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修订本)》为葛兆光教授学术奠基之作《中国思想史》的全新修订版本,本书则为特装珍藏本。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研究与描述。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征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本书是作者时隔二十余年后精心修订而成的全新版本,作者大幅度删减文字、改订结构、修订正文、增加补注、规范注释,使得这一个全新修订本体现了作者自初版二十多年来的治学进展,以及21世纪以来思想史方面的新资料、新发现,是为治思想史者必备的著作。
精彩书摘
这部《中国思想史》最初是两卷本,1998年、2000年分别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还记得2000年在比利时鲁汶的寓所里,写完第二卷最后一个字的情形,那是秋冬之际一个黄昏,关上电脑,站起来看看窗外,满天飒飒而落的黄叶铺满了整个庭院。
那时候,我刚到知天命之年。没想到时间过得那么快,居然二十多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据出版社说,这部书,包括先出版的两卷本和后来分成导论与正文两卷的三册本,已经印刷七至八万套,也有了英文版和韩文版。国内外学界的各种评论,包括英文、法文、日文、韩文和中文的评论,也有近七十篇。二十多年里,不仅外界时势变幻,学术日进,自己也阅历渐多,自觉略有寸进,我觉得是时候重新审视这本旧作了。于是,在2021年底,终于下定决心,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如今再回头翻看修订记录,居然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略有安慰的是,在重新审视、删改和修订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二十多年过去,各种各样的新资料和新论述不断出现,但我对中国思想史的价值判断、叙述立场和基本脉络,似乎仍然站得住,所以,这次尽管是“全面修订”,却没有“伤筋动骨”。
修订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字的删减。
虽说这次修订没有“伤筋动骨”,但还是略加“减肥瘦身”。二十年中,曾有读者批评原书叙述较为繁琐与冗长,插入的议论和旁白也较多,全书达一百二十万字,实在太厚太繁。我同意这个批评,毕竟,这是1990年代的论著,经历了风风雨雨、时势动荡之后,我们这一代1980年出道的学人,总有很多透过历史看现实的感慨,也想借思想史来阐发。不过,过多的议论也确实影响了叙述的清晰和简明。尤其是当时大规模翻检各种史料,也有一些他人很少引用的文献,多少有些敝帚自珍,舍不得痛快砍去。所以,现在经过修订的正文,我删去了差不多十四万字,也就是减去大约十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当然,某些地方也有增补),目的是让背景介绍、脉络叙述和思想分析,显得更加清晰一些。
2,结构的改动。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导论》,修订本的《导论》(上)增加了《道统、系谱与历史》,因为这有关思想史研究本身的学术史,也就是说明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想史,它的基本脉络,是如何糅合了古代儒家的道统说,近代西方的哲学史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论述三个来源而成的?它会带来什么问题?现在的思想史写作应当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导论》(下)增加了2000年初版没有的(2003年三册本中有)《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和《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删去了初版中原有的《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和三册本中增加的《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因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一节可以兼容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是正文部分,特别是后半部分的内容有一点结构调整,比较重要的是:第六编重新改写了一个“引言”《有鉴于内外:宋初思想的背景》,而把原来的“引言”《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加以大幅增补之后,改为第一节;第七编中《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原本分为“经学”、“诸子学”和“佛学”三节,现在大幅删节后合并为一节,目的是让眉目更简明一些。最后,是《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一节,现在我把它单独列出,作为全书的《尾声》,是为了表明1895年之后中国思想史的重新出发,乃是一大事因缘。
虽然我无法再写第三卷,即《1895-1989年的中国思想世界》,但后世的种种思想史走向,其实已经在1895年已经初显端倪。
3,正文的修订。
在长达一年多的修订中,最花时间和力气的,当然是正文的修订,四五十岁的我和七十多岁的我,1990年代和2020年代,不仅文风有变化,而且想法也有变化。其中变化之一,是越来越想把“流畅”和“清晰”当作写作理想,而省去使表述生涩深奥的“繁复”和“华丽”。因此,这一年的修订中,删掉了十几万字,大幅改动正文表述,这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如果看我修订用的word电子本,上面几乎是满篇飘红。我希望修订后的正文,会比二十多年前的旧版,看上去更明白更省力些。
4,增加的补注。
二十多年过去,新资料不断涌现,新论著也不断出版,英文版的翻译者杜迈可(Michael S.Duke)和丘慧芬(Josephine Chiu-Duke)曾经在英译本序言里说到,因为这是二十一世纪以前出版的旧著作,因此没能使用2000年之后的新资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这些年,我的研究重心转向历史中的亚洲和中国,因此,平时不太注意思想史方面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不过,在目力所及处,我还是尽量把我觉得值得介绍的资料补充进来。比如,从当初撰写时已经看到但还没有发表的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简,一直到最近公布的清华简、北大
目录
修订说明
导 论(上):思想史的写法
引 言: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道统、系谱与历史
第五节: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它
导 论(下):续思想史的写法
导 言:续思想史的写法
第一节:无画处皆是画
第二节: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三节: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四节: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五节: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第一编:回溯三代:中国思想的起源
引 言: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之思想演进
第四节: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编:百家蜂起的时代:道术为天下裂
引 言:何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知识传统的延续、更新和变异(一):儒
第四节:知识传统的延续、更新和变异(二):墨
第五节:知识传统的延续、更新和变异(三):道
第七节:百家争鸣中的三种话题(1):宇宙时空
第八节:百家争鸣中的三种话题(2):社会秩序
第九节:百家争鸣中的三种话题(3):个人存在
第十节: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第三编:秦汉时代的思想:从百家到一家
引 言: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秦汉思想世界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准
第二节: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节:帝国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纬与经: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之间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异域来风:中古时期的思想
引 言:八方风来
第一节: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清整道教:中古道教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目录、类书与经典注疏中所见之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第五编:从同一到危机:隋唐时代的思想
引 言:皇权、教育、考试与思想
第一节: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思想状况
第二节: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重建帝国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六编:宋元明:汉族中国新思想传统的建立
引言:有鉴于内外:宋初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二节: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三节: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第四节:汉族文明的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五节: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六节: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七编:明清时代的思想:从“天下”到“万国”
引言: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第一节: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藉传统回应新知:晚清的经学、诸子学与佛学
尾声: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主要人名索引
◎徵引书目
◎后记
试读
这部《中国思想史》最初是两卷本,1998年、2000年分别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还记得2000年在比利时鲁汶的寓所里,写完第二卷最后一个字的情形,那是秋冬之际一个黄昏,关上电脑,站起来看看窗外,满天飒飒而落的黄叶铺满了整个庭院。
那时候,我刚到知天命之年。没想到时间过得那么快,居然二十多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据出版社说,这部书,包括先出版的两卷本和后来分成导论与正文两卷的三册本,已经印刷七至八万套,也有了英文版和韩文版。国内外学界的各种评论,包括英文、法文、日文、韩文和中文的评论,也有近七十篇。二十多年里,不仅外界时势变幻,学术日进,自己也阅历渐多,自觉略有寸进,我觉得是时候重新审视这本旧作了。于是,在2021年底,终于下定决心,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如今再回头翻看修订记录,居然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略有安慰的是,在重新审视、删改和修订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二十多年过去,各种各样的新资料和新论述不断出现,但我对中国思想史的价值判断、叙述立场和基本脉络,似乎仍然站得住,所以,这次尽管是“全面修订”,却没有“伤筋动骨”。
修订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字的删减。
虽说这次修订没有“伤筋动骨”,但还是略加“减肥瘦身”。二十年中,曾有读者批评原书叙述较为繁琐与冗长,插入的议论和旁白也较多,全书达一百二十万字,实在太厚太繁。我同意这个批评,毕竟,这是1990年代的论著,经历了风风雨雨、时势动荡之后,我们这一代1980年出道的学人,总有很多透过历史看现实的感慨,也想借思想史来阐发。不过,过多的议论也确实影响了叙述的清晰和简明。尤其是当时大规模翻检各种史料,也有一些他人很少引用的文献,多少有些敝帚自珍,舍不得痛快砍去。所以,现在经过修订的正文,我删去了差不多十四万字,也就是减去大约十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当然,某些地方也有增补),目的是让背景介绍、脉络叙述和思想分析,显得更加清晰一些。
2,结构的改动。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导论》,修订本的《导论》(上)增加了《道统、系谱与历史》,因为这有关思想史研究本身的学术史,也就是说明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想史,它的基本脉络,是如何糅合了古代儒家的道统说,近代西方的哲学史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论述三个来源而成的?它会带来什么问题?现在的思想史写作应当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导论》(下)增加了2000年初版没有的(2003年三册本中有)《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和《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删去了初版中原有的《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和三册本中增加的《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因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一节可以兼容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是正文部分,特别是后半部分的内容有一点结构调整,比较重要的是:第六编重新改写了一个“引言”《有鉴于内外:宋初思想的背景》,而把原来的“引言”《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加以大幅增补之后,改为第一节;第七编中《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原本分为“经学”、“诸子学”和“佛学”三节,现在大幅删节后合并为一节,目的是让眉目更简明一些。最后,是《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一节,现在我把它单独列出,作为全书的《尾声》,是为了表明1895年之后中国思想史的重新出发,乃是一大事因缘。
虽然我无法再写第三卷,即《1895-1989年的中国思想世界》,但后世的种种思想史走向,其实已经在1895年已经初显端倪。
3,正文的修订。
在长达一年多的修订中,最花时间和力气的,当然是正文的修订,四五十岁的我和七十多岁的我,1990年代和2020年代,不仅文风有变化,而且想法也有变化。其中变化之一,是越来越想把“流畅”和“清晰”当作写作理想,而省去使表述生涩深奥的“繁复”和“华丽”。因此,这一年的修订中,删掉了十几万字,大幅改动正文表述,这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如果看我修订用的word电子本,上面几乎是满篇飘红。我希望修订后的正文,会比二十多年前的旧版,看上去更明白更省力些。
4,增加的补注。
二十多年过去,新资料不断涌现,新论著也不断出版,英文版的翻译者杜迈可(Michael S.Duke)和丘慧芬(Josephine Chiu-Duke)曾经在英译本序言里说到,因为这是二十一世纪以前出版的旧著作,因此没能使用2000年之后的新资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这些年,我的研究重心转向历史中的亚洲和中国,因此,平时不太注意思想史方面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不过,在目力所及处,我还是尽量把我觉得值得介绍的资料补充进来。比如,从当初撰写时已经看到但还没有发表的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简,一直到最近公布的清华简、北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