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商业模式教程》基于协同学思想,以建构中国自主的商业模式知识体系为目标,以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动态平衡为主线,从企业与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出发,阐明商业模式的本质与核心理念。《商业模式教程》结合当代领先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案例,并系统梳理商业思想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职能、运行机制和创新路径。
  《商业模式教程》的主要特色如下: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坚持商业模式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注重商业模式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突出商业模式的时代性和本土性,强化商业模式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动态性。全书以“宽视野、重创新”为原则,既能帮助读者理解商业模式的共通特性,也能让读者轻松领悟其精髓,并灵活应用于各类商业活动。
  《商业模式教程》适合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商业模式课程教材,亦可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或供商业从业者和研究者自学使用。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总论篇
  学习商业模式学的基本原理,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要素和职能,商业模式的特征有哪些,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和作用,商业模式与其他管理学概念的区别,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商业模式的评估。
  本篇共一章,主要围绕商业模式的基本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综述,着重就商业模式及其要素、职能,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区别,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商业模式的评估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章 基本原理
  新环境下,过度聚焦竞争只会让企业走向斗兽场模型,最终妨碍高质量发展。商业的本质不仅在于价值创造,还在于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建立的协同关系一经营者通过构建或嵌入价值网络,可以达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人工智能的高效协同。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线性的竞争关系,体现了商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协同学,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袁柏乔
  【本章目标】
  1.理解商业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2.理解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职能和设计原则。
  3.了解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4.理解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的区别。
  5.掌握商业模式画布的制作方法以及商业模式六职能模型的分析方法。
  6.了解商业模式评估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状况。
  【主要概念】
  商业模式,引爆点,盈利模式,协同效应
  【主要思维】
  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导入案例】
  日本的佳能公司于1967年打算将产品线从照相机延伸到办公设备领域,而此时作为市场霸主的美国施乐公司已经有500多项“静电复印专利技术”,极力地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面对施乐公司的高技术壁垒,佳能公司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是继续寻求技术创新,到1968年佳能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技术创新,实现了创新突破,基于佳能专利多,迫使施乐公司与其签订了“相互供给条约”,即两家的专利可以互相使用;二是佳能广泛开展客户调查,寻找施乐复印机的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普遍抱怨施乐价格贵、操作复杂、体积大、保密性差等问题。基于此,佳能决定抢占小型复印机市场领域,绕过施乐之前设置的技术壁垒,通过三年时间研发出自己独特的复印技术,又用三年时间生产出第一款小型办公和家用复印机产品,同时佳能联合其他日本公司于1976年开始量产小型桌面复印机,虽然小型桌面复印机的复印质量和复印速度都比不过施乐复印机,但因为其体积小和操作方便、保密性强,足以满足消费者对小型办公和家用的需求,从而使得佳能抢占了施乐非常大的市场份额。1976~1981年,施乐的市场份额已经从82%下降到35%。施乐公司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复印机市场的霸主地位,佳能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施乐手中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参见韩经纶,王永贵.基于资源观的竞争优势构架透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9):7-11,16.
  【思考】佳能公司和施乐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它不仅定义了企业如何创造、交付和捕获价值,而且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创新和持续增长的基石。随着全球化、技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的演变,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当前流行的要素学派认为,商业模式由多个核心要素组成,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渠道策略、客户关系、收入来源、关键资源、重要合作伙伴和成本结构等。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本书基于系统观和过程观思想,独辟蹊径提出商业模式六职能模型,用于分析和构建商业模式,操作起来更加具体、简单、实用。
  本章将提供一个全面的商业模式概论,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职能框架、演化机制和实践过程。我们将探讨商业模式如何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应对挑战,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第一节 什么是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与要素
  【思考】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形成初期是使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的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段发展来的。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换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一言以蔽之,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则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
                                                    
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
第一章 基本原理 3
第一节 什么是商业模式 4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演进发展及趋势 33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分类与创新研究 35
第四节 商业模式的评估 48
【本章小结】 54
【复习思考题】 54
【做中学模式】 55
【章末案例】 55
【第二篇 环境篇】 
第二章 环境分析 61
第一节 商业模式环境的结构与类型 62
第二节 商业模式外部环境分析 67
第三节 商业模式内部环境分析 84
【本章小结】 104
【复习思考题】 104
【做中学模式】 105
【章末案例】 105
【第三篇 过程篇】
第三章 模式定位 111
第一节 什么是定位 113
第二节 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定位 123
第三节 常见商业模式:复利模式、连锁模式、反向操作模式 137
【本章小结】 147
【复习思考题】 147
【做中学模式】 147
【章末案例】 148
第四章 资源整合 154
第一节 经济资源、关键资源及其整合 156
第二节 企业资源整合相关理论 171
第三节 常见商业模式:行业标准模式、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位模式 179
【本章小结】 187
【复习思考题】 187
【做中学模式】 188
【章末案例】 188
第五章 价值创造 195
第一节 价值创造概述 197
第二节 价值网络构建 201
第三节 价值评估与度量 211
第四节 价值创造的未来趋势 221
第五节 常见商业模式:长尾模式、平台模式和开放模式 234
【本章小结】 240
【复习思考题】 241
【做中学模式】 241
【章末案例】 242
第六章 价值获取 246
第一节 盈利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47
第二节 盈利模式的设计 249
第三节 盈利模式的实施、评价、整合管理 261
第四节 常见的盈利模式 266
【本章小结】 286
【复习思考题】 286
【做中学模式】 287
【章末案例】 287
【第四篇 创新篇】
第七章 创新重构 295
第一节 商业模式创新 296
第二节 商业模式重构 311
【本章小结】 330
【复习思考题】 330
【做中学模式】 331
【章末案例】 331
【第五篇 伦理篇】
第八章 伦理关照 339
第一节 商业模式中的伦理问题 341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伦理管理 362
【本章小结】 376
【复习思考题】 376
【做中学模式】 377
【章末案例】 377
参考文献 381
                                                    
试读
                                                          第一篇 总论篇
  学习商业模式学的基本原理,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要素和职能,商业模式的特征有哪些,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和作用,商业模式与其他管理学概念的区别,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商业模式的评估。
  本篇共一章,主要围绕商业模式的基本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综述,着重就商业模式及其要素、职能,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区别,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商业模式的评估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章 基本原理
  新环境下,过度聚焦竞争只会让企业走向斗兽场模型,最终妨碍高质量发展。商业的本质不仅在于价值创造,还在于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建立的协同关系一经营者通过构建或嵌入价值网络,可以达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人工智能的高效协同。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线性的竞争关系,体现了商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协同学,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袁柏乔
  【本章目标】
  1.理解商业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2.理解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职能和设计原则。
  3.了解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4.理解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的区别。
  5.掌握商业模式画布的制作方法以及商业模式六职能模型的分析方法。
  6.了解商业模式评估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状况。
  【主要概念】
  商业模式,引爆点,盈利模式,协同效应
  【主要思维】
  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导入案例】
  日本的佳能公司于1967年打算将产品线从照相机延伸到办公设备领域,而此时作为市场霸主的美国施乐公司已经有500多项“静电复印专利技术”,极力地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面对施乐公司的高技术壁垒,佳能公司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是继续寻求技术创新,到1968年佳能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技术创新,实现了创新突破,基于佳能专利多,迫使施乐公司与其签订了“相互供给条约”,即两家的专利可以互相使用;二是佳能广泛开展客户调查,寻找施乐复印机的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普遍抱怨施乐价格贵、操作复杂、体积大、保密性差等问题。基于此,佳能决定抢占小型复印机市场领域,绕过施乐之前设置的技术壁垒,通过三年时间研发出自己独特的复印技术,又用三年时间生产出第一款小型办公和家用复印机产品,同时佳能联合其他日本公司于1976年开始量产小型桌面复印机,虽然小型桌面复印机的复印质量和复印速度都比不过施乐复印机,但因为其体积小和操作方便、保密性强,足以满足消费者对小型办公和家用的需求,从而使得佳能抢占了施乐非常大的市场份额。1976~1981年,施乐的市场份额已经从82%下降到35%。施乐公司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复印机市场的霸主地位,佳能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施乐手中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参见韩经纶,王永贵.基于资源观的竞争优势构架透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9):7-11,16.
  【思考】佳能公司和施乐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它不仅定义了企业如何创造、交付和捕获价值,而且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创新和持续增长的基石。随着全球化、技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的演变,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当前流行的要素学派认为,商业模式由多个核心要素组成,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渠道策略、客户关系、收入来源、关键资源、重要合作伙伴和成本结构等。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本书基于系统观和过程观思想,独辟蹊径提出商业模式六职能模型,用于分析和构建商业模式,操作起来更加具体、简单、实用。
  本章将提供一个全面的商业模式概论,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职能框架、演化机制和实践过程。我们将探讨商业模式如何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应对挑战,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第一节 什么是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与要素
  【思考】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形成初期是使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的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段发展来的。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换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一言以蔽之,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则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和谐心智,融合智慧,逆俗生存
  千年未遇之世界变局以及人工智能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塑,迫使人们反思企业发展与商业实践的新模式:21世纪的企业竞争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价格或服务的较量,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商业模式的较量。在构建我的创业成功与事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时,我有意识地将商业模式置于中心位置(见图1)。原因是商业模式反映了我们在充分理解自己、社会和未来世界基础上对价值创造逻辑的基本认知,甚至是我们使命愿景确立的重要基础。当然,商业模式的成功落地,取决于很多要素,我在图1中罗列了五个关键的方面。
  在当今日益不确定、复杂、模糊、模糊、多变的世界,商业模式在不断迭代和演进,例如数字化和智能化使跨越组织边界的融合成为可能,进而催生了围绕产业的平台搭建和生态营造,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态时代”,创造和收获生态红利成为发展的新目标,换句话说,商业模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内的“价值创造”,而是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价值放大”与“价值锁定”。以特斯拉为例,其商业模式不仅通过技术创新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更通过能源生态系统的构建,将“卖车”升级为“卖未来”。阿里巴巴则通过打造数字经济体,将商业模式从单纯的交易撮合,进化为生态系统的价值协同。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更是将客户体验、运营效率与收入模式无缝衔接,形成难以撼动的商业护城河。
  这种从“竞争”到“竞合”的范式转移,正是新时代商业模式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是静态的理论框架,而是动态演化的“商业生命体”,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多元博弈中构建共生逻辑。商业的本质不仅在于价值创造,还在于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建立的协同关系。经营者通过构建或嵌入价值网络,可以达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人工智能的高效协同。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线性的竞争关系,体现了商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主张与和谐管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高度契合。
  正如和谐管理理论所揭示的,“和”是多元共生的润滑剂和发酵剂,“谐”是多元协同的黏合剂和助推器,“和”“谐”“耦合”是围绕商业模式构建生态、确保其动态平衡的关键,需要“和谐心智”和“融合智慧”。当战略与商业模式围绕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同频共振时,企业便能以独特的价值创造和有机的生态体系在复杂世界中享受持续进化的力量源泉。
  从管理的角度讲,社会就是一部无限集的、演化的且多方博弈的连续剧。我们每个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参与者,特别是那些身处领导岗位上的人,以其独特的视野、地位和资源,带领团队演绎出各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干预甚或主导着剧情的发展。因此,商业模式决定我们唱什么戏,管理则是“一个从更好到更好的旅行”,让演出精彩纷呈。
  真正的研究必须关注现实世界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尽可能以历史、社会、文化、互动的整体视角构建自己的解释模型,并从实践甚或理论上探讨破解的方法!进入生态时代,颠覆、重塑、创新成为常态,商业模式首当其冲!《商业模式教程》一书摒弃了“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以协同学思想为基础,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商业模式知识体系,这无疑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作者以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动态平衡为核心,从企业与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商业模式的本质与核心理念,重新定义了企业成功的底层逻辑,揭示商业的本质在于构建价值网络中的高效协同,而非简单的资源争夺。作者独创的“六职能模型”将商业模式拆解为“环境分析→模式定位→资源整合→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创新重构”六大动态过程,既具备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又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旨在助力企业生态系统实现和谐共生。
  然而,在复杂快变的当代,企业生态系统的和谐永远是相对的,随着环境变化与发展阶段切换需要不断转型。因此,孕育、保护和促进边缘或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并适时促进生态系统迭代升级,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智慧。那么,路在何方?
  商业模式决定着企业生存的底层逻辑,借鉴、模仿甚至拷贝一定会使路越走越窄。好的商业模式的魅力在于不走寻常路,敢于挑战传统思维、颠覆已有的成功模式甚至跳出世俗,洞见未来,以敢于挑战主流和世俗的气魄创造特立独行的、令人惊叹不已的新奇模式,从而引领未来。
  2017年5月,我曾在60遐想中提倡“逆俗生存”。
  “世俗”指民间流行的气习或平常、凡庸的人。世俗是人类生活秩序的来源之一,所谓约定俗成;世俗也是低成本生活的一种选择,如阿时趋俗。人们的生活既受世俗影响,如习俗移性;也以自己的行为不断为世俗的发展作出贡献。世俗处在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所谓时移俗易。世俗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品,但不可其极,俗到极点,会由世俗走向卑鄙、无耻、市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