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多年超近距离观察华为与任正非
8年研究积淀
解析华为快速崛起的底层逻辑
在《理念念制度度人》一书中,华为公司顾问田涛先生,结合20多年来对华为和任正非的近距离观察,以及对华为上至高管下至一线员工的访谈,对华为的企业文化与组织制度进行了深入解析。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华为的企业文化进行,作者指出,华为的阶段性成功是企业文化的胜利,华为的崛起有坚实的文化逻辑,分析了华为文化的源与流、所遭遇的挑战以及华为克服挑战的方法,并对华为文化的独特内涵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华为建设企业文化的经验。
第二部分,也是全书内容的核心,结合多年研究成果——“理念念制度度人”闭环体系,作者指出,任何组织都致力于构建一个理念、制度和人都达到理想状态的闭环体系,华为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为在这三方面做到了相对优秀。作者以华为为例,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分别对理念、制度、人这三个概念和闭环体系的形成、进化、变异的过程与逻辑进行了解读。读懂了这个体系,也就明白了华为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运行的底层逻辑。
第三部分,作者对华为成功背后的核心要素即英雄主义文化,以及华为30多年一路走来所凭借的五种力量,进行了解析,作为全书内容的总结。
精彩书摘
自 序 人生是个函数
(一)
《理念念制度度人》和《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小书,严格来说是讲出来的,是我过去3年在多个场合关于华为的演讲整理稿。
自2012年我和吴春波老师合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出版之后,我应邀在华为内外部、在国内外、在企业和高校,针对不同对象,做了50多个不同角度的关于华为的讲座。为什么有这么多呢?第一,我不喜欢炒剩饭,一个话题讲三次以上就无法让我兴奋了,兴奋不起来也就很难讲好。第二,华为的确是个大宝藏,无论从哪个角度你都能发现一些管理学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华为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质感与哲学意味的组织,而且有很强的架构,同时实验气息浓厚。所以它很对我的口味,对我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引力。第三,作为顾问,我拥有一项约定俗成的“特权”——能够和公司任何层面的人士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过去8年我也最大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特权”,在华为团队的配合下访谈了常务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各产品线主管、研发体系主管和专家、各业务支撑体系的主管和专家,同时也深入多个国家和地区,访谈了许多华为一线的基层主管和普通员工,覆盖了从50后到90后的几代华为人,也覆盖了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华为人。第四,我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长期保持着充分开放的交流,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捕捉他的思想脉动,感受他的一个个管理观念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并从中感知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以上诸因素,就使得我关于华为的思考有了观念上的多元视角,同时又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所以, 每一次的讲座首先能让我自己兴奋起来,当然也能给听者带来一点思考。
(二)
人生是个函数,你永远不知道上帝在关闭某一扇门时,另一扇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2017 年6 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去北京清河湾高尔夫球场打了一场球,5 个小时下来,我的右腿突然间变得无力起来,半年间,中西医各种疗法都用了,皆无效。后来检查出,这是一种不多见的进行性神经退化病。
不过,很奇特的是,自检查出这种病后,我好像有天窗突然开了的感觉,思维变得极其活跃和敏锐,更重要的是,似乎大脑中平添了一把锋利的刀,对一些问题能够凭直觉一刀切到根底,这令我感到惊讶和欣喜。说老实话,我虽然具有一般研究者所不具有的位势,拥有关于华为翔实、丰富和系统的第一手资讯,但当被某些人和媒体抬举为“华为研究专家”时,我常常不敢心安接冠。我清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华为,也是云里雾里难窥真貌,雾里看花不明就里。但2017 年下半年之后,我似乎在无数纷乱的信息流中,闪电般地捕捉到了背后的大逻辑,这就是这本小书中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两大讲座: “华为,企业文化的胜利”和“理念念制度度人”。
这里想借一位跟听了我讲座7 年的企业家的话小卖弄下:“田老师,我怎么发现你这几年的讲座水平越来越高了,每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享受。”我听了类似的恭维,是会在瞬间有点飘飘的、晕晕的,但毕竟60 出头了,血压也正常,血糖也不高,定力还是有的,也知道当下这时代,夸人和骂人的词语都通胀了,全信不得,全信就掉沟里了。但我也明白了另一层含义:你过去讲的,呵呵,垃圾罢了!这次编选讲稿,本来最少有50 讲的,包括“华为是怎样创新的”“华为是如何开展自我批判的”“华为的目标管理”“华为的客户管理”等,题目都很吸引人,但打开内容一看,我自己读着都觉得脸红,哪敢入选之后露丑?垃圾!砍掉!毫不犹豫地砍掉!
现在入选的这25 篇,除了2016 年的一篇,其他24 篇都是我过去3 年在华为内外部的讲座内容整理稿,还是有点看头的,这一点我有自信。华为有人在看过我的文稿后评价:基本从逻辑底层把华为讲明白了。这句话我听了很受用。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与华为这样一个丰厚且不断变化的研究标本相比,“华为研究专家”的帽子太大, 我的脑袋太小,撑不起。我无非是一个勤奋而专注的观察者、案例分析者而已。
有学者朋友问我,能否把《理念念制度度人》和《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书与《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做个比较? 我的回答是,后者不过是一本关于华为研究的入门书而已,与新书相比,肯定不在一个档位。
(三)
华为是一个“西式构造”,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美式构造”。华为一位思想型的前常务副总裁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华为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美国”。我在大量的访谈和近距离观察、研究之后,基本认同他的观点。华为是一个杂糅的文化与制度物种,亦中亦西,非马非驴,但它最深层的结构是美式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企业制度上的“美式构造”加文化上的英雄主义。
但是,这里面有个根本不同,就是华为削足适履地向美国学习,花巨资向美国企业、向美国咨询公司汲取管理营养,主要是向经典的、传统的美国企业学习,具体点说,是向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的美国企业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向
目录
自 序 人生是个函数
第1讲 华为,企业文化的胜利(上)
卓越的组织:类蜘蛛网
奋斗的动力从来都不是自发产生的
企业文化起源于创始人的故事与理念
为什么有些文化能够传播开,有些则失败了
自组织理论是反人性逻辑的乌托邦
类宗教,卓越的企业无不有自己的精神构造
共同想象力:一个类宗教话题
客户是华为人的“上帝”
使命承担:卓越企业的“上帝视角”
第2讲 华为,企业文化的胜利(中)
让球自发地朝上坡的方向滚动,能否发生?
所有的组织文化都面临着严酷的选择压力
青年人决定组织文化的走向
文化的主宰者永远是少数人
华为文化:一个杂糅的“文化物种”
华为文化的源与流:美国是华为的老师
“虎背上的华为”与学习型组织的华为
“少年派”在恐惧中变得强大
第3讲 华为,企业文化的胜利(下)
文化传播与文化变革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讲故事的动物”
徙木立信,文化要构筑在制度的磐石上
共同演化之舞,亚文化与必要的冲突
第4讲 理念念制度度人(序篇)
乌托邦闭环:人、理念与制度最优化
架构,架构,架构
关于人:人性的激发与牵引
经验与假定:原始积累期的管理观念与实践
传承与创新:华为的人力激励三要素
困扰:价值分配的公正性
第5讲 理念念制度度人(上篇)
关于理念:软性管理的符号系统
华为的理念架构:核心价值观及其外延
企业价值观本质上是企业家的价值观
华为核心价值观,每句话都是常识
不能坚持长期奋斗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核心价值观是华为19 万名员工的工作伦理
第6讲 理念念制度度人(中篇)
关于制度:行为管理的工具系统
理念是价值论,制度是方法论
制度的两大根基:契约制度+ 奖惩制度
结构化锁定:封闭的员工普遍持股制
“王在法下”:将华为构建在制度的轨道上
“赤脚的自由主义者”与华为的人才制度
自由要框定在秩序的根基上
优良制度的标准、对称性原则和评价维度
第7讲 理念念制度度人(下篇)
人与制度的异化
阿Q 永远画不圆那个谜一样的圈
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的异化
制度异化:令人不安的宿命
并非题外话:关于管理与过度管理的辨析
第8讲 理念念制度度人(末篇)
自我批判与变革
“制度的批判”与“批判的制度”
心声社区:企业民主治理实验
从小岗村到“大岗村变革”:让原子裂变
中台转型:从“司令员”到“司令员的炊事员”
小结 “开企元勋”们的使命:建构理念与制度探索
第9讲 一杯咖啡论英雄——英雄三部曲之一
任正非和华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理想越大,苦难越大
时势造英雄,平台造英雄,对手造英雄
钢铁般的信念冶炼钢铁般的组织
华为,一支类军队的商业军团
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意志涣散
希腊神话:关于英雄的悖论
小结
第10讲 企业家,新时代的英雄——英雄三部曲之二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英雄符号
使命感+ 命运感: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
英雄气质存在于每个人的基因中
战场上,士兵们为什么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奋斗而有成就的人控制了组织的威望体系
仪式感:旗帜帜火把把号角角歌与酒
第11讲 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英雄三部曲之三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没有对失败者的包容,就没有胜利
群体英雄是无数个体英雄的集合体
第12讲 小人物创造大历史——华为的五种力量
华为基因: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意志的力量与薇甘菊精神
创新之本:给人的大脑定高价
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全球经济、政治的不确定性
戴金的翅膀是飞不起来的
恐惧是变革最大的动力
<
试读
自 序 人生是个函数
(一)
《理念念制度度人》和《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小书,严格来说是讲出来的,是我过去3年在多个场合关于华为的演讲整理稿。
自2012年我和吴春波老师合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出版之后,我应邀在华为内外部、在国内外、在企业和高校,针对不同对象,做了50多个不同角度的关于华为的讲座。为什么有这么多呢?第一,我不喜欢炒剩饭,一个话题讲三次以上就无法让我兴奋了,兴奋不起来也就很难讲好。第二,华为的确是个大宝藏,无论从哪个角度你都能发现一些管理学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华为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质感与哲学意味的组织,而且有很强的架构,同时实验气息浓厚。所以它很对我的口味,对我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引力。第三,作为顾问,我拥有一项约定俗成的“特权”——能够和公司任何层面的人士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过去8年我也最大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特权”,在华为团队的配合下访谈了常务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各产品线主管、研发体系主管和专家、各业务支撑体系的主管和专家,同时也深入多个国家和地区,访谈了许多华为一线的基层主管和普通员工,覆盖了从50后到90后的几代华为人,也覆盖了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华为人。第四,我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长期保持着充分开放的交流,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捕捉他的思想脉动,感受他的一个个管理观念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并从中感知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以上诸因素,就使得我关于华为的思考有了观念上的多元视角,同时又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所以, 每一次的讲座首先能让我自己兴奋起来,当然也能给听者带来一点思考。
(二)
人生是个函数,你永远不知道上帝在关闭某一扇门时,另一扇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2017 年6 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去北京清河湾高尔夫球场打了一场球,5 个小时下来,我的右腿突然间变得无力起来,半年间,中西医各种疗法都用了,皆无效。后来检查出,这是一种不多见的进行性神经退化病。
不过,很奇特的是,自检查出这种病后,我好像有天窗突然开了的感觉,思维变得极其活跃和敏锐,更重要的是,似乎大脑中平添了一把锋利的刀,对一些问题能够凭直觉一刀切到根底,这令我感到惊讶和欣喜。说老实话,我虽然具有一般研究者所不具有的位势,拥有关于华为翔实、丰富和系统的第一手资讯,但当被某些人和媒体抬举为“华为研究专家”时,我常常不敢心安接冠。我清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华为,也是云里雾里难窥真貌,雾里看花不明就里。但2017 年下半年之后,我似乎在无数纷乱的信息流中,闪电般地捕捉到了背后的大逻辑,这就是这本小书中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两大讲座: “华为,企业文化的胜利”和“理念念制度度人”。
这里想借一位跟听了我讲座7 年的企业家的话小卖弄下:“田老师,我怎么发现你这几年的讲座水平越来越高了,每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享受。”我听了类似的恭维,是会在瞬间有点飘飘的、晕晕的,但毕竟60 出头了,血压也正常,血糖也不高,定力还是有的,也知道当下这时代,夸人和骂人的词语都通胀了,全信不得,全信就掉沟里了。但我也明白了另一层含义:你过去讲的,呵呵,垃圾罢了!这次编选讲稿,本来最少有50 讲的,包括“华为是怎样创新的”“华为是如何开展自我批判的”“华为的目标管理”“华为的客户管理”等,题目都很吸引人,但打开内容一看,我自己读着都觉得脸红,哪敢入选之后露丑?垃圾!砍掉!毫不犹豫地砍掉!
现在入选的这25 篇,除了2016 年的一篇,其他24 篇都是我过去3 年在华为内外部的讲座内容整理稿,还是有点看头的,这一点我有自信。华为有人在看过我的文稿后评价:基本从逻辑底层把华为讲明白了。这句话我听了很受用。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与华为这样一个丰厚且不断变化的研究标本相比,“华为研究专家”的帽子太大, 我的脑袋太小,撑不起。我无非是一个勤奋而专注的观察者、案例分析者而已。
有学者朋友问我,能否把《理念念制度度人》和《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书与《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做个比较? 我的回答是,后者不过是一本关于华为研究的入门书而已,与新书相比,肯定不在一个档位。
(三)
华为是一个“西式构造”,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美式构造”。华为一位思想型的前常务副总裁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华为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美国”。我在大量的访谈和近距离观察、研究之后,基本认同他的观点。华为是一个杂糅的文化与制度物种,亦中亦西,非马非驴,但它最深层的结构是美式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企业制度上的“美式构造”加文化上的英雄主义。
但是,这里面有个根本不同,就是华为削足适履地向美国学习,花巨资向美国企业、向美国咨询公司汲取管理营养,主要是向经典的、传统的美国企业学习,具体点说,是向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的美国企业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