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六次落榜”的失意书生,到“中兴名臣”的朝堂重器;从众人眼中的“笨小孩”,到被誉为“半个圣人”的人生典范——曾国藩的一生,是一场不断跨越低谷、持续蜕变的生命史诗。
    他身处乱世,却以卓绝的毅力与清醒,打造出一支湘军,成为晚清政局中的标杆人物;他更以克己修身的功夫,立下十二条自律准则,用日记鞭策自己,以行动诠释“拙诚”之力。那一千四百余封家书,不仅承载着治家与处世之道,更凝结了他毕生关于读书、立身与成事的智慧结晶。
    本书不仅讲述曾国藩如何一次次从人生的至暗时刻中站起,更揭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律、韧性与远见,在跌宕命运中实现逆袭,最终化作历史天空中那颗不落的星辰。
                                                    
精彩书摘
                                                        高嵋山下白玉堂
    高嵋山下是依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
    ——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二)
    这一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岁的曾国藩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但他雄心不减,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在岁暮除夕,他不禁遥望家乡怀念亲人,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诗,说他的家在高嵋山下,岁岁年年生机蓬勃,物华丰美。
    立时,随着未来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千里之外的那座高嵋山。
    高嵋山,其实并不高,坐落在湖南娄底和衡阳的交界处——长沙府的湘乡荷叶塘(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却山脉绵延,满山满坡的竹林,葳蕤茂盛,风光奇异而神秘。
    山下溪水流淌,水也不深,却环抱着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恍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世外桃源的宝盆里,熠熠生辉。
    小山村叫白杨坪,生长着许多的白杨树,雨水丰沛,四季明媚,散落着零零星星的几十户人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这几十户人家中,有一家曾姓的农家院落,原本也是历代耕种的农夫,院子里却藤萝盘绕,古树苍翠,气象不凡。
    曾国藩传
    曾家祖籍原在衡阳,于清初时由先祖曾孟学迁到湘乡荷叶塘大界里,一代又一代,世代务农,蜗居于贫瘠的小山村子里,日子清苦,即便有想出人头地之辈,也不过是受点“之乎者也”的识字教育,从不曾有过光耀门楣的读书人,更不敢妄想抵鸿儒显达。
    这样到了曾孟学的六世孙曾应贞那一代,靠着个人努力,发家致富,慢慢置办了产业,起了几处宅院,家境渐渐好转,及至后来过上了地主生活,有条件让子孙们去读书,也不曾奢望子孙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恰如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所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直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于嘉庆十三年(1808)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迁至白杨坪村,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主张让子弟们去读书。这个时候,曾家已衰落,他还是极力将次子曾玉屏送到湘潭去读书。
    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是曾国藩的祖父,作为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懵懂无知,读书并不用功,却学会了吃喝玩乐,整日里厮混,有一帮狐朋狗友,常常骑一匹劣马,穿着浮夸的衣饰,四处游逛。曾玉屏书没读好,人还变得轻浮浅薄,时常受到家族长辈们的抱怨和指责。但是,饶是如此,曾竟希也不后悔送儿子去读书。他时常说,儿子不行,以后还会有孙子嘛!
    直到有一日,曾玉屏被人“点醒”。他自述说:“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也就是说,这天,他正在酒楼里,又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猜拳狂乐,听到窗外有位老者训诫小孙儿,说:“你小子记住了,这个人是白杨坪老曾家的逆子,家里没什么钱还到处穷挥霍,好好一个家,早晚败在他手里,千万不能学他。”
    这种训斥直戳曾玉屏的耳朵。他不禁双眉紧蹙,唇角抽搐,起身而去。
    这一刻,让他羞愧的不仅仅是老人的讥讽,他还想起老父亲素日里对他的宽厚与仁爱。他边走边想,越想越羞愧难当,继而幡然醒悟,决心改过自新,秉承父亲的意志,实现“耕读传家久”的理想。他果断地来到市场,卖了那匹马,揣着钱徒步回了家。
    从此,曾玉屏像父亲一样,有了希望和追求。书没读好,那就把地种好。他暗自努力,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除了扩大曾家原来的梯田规模,以大规模耕种来改善生活,还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来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的经济基础。
    不久后,他将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
    曾麟书是曾国藩的父亲。
    只是,曾麟书天性愚钝,读书很吃力,读着读着就想放弃,父亲当然不允,让他坚持到底,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来指导儿子,矢志要把儿子供出来。可惜,曾麟书参加了十六次科考,也不曾考中秀才,即便他已经非常刻苦努力,用现在的话说,努力到无能为力。
    旁人时常对他们冷嘲热讽,笑话他们曾家的祖坟没冒青烟,瞎折腾白花钱,笑话他们是些泥腿子,还痴心妄想成为官宦人家,甚至有人当面劝曾玉屏去找人算一卦,看看曾家有没有科考的命。
    曾玉屏不信邪,不管这些人的笑话。他相信人定胜天。他振振有词地反驳:“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来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他想起父亲的话,儿子供不出来,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还有重孙子,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那一天!眼瞅着儿子是没多大指望了,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
    P1-3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以耕养读,传家久
  高嵋山下白玉堂
  一树苍藤飞青蟒
  勤奋好学少年郎
  挫而弥坚志气高
  结发夫妻情意深
第二章  入京为官,十二载
  乘胜去,铩羽归
  中进士,入翰林
  京官难做遭革职
  考翰詹,时运来
  十年七迁谢隆恩
第三章  墨绖出山,办团练
  忠心直谏惹圣怒
  千里奔丧归乡来
  一见倾心左宗棠
  整顿治安“曾剃头”
  标兵围堵出长沙
第四章  移师衡州,建湘军
  援楚勇,募扩招
  痛杀爱将振军纪
  一挺到底建水师
  首战岳州退长沙
  惨败靖港投湘江
第五章  重整湘军,传捷报
  湘潭大捷大换血
  再战城陵矶
  收武汉,建奇功
  九日巡抚变侍郎
  生不逢时尽人事
第六章  挥师东征,战屡败
  烈焰拼杀田家镇
  水师惨败湖口
  九江大哭塔齐布
  魂梦屡惊樟树镇
  困守孤城南昌
第七章  重返疆场,收安庆
  失兵权,两年蛰伏
  乱世“曾胡”事事顾
  发动太湖之战
  渡过祁门之劫
  收复安庆,中枢变
第八章  功成身退,化险恶
  督四省,定东南
  浴血兄弟情
  围攻金陵两年
  力裁湘军剪羽翼
  自削兵权谋长远
第九章  北上“剿”捻,无功返
  恢复江南乡试
  一支杂牌军
  “河防”之策被破
  与李鸿章交接
  兴洋务,办学堂
第十章  位极人臣,泪潸然
  十七年后再入京
  直隶总督一年半
  一纸遗嘱泪潸然
  接手天津教案
  背负千古骂名
第十一章  中兴梦断,逝金陵
  再审“刺马”疑案
  力促赴美留学
  一场大阅兵
  生命的最后时光
  一笑而逝
                                                    
试读
                                                        高嵋山下白玉堂
    高嵋山下是依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
    ——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二)
    这一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岁的曾国藩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但他雄心不减,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在岁暮除夕,他不禁遥望家乡怀念亲人,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诗,说他的家在高嵋山下,岁岁年年生机蓬勃,物华丰美。
    立时,随着未来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千里之外的那座高嵋山。
    高嵋山,其实并不高,坐落在湖南娄底和衡阳的交界处——长沙府的湘乡荷叶塘(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却山脉绵延,满山满坡的竹林,葳蕤茂盛,风光奇异而神秘。
    山下溪水流淌,水也不深,却环抱着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恍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世外桃源的宝盆里,熠熠生辉。
    小山村叫白杨坪,生长着许多的白杨树,雨水丰沛,四季明媚,散落着零零星星的几十户人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这几十户人家中,有一家曾姓的农家院落,原本也是历代耕种的农夫,院子里却藤萝盘绕,古树苍翠,气象不凡。
    曾国藩传
    曾家祖籍原在衡阳,于清初时由先祖曾孟学迁到湘乡荷叶塘大界里,一代又一代,世代务农,蜗居于贫瘠的小山村子里,日子清苦,即便有想出人头地之辈,也不过是受点“之乎者也”的识字教育,从不曾有过光耀门楣的读书人,更不敢妄想抵鸿儒显达。
    这样到了曾孟学的六世孙曾应贞那一代,靠着个人努力,发家致富,慢慢置办了产业,起了几处宅院,家境渐渐好转,及至后来过上了地主生活,有条件让子孙们去读书,也不曾奢望子孙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恰如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所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直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于嘉庆十三年(1808)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迁至白杨坪村,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主张让子弟们去读书。这个时候,曾家已衰落,他还是极力将次子曾玉屏送到湘潭去读书。
    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是曾国藩的祖父,作为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懵懂无知,读书并不用功,却学会了吃喝玩乐,整日里厮混,有一帮狐朋狗友,常常骑一匹劣马,穿着浮夸的衣饰,四处游逛。曾玉屏书没读好,人还变得轻浮浅薄,时常受到家族长辈们的抱怨和指责。但是,饶是如此,曾竟希也不后悔送儿子去读书。他时常说,儿子不行,以后还会有孙子嘛!
    直到有一日,曾玉屏被人“点醒”。他自述说:“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也就是说,这天,他正在酒楼里,又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猜拳狂乐,听到窗外有位老者训诫小孙儿,说:“你小子记住了,这个人是白杨坪老曾家的逆子,家里没什么钱还到处穷挥霍,好好一个家,早晚败在他手里,千万不能学他。”
    这种训斥直戳曾玉屏的耳朵。他不禁双眉紧蹙,唇角抽搐,起身而去。
    这一刻,让他羞愧的不仅仅是老人的讥讽,他还想起老父亲素日里对他的宽厚与仁爱。他边走边想,越想越羞愧难当,继而幡然醒悟,决心改过自新,秉承父亲的意志,实现“耕读传家久”的理想。他果断地来到市场,卖了那匹马,揣着钱徒步回了家。
    从此,曾玉屏像父亲一样,有了希望和追求。书没读好,那就把地种好。他暗自努力,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除了扩大曾家原来的梯田规模,以大规模耕种来改善生活,还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来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的经济基础。
    不久后,他将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
    曾麟书是曾国藩的父亲。
    只是,曾麟书天性愚钝,读书很吃力,读着读着就想放弃,父亲当然不允,让他坚持到底,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来指导儿子,矢志要把儿子供出来。可惜,曾麟书参加了十六次科考,也不曾考中秀才,即便他已经非常刻苦努力,用现在的话说,努力到无能为力。
    旁人时常对他们冷嘲热讽,笑话他们曾家的祖坟没冒青烟,瞎折腾白花钱,笑话他们是些泥腿子,还痴心妄想成为官宦人家,甚至有人当面劝曾玉屏去找人算一卦,看看曾家有没有科考的命。
    曾玉屏不信邪,不管这些人的笑话。他相信人定胜天。他振振有词地反驳:“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来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他想起父亲的话,儿子供不出来,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还有重孙子,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那一天!眼瞅着儿子是没多大指望了,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
    P1-3
                                                    
前言/序言
曾国藩,乳名宽一,本 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二十八岁中进士,人翰林 ,立志为国藩篱,改名曾国 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 建设的开拓者,洋务运动的 先驱,铸就了辉煌历史的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 家、文学家、书法家;一生 勇猛精进,以钝拙之智勇、 家国之情怀,饱受争议之不 朽,成为一代名臣、名将、 名师,彪炳史册,震古烁今 ,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 人”,深受世人所推崇。 曾国藩,集儒家思想之 大成,晚清桐城派散文的代 表人物,湘乡派散文的创立 者,著书立说,为学不倦; 以文人之身,书生行政,戎 马倥偬,统率群雄,跃为“ 湘军之父”;与胡林翼并称“ 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并列晚清中兴四大 名臣,位列首位,官至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 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 “文正”。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慧、 才华过人者,恰恰是迟钝又 平庸,读书要反复数遍,秀 才考了七次,勉强考中时已 二十一岁,至于二十三岁中 举,二十八岁殿试,位列三 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并不 出色。左宗棠曾讥讽他“欠 才略”,就连他的学生李鸿 章也直言他“儒缓”,更有梁 启超评价他“在并时诸贤杰 中,称最钝拙”。即便如此 ,曾国藩却在三十岁时,幡 然醒悟,以天下之至笨逆袭 成千古圣贤,生生活出名臣 的精彩和传奇。 他以这样笨拙的含辛茹 苦,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 笃学笃行,砥砺煎熬,扎实 地、一点点地提升,把书中 所学运用至做人做事,厚积 薄发,十年间,稳步七迁, 连升十级,而享誉世间的崛 起与纵横,古往今来也是寥 若晨星。 即便,他也背负着千古 骂名,毁誉参半,却到底是 ,让世人津津乐道,念念不 忘。不仅仅是他缔造的官场 神话、卓越成就、传世智谋 ,更在于他毕生的苦学不辍 、修身克己的顽强意志,以 及从笨拙到显赫的蜕变,直 至人生巅峰所迸发出来的惊 人能量,使李鸿章、张之洞 、梁启超等人,对其都很推 崇、服膺。 梁启超盛赞其“盖有史以 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而平凡如你我,更需要 生命与精神的滋养,需要人 生经验与智慧的点拨,需要 持续奋斗的能量。而曾国藩 走过的每一步,无疑可给予 我们人生精进的榜样力量。 写这本书之前,我已经 读了几年的曾国藩家书,从 中见微知著,不断惊悟与获 得,常常借此与身旁的小儿 念叨,庆幸他能早早地得此 启蒙。而我,却是在那个被 急救过后的午后,无意间翻 阅到曾国藩惊心动魄的人生 阅历,刹那间被震撼,被他 扶大厦之将倾、博弈于末世 的智慧深深吸引,继而开始 研究和学习曾国藩的文集, 开始琢磨并感悟那些微小乾 坤里的博大,从而启示我拨 开重重迷雾,活泼泼地告别 过往,去重新审视、重新思 考、重新探索生活和人生的 意义,孕育出一段新的生机 ,让我获益匪浅。即便,我 已是中年。 中年的我,有了人生历 练,才更加觉悟到曾国藩的 智慧,以及他登堂入室,道 德文章冠冕一代的造诣与修 养,才豁然省悟,无论多大 年纪,能读懂、能通透曾国 藩是人生之大幸。 人生与生命,人性与心 灵的挣扎,世人的苦难与悲 辛,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历 经人世间的锤炼,才能切实 觉悟出世间这场大戏里的人 生。 人生的至幸,莫过于有 机会为理想而奋斗。 纵使,也有那么多的憾 恨,人生路上荆棘丛生,遗 憾与挫折难以尽述,也无法 湮没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 斗的光辉。 他一生致力于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 立德、立功、立言。他愈挫 愈勇,以最朴实的“围城之 战”践行“天下之至拙,能胜 天下之至巧”的圣哲之学, 其心得之深,振聋发聩。即 便攻城略地,屡战屡败,多 次深陷绝境,甚至两次投江 自尽,却终是力挽狂澜,挽 救了清王朝;即便是以过不 惑之年才名声大振,大器晚 成,却终是以汗马功勋,问 牛相业,办洋务,造轮船, 建学堂,翻译出版西方书籍 ,并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 生……功勋卓著,名垂青史 。他以一生的坚韧以及逆袭 的峥嵘,屹立在历史舞台上 ,熠熠生辉地打动无数人心 ,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座 丰碑,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持 续奋斗的成功之路。死中求 生,祸中求福;困而修德, 穷而著书。他的圣贤律己的 修身养性,跌宕起伏的人生 淬炼、智慧结晶、思想光芒 ,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非 凡成就,开阔了我们人生的 格局,给予我们励志的智慧 与启迪、直面人生的勇气和 力量,提示我们反思我们的 成长。 不停地成长、进步、坚 持、修正,在日拱一卒的努 力和积累面前,天赋也会变 得微不足道。唯有努力可以 支撑一个人的一生。 如此,他已成为我们真 实的楷模,上自忠君,下至 孝亲。他以其有血有肉的理 想与追求、清醒与现实、成 熟与灵活,以手足之间的肺 腑相见,以夫妻之间的相敬 如宾,以持家教子的慈爱严 肃,影响家族兴旺至今,造 就人才辈出的家风家训,无 不感化着芸芸众生。即便时 光荏苒、人世沧桑,也始终 潺湲不息地激励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