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虎胆龙威》中令人畏惧胆寒的汉斯·格鲁博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永远的斯内普教授;从《理智与情感》中专一、坚决的布兰登上校,到《魔僧》中疯狂诡谲的拉斯普京;艾伦·里克曼用多变的角色展现了他作为世界级演员的超凡魅力。
在大银幕上,他出色的演技、深沉磁性的声音以及他赋予每个角色的丰富灵魂,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录。
在大银幕外,艾伦有着日夜颠倒的紧凑行程,但他从未让这些繁忙抹去对生活的真诚与激情。
艾伦的这本私人日记详细记录下了他生命中或寻常或非凡的点点滴滴。我们将跟随他犀利而不失风趣的文字进入他的生活,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在全球各地旅行,潜入电影和戏剧的台前幕后。尤其珍贵的是,本书收录了他罹患癌症后,直至生命结尾的时光记录——从1993年到2016年去世,这些日记为艾伦的公共和私人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见解。阅读这些日记,就像听艾伦在身边倾诉和聊天。
经常书评
艾伦·里克曼是一位用灵魂在演戏的演员,他不仅非常优秀,而且还很了不起,为人也很具有英国绅士作风。——李安
他是一位相当杰出的演员,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J.K.罗琳
不论在生活、艺术,还是在政治观点上,艾伦都是我亲密的盟友。我毫无保留地信任他。——艾玛·汤普森
那个声音,那个形象。现在几乎没有人是独*无二的,但他是独*无二的。——约翰尼·德普
目录
序 艾玛玛·;汤普森
前言 艾伦伦·;泰勒
日记 1993—2015
1993《疯狂游戏》/《西雅图未眠夜》/菲利克斯奖……
1994洛杉矶地震/金球奖/蜷川幸雄/《新爱情乐园》/曼德拉……
1995《冬天的访客》/艾玛玛·;汤普森/李安/《理智与情感》/《虎胆龙威》……
1996伊莎贝尔尔·;于佩尔/《理智与情感》/《英国病人》/伊恩恩·;麦克莱恩……
1997母亲去世/演员工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戴安娜王妃/《黑色港湾》……
1998金球奖/三宅一生/《怒犯天条》/《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海伦伦·;米伦……
1999奥斯卡/洛杉矶/戴维维·;黑尔/《惊爆银河系》首映……
2000斯汀/《哈利利·;波特》/J.K.罗琳/希拉里里·;克林顿……
2001梅尔尔·;史密斯/99·;11恐怖袭击/《私人生活》/《哈利利·;波特与魔法石》首映/比
尔尔·;克林顿……
2002托尼奖提名/连姆姆·;尼森/《真爱至上》/酷玩乐队/退出《哈利利·;波特》系列?……
2003迈克尔尔·;杰克逊/《哈利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丹尼尔尔·;雷德克里夫/哈维维·;韦恩斯坦……
2004《哈利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银河系漫游指南》/玛吉吉·;史密斯……
2005安缦璞乐/《雪季过客》/《香水》/凯文文·;史派西/布克奖……
2006《哈利利·;波特与凤凰社》/与连姆(以及梅丽尔尔·;斯特里普……)一起过圣诞节……
2007《理发师陶德》/《哈利利·;波特》zui后一部出版……
2008多丽丝丝·;莱辛/《哈利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蒂姆姆·;伯顿和海伦娜娜·;伯翰翰·卡特……
2009奥巴马就职典礼/披头士乐队/《哈利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拉尔夫夫·;费因斯……
2010凯特特·;温斯莱特/苏珊珊·;萨兰登/《哈利利·;波特》zui后一部杀青/《午宴之歌》……
2011《谋杀》/卡梅隆隆·;迪亚茨/《哈利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初次缺席演出……
2012女王登基60周年/与瑞玛结婚……
2013玛格丽特特·;撒切尔/艾玛玛·;沃森/《摇滚地下城》……
2014伊恩恩·;麦克莱恩75岁生日/《小混乱》首映……
2015理查德德·;阿滕伯勒的追悼会/古德伍德赛车/化疗……
后记 瑞玛玛·;霍顿
附录 早年
试读
2001年
1月1日
合上2000年的日记本我才发现,日记写得越来越像笔记了,甚至还空了几页……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我越来越有包袱了,还是我越来越封闭了?
1月4日
新家—第一天。终于收房了。
下午6点前往韦斯特伯恩露台街38号拿钥匙。
1月5日
和卡洛琳约在38WT见面。我能感觉到,钱马上要从支票簿里飞出去了。房子很漂亮,但还得收拾。
1月9日
《哈利利·;波特》。10点半出发。拍一月返校的戏。
2月2日
7点半,去看《毕业生》,也是为了去见杰瑞瑞·;霍尔。
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看她在舞台上的样子,你就能感受到她在台下也会很温暖。
2月7日
给卡洛琳开了第一张支票,价格不菲。和上爱迪生花园街那套公寓一样,又得破财了。
2月13日
上午11点就开始候场。
又是试装又是做准备,走过来走过去,结果今天我的戏不拍了,于是一天都在巴斯闲逛。
4点45分出发,排练上课的戏份儿。因为昨天已经排练了一点,今天这场戏算是像模像样了。
2月14日
早上8点出发。
拍这场戏时,我进入了专注/排外状态,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很不满意。我这样,外面那些无辜的人(化妆师、小演员们)隔着墙都吓得不敢出声。接着,我又因为房车的事发了火。英国的阶级问题走到哪儿都有,就没有人管管吗?
这场戏拍得还行吗?我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
2月19日
最后一天拍摄《哈利利·;波特》。
那天结束时,猫头鹰海德薇飞过大厅,将一把“光轮2000”扔在哈利的腿上。训鸟师戴夫因为这场戏担心得一晚上没睡着。真是单纯的人,但很了不起。
3月4日
在肯萨尔格林参加约翰翰·;戴蒙德的葬礼。
是海伦娜娜·;肯尼迪建议我们来的,可我一到现场就有点后悔。的确,很多老朋友都到了,但整个仪式却很平静,中规中矩,缺乏情感。倒不是说悼念仪式不打动人。多米尼克克·;劳森朗读了约翰生前最后写下的文字,其中一些内容非常有趣。当他写到他和奈杰拉如何“让彼此变成他们现在的样子”,让人十分感动。奈杰拉看上去非常美丽,她微笑着向经过的人点头示意。约翰的朋友查尔斯斯·;埃尔顿回忆约翰在最后几个小时经历的悲伤和欢闹。室外,有一个女人在唱着“人们需要彼此”“天堂,我在天堂”。这歌声仿佛在呼唤他,是时候动笔了。
3月5日
今天报纸上全是对我和鲁比的报道(这个情况是从昨天开始的)。《智者为王》把我的声音评为“最适合伴人入眠的声音”之首。还有一篇写李安的文章提到了我。事情有点不对劲……
3月28日
纽约。
1点半,在拉古留餐厅和娜塔莎见面。她思维就像小动物一样活跃。
如果她脾气不那么大就好了,但谁能责怪她呢?她与拉尔夫夫·;费因斯聊起了《私人生活》。一回到酒店,我就收到一条伦敦发来的信息——还是关于《私人生活》。让我和琳赛赛·;邓肯一起出演……
3月29日
6点45分,看《爱的发明》。因为我还没有完全倒过来时差,在黑暗中隔着走廊和汤姆姆·;斯托帕德并排坐着,让我忧心忡忡。尽管我只看懂了这部戏的三分之一,但故事非常感人,鲍勃[克劳利,布景设计师]做得很好。哈德逊剧院的派对上,帕特洛女士踩着高跷走了进来……
4月2日
早上6点出发,8点25分→伦敦。
晚上9点左右到家。
4月5日
买了第一笔溢价债券!
4月26日
10点40分→都柏林。
克拉伦斯酒店套房非常舒适,客房设有阳台,可以饱览利菲河的美景。
下午和艾莉森森·;迪根一起工作。[《小混乱》项目。]
她有时让人如沐春风,有时却有点难搞。但她的固执不无道理——在没搞清楚事情之前,为什么要屈服?有时,我们俩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5月2日
下午4点,回到德文沃特小学——多么怀旧的旅行。我的母校……很多往事历历在目。奇怪的是,学校看起来并没有变小。看到一张肯德尔小姐在教室里拍的相片,相片的细节让我记起她这个人、她的眼镜、她的头发——她午饭后使用护手霜的习惯。她的双手异常白皙。
5月3日
今天在皇家宫廷剧院排练《橡皮泥》。
第33场的戏已经排练一天半了,这场戏有33个人物。怎么说呢,剧本有点像《猜火车》和《购物与他妈的》的综合体,但又有自己独立的灵魂。瓦西里出身于艾滋病肆虐的乌拉尔工业区,这出戏讲述的是他的生活,他的城镇,他的国家——在这里,简单的善意会遭到误解,招致辱骂。
5月4日
下午4点,朗读会。
台下座无虚席,演员们表现得都
前言/序言
序 艾玛·汤普森
在艾伦去世后的头几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莫过于许多演员、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和导演纷纷向他致敬,感恩艾伦曾给予他们的帮助,人数之众,令人称叹。
在这个行业里,相当多怀抱表演梦想的人都曾多少受到过艾伦的提携;他识人很准,在许多优秀演员成名前即能慧眼识珠。后来,很多人都坦言,他们始终没能鼓足勇气当面感谢他——他们认为他难以亲近。
慷慨热忱,却又沉静克制,这或许是我这位友人身上最矛盾的特质。
他绝非遥不可及,他始终都在那儿。外人所见的高深莫测,某种程度上是他的自我保护。倘若有人真的试着靠近他,无论是为了致谢,还是为了讨教,他的温和善意或许会让他们始料不及。当然,他也不是时时处变不惊。我若挑衅起他来,也是毫无顾忌,他则从来都是以牙还牙,决不让我讨到半分好去。
他慷慨而不失威严,危险却不乏幽默;他性感迷人,又兼具柔情。他果敢强势,行为乖张。有时喜怒无常,有时慵懒怠惰;有时一丝不苟,有时又不拘小节。
这样的双面性在他身上不胜枚举。我敢肯定,诸位还能再补充一二。
他身上有种圣贤之气。倘若他再自信些,再入世些,他或许可以自立门户,收获一众信徒——毕竟在我看来,不论挑选香肠还是家具,他的品位都无懈可击。
艾伦生性慷慨,无人能及,对人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以至于我都怀疑他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或属于自己的时间。
有一个词不太常和艾伦搭上边,那就是欢快。可当他真的开怀大笑时,你会从他身上看到最纯粹、最本真的欢愉。他会先憋着笑,让情绪酝酿,然后整个人忽然前倾,身体一颤,顽皮地咧开嘴,有时还会蹦出一串含糊的笑声。似乎就连他自己也被这反应怔住了。而逗他如此这般笑上半刻,也算得上我的毕生功课之一了。
我记得有一回,伊梅尔达达·;斯汤顿同他分享了一件关于我母亲的倒霉事,他笑得差点儿背过气去。我从未见过他笑得如此开怀——只有那么一次——有点儿像是有人在给斯芬克斯挠痒痒。
有一年圣诞夜,我在家中挂了一枝槲寄生。正当我在这枝槲寄生下面晃悠时,艾伦探过身来,朝我弯下了腰。我满怀希望地抬起下巴。他微笑着靠近我。我噘起嘴。他也钻到了槲寄生的枝条下,表情却忽地变了;他的眼睛开始发光,鼻翼微微颤抖——然后朝我伸过手来,从我的下巴那儿拔掉了一根“胡子”。
“嗷!”我痛叫。
“这胡子刚长出来不久。”他将那根汗毛递给我,然后转身走了。
这就是艾伦。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刻会亲吻你还是和你捣蛋,而你却乐此不疲地期待着每个下一刻的到来。
然而,死亡却意味着不会再有未来,有的只能是回忆。这回忆,既让我欣慰,又让我心碎。
我和艾伦一起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在他的病房给一盏落地灯换插头。整个过程与我们惯常的相处别无二致。我先做尝试,接着他让我换一种法子,我试了,还是不行,于是换他来。我逐渐失去了耐心,从他手里拿过了插座再试,还是不管用。我们俩都有点儿生气了。最后,是他耐心地将各个配件逐一拆开,将正确的导线对准了正确的孔洞,再由我来上紧螺丝。我们一起抱怨这麻烦的琐事,又一起喝了杯茶。就这么件小事,至少花了我们半个钟头。最后他说:“好吧,还好我当年决定不当电工。”
艾伦的离去,仍旧让我心碎,好在这些日记唤起了我对他的许多回忆。这其中,有我所提到的他的善良,也有他的慷慨,他对他人的鼓励,他严格审视的目光,他的睿智,他的幽默。
无论在生活、艺术,还是在政治观点上,艾伦都是我最好的盟友。我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最重要的是,生而为人,他是多么难得,多么不凡。
世间再无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