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6岁作曲,20岁成名,22岁火遍全球,瑞典DJ、音乐制作人艾维奇如同夜空中的烟花一般在乐坛绽放。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作者,是2010年代EDM(电子舞曲)热潮席卷全世界的象征。
但是,艾维奇背后的真实人物——蒂姆·贝里林是一个内向而脆弱的年轻人。他站在EDM发展的巅峰之上,以疯狂的工作节奏疾速前进,这导致他多次紧急住院治疗,不得不在2016年夏天取消了大量的巡演安排。然而不到两年后,他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令传记作者和编辑落泪的真实故事。书中讲述了艾维奇从一名音乐天才少年,到成为舞台上耀眼的DJ王者,直至28岁巨星陨落的人生历程,描绘了在艾维奇的明星光环和他创作的激动人心的歌曲背后,那个鲜为人知又多面的年轻人蒂姆·贝里林。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以贴近第一视角的叙述,坦率且诚实地展现了艾维奇对自我、生活与世界的探索。如同艾维奇的音乐能量,蒂姆的故事将给我们带来牵动人心的启示。
经常书评
这个故事读起来就像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DJ的故事。莫塞松对舞场中的地点和名人的生动描述令人回味,且具有辨识度。——《忠诚报》
广泛的研究,加上无数的采访、短信、电子邮件和笔记,蒙斯·莫塞松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有追求的、脆弱的年轻人肖像,如此生动,几乎让你感觉进入了主角的内心世界。在对话或小事情中,书中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它有着扎实的音乐内容,因为与艾维奇的生活并行的是关于EDM浪潮的故事,关于浩室音乐如何占领音乐排行榜,以及DJ如何突然成为新的摇滚明星。一提起阿曼之行,你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心里就会紧绷起来。但莫塞松不去讨论细节,也从不哗众取众。这是艺术家艾维奇的真实写照,但最重要的是蒂姆的真实写照。——瑞典广播电台
这本书成功地充实了艾维奇的形象和故事,作为商业化的电子音乐代表人物,他希望能被大众认真看待成一位音乐创作者。莫塞松在叙述艾维奇的成名道路及其周围更广泛的生态系统方面都做得很好。书中没有本能的结论,只有坦率的叙述和背景交代,无论是外部压力还是内部压力,就像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事件,都是导致艾维奇崩溃的原因。随着这本书走向结局,莫塞松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故事走向的问题和因素。——《卫报》
蒙斯·莫塞松描述了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生活,他希望这本传记能帮助那些正在挣扎的年轻人。书中讲述了艾维奇身边的人,他做过的选择和没有做过的选择,他的优点——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的缺点。我读得越多,就越意识到艾维奇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名声和物质依赖的典型故事。相反,我认识了一个脆弱、复杂、急躁的人,他活得太快、太紧张了。当读到最后一句话时,我认为任何人都会眼眶湿润——父母的震惊、失落和悲伤被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强化了这本书的目的,即促进关于心理健康和自杀的讨论。无论如何,一个事实在我眼前闪过:如果你总是在寻找一种“快速解决”痛苦的方法,无论是身体、心灵,还是精神上的,那么危机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发生。所以,无论你是不是艾维奇的粉丝,你都可以从他的传记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挪威广播公司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传记,像是一个沉重的提醒,讲述了一位敬业的音乐家被过早地夺走了生命。但这也是一个奇妙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长着青春痘、缺乏自尊的男孩如何成为一个强大、更好且出色的人。——《快报》
莫塞松很好地描写了艾维奇害怕让观众失望的恐惧,年轻却要为不断扩大的团队负责的压力,以及对事业不断发展的追求如何迅速结合在一起,成为对他的毁灭性打击。莫塞松还坦率地写道,艾维奇是如何把自己的健康搞得一团糟,但在这一切中,他绝不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傀儡。这本书的明显优势在于,通过描述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活,展示普遍痛苦在得不到帮助下的最终后果。——《世道报》
蒙斯·莫塞松对一个内向、极富创造力、焦虑不安的年轻人成为超级明星的代价的深刻展示,将引起任何对流行文化感兴趣的人的共鸣。强烈推荐。——《图书馆杂志》
叙事中细节的水平令人印象深刻。就像所有优秀的传记一样,莫塞松既能专注于细节,又能把目光放在蒂姆·贝里林所处的音乐时代背景中。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瑞典音乐史和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纪录片《艾维奇的真实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指出,艾维奇在2016年宣布停止巡演的原因是经纪人和他周围的机构给他带来的压力,但本书则描绘了一幅更复杂的图景。——《每日杂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