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辛弃疾:无人会,登临意》聚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奇人生与文学成就。辛弃疾生于山东沦陷区,22 岁起义抗金,率五十骑闯金营擒叛徒,南归后力陈《美芹十论》《九议》,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却因主和派排挤,屡遭弹劾,退隐江西带湖、瓢泉达二十年。他的词作继承苏轼豪放风格,又融入深沉家国情怀,有“醉里挑灯看剑”的壮怀激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婉约含蓄,有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也有“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其词风多样,以历史典故抒报国无门之愤,借自然意象寄身世飘零之慨,现存600余首词作,题材广阔,风格沉郁豪放,堪称宋词集大成者。本书既展现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本色,也剖析其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精神矛盾,是了解辛弃疾生平与词学成就的重要读本。
精彩书评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南宋)洪迈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南宋)陆游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南宋)范开
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南宋)刘克庄
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稼轩。——(金元)元好问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明代)杨慎
词旨殊怨。——(南宋)罗大经
沉郁顿挫中,自饶蕴藉。——(清代)陈廷焯
《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近代)梁启超
集宋词之大成者,纵横奇变,突过苏轼。——(现代)夏承焘
首先是一位忠贞的民族志士,其次才是一位词人。——(现代)邓广铭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少年时期的战斗生活
民族压迫和家乡灾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他诞生于绍兴十年(1140),卒于开禧三年(1207),年六十八岁。他一生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心,和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八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
他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里。那时候,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宋高宗)、秦桧一伙民族败类杀害的前二年。济南在金政权(族名女真)统治下,已经十二年;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已经沦陷十四年了。
赵构统治集团自建炎元年(1127)南渡,到建炎三年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坐视北方人民长期在女真贵族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代替。他们何以会这样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呢?明代文徵明写过一首《题宋思陵(高宗赵构)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满江红》词,下片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几句话,把赵构统治集团的降敌真相赤裸裸地揭露出来了。
金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区域里,禁止汉族人民穿着汉服,要他们都剃了头发,改梳辫子;又常常抽调他们去当兵;送他们到东北、西北境外去当奴隶出卖,甚至拿他们调换马匹。
在完颜亮(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后,更用一种屯田军驻防的办法,监视汉族人民的反抗,还大量掠夺他们的土地。屯田军以女真族为主要的组成人员,他们从东北迁到大河南北,在各地村落建筑堡垒,和汉族杂居。设置所谓“千户长”“百户长”等下级军官。每个屯田军人,都是带全家人口同来的。屯田军人(不包括家属户口)约有五六万人。金统治者还派出许多官员到各个安置屯田军的地方,名义上是检查“官田”“荒闲”“牧地”“逃绝户地”和僧尼道士所占有的土地,把这些土地分给屯田军。实际上,这些官员只是挑选大块的、最肥沃的土地,强行掠夺,拨归屯田军。同时,汉人的坟墓井灶,全被他们破坏,汉人所养的牛马、羊、狗、鸡、鸭等各种畜、禽和农具,都被他们任意掠夺。汉人若同他们打官司,那女真人一定胜诉,汉人只得忍气吞声。女真的贵族、权要更利用他们的政治势力对汉人的土地横暴兼并,有一家占地六百顷的,有全家每个人平均占地三十顷的。这些屯田军和贵族、权要,掠夺占有汉人的土地,并不亲自去耕种,绝大多数是强制租给当地的汉人,坐收租课,并且胁迫预缴。因此,中原一带的各阶层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对女真入侵者非常痛恨。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一部分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也和苦难中的人民一样,朝夕盼望“王师”北上,收复失地。但年复一年,他们都失望了。爱国诗人陆游有这样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就是反映当时北方人民痛恨金统治者,迫切要求收复中原的爱国心情。
家庭和就学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跟生活在北方的广大中原人民一样,在女真贵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下,过着忍辱吞声的生活。
他的父亲辛文郁早死,他是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辛赞本是宋朝官员,济南沦陷时,丧失民族立场,做了金的县令、知府一类的地方官。当辛赞在亳州的谯县做金的县令时,辛弃疾也跟着到谯县。那时亳州有一个叫刘瞻的读书人,因为善作田园诗,闻名一方。辛赞便叫辛弃疾去拜他为师。在刘瞻的学生里,当时只有辛弃疾和党怀英最为优秀,亳州人把他俩并称为“辛党”。党怀英后来在金做了显贵大官,但辛弃疾却走了与党怀英完全相反的道路。
辛弃疾常常跟着他的祖父登山临水,观览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想到在这样土地上的人民却过着被女真贵族统治的痛苦生活,他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1154年,济南府保荐他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他趁此机会深入河朔一带窥察金军部署、政治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这就使他对金人的虚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起义和南归
1161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带领了号称六十万的兵马,大举南侵。他准备南侵时,在北方强征民夫,并大量搜括人民的马匹、粮食、军器。当时在潼关以东、淮水以北的反金的人民武装,处处蜂起。在大名地区起义的有王友直,聚众十多万人;海州有魏胜,也聚众十万多人。在起义军飞跃发展的时候,济南的农民耿京,结合了李铁枪等六七人,共同起事,在聚集了几十人以后,便占了莱芜和泰安两个县城。莱州人贾瑞带来数十人归附耿京。后来耿京部队发展到二十五万人,便据东平府(今山东东平)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的忠义军,以贾瑞为诸军都提领。当时大名府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听耿京的节制。魏胜等也都与耿京有联系。
这时候,辛弃疾是二十二岁。他认识到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要求日益迫切,起义军的力量日益壮大,爱国思想与收复中原的意志,驱使他毅然决然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期的战斗生活
第二章 四十年服官和被迫退休
第三章 稼轩词的突出成就
第四章 辛弃疾的诗
第五章 结语
附录一 辛弃疾名篇欣赏
附录二 《楚辞》与宋词
附录三 读词随笔
附录四 《稼轩词编年笺注》序
附录五 论词的创作
别录 辛弃疾年谱
试读
第一章 少年时期的战斗生活
民族压迫和家乡灾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他诞生于绍兴十年(1140),卒于开禧三年(1207),年六十八岁。他一生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心,和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八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
他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里。那时候,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宋高宗)、秦桧一伙民族败类杀害的前二年。济南在金政权(族名女真)统治下,已经十二年;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已经沦陷十四年了。
赵构统治集团自建炎元年(1127)南渡,到建炎三年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坐视北方人民长期在女真贵族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代替。他们何以会这样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呢?明代文徵明写过一首《题宋思陵(高宗赵构)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满江红》词,下片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几句话,把赵构统治集团的降敌真相赤裸裸地揭露出来了。
金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区域里,禁止汉族人民穿着汉服,要他们都剃了头发,改梳辫子;又常常抽调他们去当兵;送他们到东北、西北境外去当奴隶出卖,甚至拿他们调换马匹。
在完颜亮(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后,更用一种屯田军驻防的办法,监视汉族人民的反抗,还大量掠夺他们的土地。屯田军以女真族为主要的组成人员,他们从东北迁到大河南北,在各地村落建筑堡垒,和汉族杂居。设置所谓“千户长”“百户长”等下级军官。每个屯田军人,都是带全家人口同来的。屯田军人(不包括家属户口)约有五六万人。金统治者还派出许多官员到各个安置屯田军的地方,名义上是检查“官田”“荒闲”“牧地”“逃绝户地”和僧尼道士所占有的土地,把这些土地分给屯田军。实际上,这些官员只是挑选大块的、最肥沃的土地,强行掠夺,拨归屯田军。同时,汉人的坟墓井灶,全被他们破坏,汉人所养的牛马、羊、狗、鸡、鸭等各种畜、禽和农具,都被他们任意掠夺。汉人若同他们打官司,那女真人一定胜诉,汉人只得忍气吞声。女真的贵族、权要更利用他们的政治势力对汉人的土地横暴兼并,有一家占地六百顷的,有全家每个人平均占地三十顷的。这些屯田军和贵族、权要,掠夺占有汉人的土地,并不亲自去耕种,绝大多数是强制租给当地的汉人,坐收租课,并且胁迫预缴。因此,中原一带的各阶层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对女真入侵者非常痛恨。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一部分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也和苦难中的人民一样,朝夕盼望“王师”北上,收复失地。但年复一年,他们都失望了。爱国诗人陆游有这样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就是反映当时北方人民痛恨金统治者,迫切要求收复中原的爱国心情。
家庭和就学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跟生活在北方的广大中原人民一样,在女真贵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下,过着忍辱吞声的生活。
他的父亲辛文郁早死,他是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辛赞本是宋朝官员,济南沦陷时,丧失民族立场,做了金的县令、知府一类的地方官。当辛赞在亳州的谯县做金的县令时,辛弃疾也跟着到谯县。那时亳州有一个叫刘瞻的读书人,因为善作田园诗,闻名一方。辛赞便叫辛弃疾去拜他为师。在刘瞻的学生里,当时只有辛弃疾和党怀英最为优秀,亳州人把他俩并称为“辛党”。党怀英后来在金做了显贵大官,但辛弃疾却走了与党怀英完全相反的道路。
辛弃疾常常跟着他的祖父登山临水,观览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想到在这样土地上的人民却过着被女真贵族统治的痛苦生活,他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1154年,济南府保荐他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他趁此机会深入河朔一带窥察金军部署、政治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这就使他对金人的虚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起义和南归
1161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带领了号称六十万的兵马,大举南侵。他准备南侵时,在北方强征民夫,并大量搜括人民的马匹、粮食、军器。当时在潼关以东、淮水以北的反金的人民武装,处处蜂起。在大名地区起义的有王友直,聚众十多万人;海州有魏胜,也聚众十万多人。在起义军飞跃发展的时候,济南的农民耿京,结合了李铁枪等六七人,共同起事,在聚集了几十人以后,便占了莱芜和泰安两个县城。莱州人贾瑞带来数十人归附耿京。后来耿京部队发展到二十五万人,便据东平府(今山东东平)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的忠义军,以贾瑞为诸军都提领。当时大名府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听耿京的节制。魏胜等也都与耿京有联系。
这时候,辛弃疾是二十二岁。他认识到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要求日益迫切,起义军的力量日益壮大,爱国思想与收复中原的意志,驱使他毅然决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