三航测队在喀什地区开展了1∶20万地质测量和矿产普查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和田地质大队(简称和田地质大队)对叶尔羌河—喀拉喀什一带开展了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1961年)。新疆地矿局测绘大队在木吉—塔什库尔干一带和布伦口—恰尔隆地区进行1∶100万路线地质和矿产普查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金属矿床和矿化点,如切列克其铁矿床、米什干大沟砂金矿化点、哈拉墩铁铜(金)矿床、卡拉玛铜矿床、沙子沟铜铁矿床、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特格里曼苏铜矿床、阿克塔什铜矿床和大红柳滩锂矿床等,并且正式出版了这两个地区的1∶100万地质图以及路线地质和矿产调查报告(1967年),为以后该地区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新疆地矿局测绘大队在赞比勒—玉代格里克一带(1965年)、苏巴什地区(1965年)、阿合奇地区(1967年)、乌什地区(1967年)、博孜艾格尔山口(1967 年)、民丰—于田地区(1972年)及苦牙克地区(1972年)等地进行了1∶20万地质调查,并正式出版了这些地区的1∶20万地质图。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塔什库尔干县热土坎南东维布隆一带(1959年)、热土坎地区伟晶岩分布区(1967年)、阿克陶县塔木水晶矿产区(1972年)、乌依塔克矿区(1979年)等进行了地质和矿产调查。在境外,1974~1985年苏联、印度、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共同实施了“帕米尔-喜马拉雅计划”,找到了一批铁、锰、铜矿。 
  (3)1980~2000年为第三阶段 
  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1980~1985年,对西昆仑和喀喇昆仑西部地区开展了1∶50万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图和总结工作;和田地质大队于1987~1989年在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东部地区完成了1∶50万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图和总结工作。新疆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昆盖山北坡(1995~1998年)、塔什库尔干瓦恰地区(1997~1998 年)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新疆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地质矿产部科研项目“西昆仑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1999年贾群子等出版了《西昆仑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同时开展的项目还有“新疆天山(*山子)—昆仑山(泉水沟)地学断面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1997年),“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其效应”(1990~1995年),“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1996~2000年)。 
  国家三〇五项目办公室对西昆仑地质矿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西昆仑贵金属、有色金属大型矿床成矿远景及靶区预测”项目,中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 
1.2 研究区工作现状 1 
1.3 主要科学问题 4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6 
2.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6 
2.2 区域地层 9 
2.2.1 元古界 9 
2.2.2 古生界 12 
2.2.3 中生界 15 
2.2.4 新生界 16 
2.3 区域岩浆岩 16 
2.3.1 火山岩 16 
2.3.2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17 
2.3.3 中酸性侵入岩 18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0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0 
第3章 区域矿床与矿产概况 22 
3.1 区域矿产概况 22 
3.2 区域主要矿床类型 23 
3.3 区域主要矿产特征 24 
第4章 铁矿及锰矿 26 
4.1 新元古代沉积变质型赤铁矿 27 
4.1.1 南屏雪山铁多金属矿床典型矿床 27 
4.1.2 南屏雪山东—冰山北铁矿床 42 
4.1.3 大同南铁矿点 42 
4.2 早古生代沉积变质型磁铁矿 43 
4.2.1 塔阿西铁矿床 44 
4.2.2 叶里克铁矿床 46 
4.2.3 赞坎—莫喀尔铁矿床 49 
4.2.4 老并—走克本铁矿床 53 
4.2.5 孜洛依铁矿床 55 
4.2.6 莫拉赫(喀来子)铁矿床 56 
4.2.7 阿依里西铁矿床 57 
4.2.8 早古生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成因研究 58 
4.3 早古生代沉积变质 + 热液改造型菱铁矿 65 
4.3.1 切列克其铁矿床 65 
4.3.2 哈拉墩铁铜(金)矿床 67 
4.3.3 黑黑孜干铁矿床 69 
4.4 早古生代夕卡岩型铁锌矿 70 
4.5 早古生代超基性岩型贫铁矿 72 
4.6 早古生代超基性岩岩浆型铁矿 72 
4.7 晚古生代沉积型铁矿 72 
4.8 中生代夕卡岩型铁铜矿 73 
4.9 中新世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 74 
4.9.1 阿克萨依铁矿床典型矿床 74 
4.9.2 大红柳滩北铁矿床 78 
4.10 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 79 
第5章 铜矿 81 
5.1 中元古代硅铁岩型铜铁矿 82 
5.2 早古生代斑岩型铜钼矿(点)及岩浆热液脉型铜矿 83 
5.2.1 夏麦兹铜钼矿点 83 
5.2.2 拉依布拉克铜钼矿点 85 
5.2.3 小同钼矿点 88 
5.2.4 塔尔铜矿点 89 
5.3 早古生代层控 + 岩浆热液改造型铜矿 90 
5.3.1 布伦口铜矿床 90 
5.3.2 沙子沟铜铁矿床 92 
5.4 晚古生代砂岩型铜矿 93 
5.5 晚古生代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 95 
5.5.1 阿克塔什铜矿床 95 
5.5.2 萨洛依铜矿床 98 
5.6 晚古生代热液型铜矿 101 
5.6.1 倒岔沟铜铁多金属矿点 101 
5.6.2 野驴沟铜矿点 101 
5.7 中生代斑岩型铜(钼)矿 102 
5.7.1 喀拉果如木铜多金属矿床 102 
5.7.2 赫勒瓦特铜矿点 102 
5.8 中生代岩浆热液型铜矿 103 
5.8.1 干乡吉列铜矿床 103 
5.8.2 阿然保泰铜矿点 104 
5.9 中生代热液型铜铁矿 104 
5.9.1 冰山铜矿床 104 
5.9.2 阿克吉勒嘎铜矿点 106 
5.9.3 干达迭尔铜矿点 106 
5.9.4 卡孜勒铜矿点 107 
5.10 中生代夕卡岩型铜铁矿 108 
5.11 镁铁-超镁铁岩铜矿和铜镍矿 109 
第6章 铅锌矿 111 
6.1 早古生代层控 + 热液改造型铅锌矿 112 
6.2 晚古生代MVT型铅锌矿 113 
6.2.1 塔木铅锌矿床 114 
6.2.2 卡兰古铅锌矿床 115 
6.2.3 阿尔巴列克铜铅锌矿床 117 
6.2.4 卡拉牙斯卡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118 
6.3 晚古生代—中生代夕卡岩型铅锌矿 119 
6.3.1 瓦恰铅锌铜矿床 119 
6.3.2 群沙拉吉里阿铅锌矿床 120 
6.4 中生代层控 + 热液型铅锌矿 120 
6.4.1 阿合栏杆铅银矿床 120 
6.4.2 康西瓦铅银矿床 125 
6.4.3 俘虏沟百利铅锌多金属矿区 129 
6.5 中生代层控型铅锌矿 129 
6.5.1 多宝山铅锌矿床 130 
6.5.2 天柱山铅锌矿床 131 
6.5.3 火烧云铅锌矿床 132 
6.5.4 和田宝塔山铅锌矿床 134 
6.5.5 甜水海铅锌矿床 136 
6.5.6 落石沟铅锌矿点 136 
6.5.7 祥云沟铅锌矿点 137 
6.6 热液脉型铅锌矿 137 
第7章 稀有金属矿 139 
7.1 西昆仑西段木吉—布伦口稀有金属矿化集中区 139 
7.1.1 肖尔布龙3号脉锂(铍)矿点 140 
7.1.2 卡拉瓦拉锂铍矿点 141 
7.1.3 牧林场白云母矿床 142 
7.2 西昆仑东段大红柳滩—白龙山稀有金属矿化集中区 144 
7.2.1 大红柳滩锂(铌钽)矿床 144 
7.2.2 白龙山锂多金属矿田 146 
7.3 新生代岩浆热液型钨矿 150 
第8章 金矿 153 
8.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153 
8.1.1 阔克吉勒嘎金矿床 153 
8.1.2 琼巴额什金矿床 156 
8.2 石英脉型金矿 156 
8.2.1 色汤沟金矿点 156 
8.2.2 喀拉喀什河西金矿化点 156 
8.3 碱
                                                    
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东起甜水海,南部与克什米尔地区相连,西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毗邻,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74°30′~80°00′;北纬35°00′~39°15′,面积约80 000km2,行政区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研究区有两条横跨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系的公路,一条为西部的中巴公路,另一条是中部的新藏公路。除此以外,各乡之间有简易土路相连。但总体来看,研究区公路稀少,山区绝大部分地段缺少公路,交通不便,野外地质工作十分困难。 
  研究区内山脉走向呈NW向,山体巍峨、地势险峻,海拔一般在3200~5000m。主峰乔戈里峰(8611m)、公格尔山(7719m)和慕士塔格山(7509m)均超过7000m,雄伟挺拔,高耸入云,现代冰川发育。研究区气候属于寒冷干旱的高山-山地荒漠、半荒漠气候。冬、夏季温度变化剧烈,夜晚气温低,白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一般可达15~20℃。西昆仑山北麓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50~100mm,山区可达100~400mm,但山区水系发育。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在海拔4000m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积雪常年不化。*佳野外工作时间为6~9月,其他季节山区多被积雪覆盖。研究区人烟稀少,当地居民以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当地经济欠发达,以牧业为主。 
  1.2 研究区工作现状 
  由于西昆仑地处高寒缺氧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极其恶劣,所以西昆仑地区仍是全国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程度*低的地区之一。对西昆仑地区的地质工作*早可以追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并且一直延续至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以前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区的地质工作几乎是空白,仅有少数国外地质学家,如德国的德捷拉埃特林克尔,瑞典的诺林,苏联的H.A别良耶夫斯基等人,先后在本地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2)1950~1979年为第二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在西昆仑造山带安排大量的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项目;1952~1953年,苏联地质矿产部第十三航测队在喀什地区开展了1∶20万地质测量和矿产普查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和田地质大队(简称和田地质大队)对叶尔羌河—喀拉喀什一带开展了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1961年)。新疆地矿局测绘大队在木吉—塔什库尔干一带和布伦口—恰尔隆地区进行1∶100万路线地质和矿产普查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金属矿床和矿化点,如切列克其铁矿床、米什干大沟砂金矿化点、哈拉墩铁铜(金)矿床、卡拉玛铜矿床、沙子沟铜铁矿床、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特格里曼苏铜矿床、阿克塔什铜矿床和大红柳滩锂矿床等,并且正式出版了这两个地区的1∶100万地质图以及路线地质和矿产调查报告(1967年),为以后该地区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新疆地矿局测绘大队在赞比勒—玉代格里克一带(1965年)、苏巴什地区(1965年)、阿合奇地区(1967年)、乌什地区(1967年)、博孜艾格尔山口(1967 年)、民丰—于田地区(1972年)及苦牙克地区(1972年)等地进行了1∶20万地质调查,并正式出版了这些地区的1∶20万地质图。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塔什库尔干县热土坎南东维布隆一带(1959年)、热土坎地区伟晶岩分布区(1967年)、阿克陶县塔木水晶矿产区(1972年)、乌依塔克矿区(1979年)等进行了地质和矿产调查。在境外,1974~1985年苏联、印度、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共同实施了“帕米尔-喜马拉雅计划”,找到了一批铁、锰、铜矿。 
  (3)1980~2000年为第三阶段 
  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1980~1985年,对西昆仑和喀喇昆仑西部地区开展了1∶50万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图和总结工作;和田地质大队于1987~1989年在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东部地区完成了1∶50万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图和总结工作。新疆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昆盖山北坡(1995~1998年)、塔什库尔干瓦恰地区(1997~1998 年)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新疆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地质矿产部科研项目“西昆仑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1999年贾群子等出版了《西昆仑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同时开展的项目还有“新疆天山(*山子)—昆仑山(泉水沟)地学断面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1997年),“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其效应”(1990~1995年),“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1996~2000年)。 
  国家三〇五项目办公室对西昆仑地质矿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西昆仑贵金属、有色金属大型矿床成矿远景及靶区预测”项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