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崇拜天才的年代,那时许多家庭希望自家孩子能成长为天才。贝多芬也是家里的殷殷希望,他在成长道路上一直以莫扎特为榜样,但他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奠扎特,而是成为一个时代无可替代的“乐圣”。
如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被看作古典交响曲中的经典。19世纪建造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厅,其舞台上方只镌刻着一位作曲家的名字:贝多芬。人们在纪念柏林墙倒塌时,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后世给予贝多芬如此多的赞誉,却掩盖不了他坎坷的一生。
贝多芬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家族的音乐基因和熏陶让他一辈子痴迷音乐。除祖父和母亲外,贝多芬没有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人的亲情,但他依然能对亲人倾其所有。贝多芬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寻到自己的爱情,但每当缘分到来时,他都会义无反顾、陶醉其中,认为这将是自己幸福的归宿。在音乐之路上,贝多芬遍寻名师,但出于种种原因,师生关系都没能保持长久。贝多芬一生几乎没有长段时间享受过舒适惬意的生活,但各种命运的打击并没有将这位“时代斗士”打倒。贝多芬后半生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长期耳病以致后来彻底耳聋的毁灭性创伤,同样没能将他摧毁。尽管他一度想到自杀,甚至写下遗书,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他坚毅地面对人生。
贝多芬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音乐家。他自卑又自信,不善言辞又交际如花,不拘小节又体贴入微,鲁莽暴躁又柔情似水,时而脆弱时而刚毅,时而冷峻时而热烈,既亲近又疏远,既痛苦又快乐。
纵览贝多芬的一生,我们仿佛能看到他无数个鲜明的形象。他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富有情感的、有力量的。不只在音乐方面,贝多芬整个人都是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奋力拼搏、抗争到底的一生也影响着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目录
第一章 笑与泪交织的童年
生于音乐世家
两个“酒鬼”老师
对“音乐之都”的向往
收获荣耀的荷兰之行
得遇名师
第二章 追梦之旅
维也纳,我来了
来自家乡的噩耗
拜师海顿
第一次公演
第三章 英雄时代
《C大调第一交响曲》的诞生
因爱而生的《月光》
听觉出问题了
对命运的回击
《英雄交响曲》为谁而作
因挫败谱写《命运交响曲》
对命运的再一次回击
第四章 走向孤寂
与歌德的短暂友谊
越走越远的亲情
厄运一次次来敲门
为亲人而战
二十年后的重逢
第五章 生命的终章
最后的人生交响
令人失望的亲情
病床上的快乐与痛苦
感受人间冷暖
一代音乐天才的离去
试读
《贝多芬》:
约翰对贝多芬的态度一向都比较冷淡。贝多芬到了约翰家,约翰将一间空气不好、沉闷阴暗的屋子腾出来让他居住。约翰没有主动去过贝多芬的房间,没有主动同他聊过天。约翰的妻子对贝多芬的态度更是冷漠,简直就像对待一个陌生房客一样,她从不主动问候贝多芬,只是吩咐女佣去照顾他。
女佣蜜查爱尔是个热心肠,她对贝多芬很亲近,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她让贝多芬有任何事直接叫她来做就行,不用客气。在当下的这种环境,贝多芬也不愿多接触无关紧要的人,他只允许蜜查爱尔和约翰两个人进他的房间。
除这两个人外,贝多芬最亲近的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了。贝多芬每天的作息很规律:五点半起床后开始作曲,七点半吃早饭,上午剩余的时间用来散步,当有灵感时,他就停下来,把音符和想法写在手册上;十二点半吃午饭,饭后在自己的房间里作曲,累了就出门散步;晚上七点半吃晚饭,饭后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才上床睡觉。
这样,规律的作息和优美的景色让贝多芬恢复了一些精气神。虽然约翰夫妇对贝多芬很冷淡,但贝多芬能每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优美的环境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还是感到很满足。
蜜查爱尔担心贝多芬独自一人出去散步会有危险,于是一有空就陪他一起出门。这里的景色很像贝多芬的故乡波恩,这里的多瑙河与波恩的莱茵河一样,缓缓地流淌着。看到这些熟悉的景色,贝多芬更加怀念故乡波恩。他自青年时期从故乡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再回去的机会可能也不多了。
逐渐老去的贝多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越来越深。身边的亲人不能带来温暖,贝多芬只能通过回忆故乡的一草一木来填补感情空白。
贝多芬漫步在犹如故乡的山川河流中,不由得情绪高涨,郁积在胸口的情感似乎要冲出来,感觉自己将要写一些不同寻常的音乐出来。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贝多芬虽然耳朵听不到声音,但他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别样的感受。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创作的乐曲都来源于他在散步时记录下来的灵感。
一天早晨,贝多芬接到了老朋友魏格勒的来信。信中说他们一家人很久没有收到贝多芬的书信,十分想念他,不知道他现在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如何。魏格勒很希望贝多芬有时间的话可以回波恩同他们相聚。
看完这封信,贝多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高兴地把与魏格勒一家的故事说给女佣蜜查爱尔听。
贝多芬正说着,约翰夫人进屋了。长相难看、身体发福的约翰夫人走过来递给贝多芬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蜜查爱尔是他们雇来为全家做家务的佣人,而她没事总是和贝多芬待在一起,这件事让约翰夫人感到很不舒服,于是她决定辞掉这个不听话的女佣。
知道了约翰夫人的来意后,贝多芬怒火中烧,身体颤抖得几乎连话也说不出来。他不同意约翰夫人的这个决定,他说自己在他们家也不是白吃白喝白住的,每个月他都付着钱。贝多芬说如果非要辞掉蜜查爱尔,那以后她可以专门照顾他,工钱由他来承担。
这么一闹,贝多芬和约翰一家的关系更僵了,就连吃饭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到餐厅看约翰夫妇的嘴脸,他们彼此见面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受这一事情的影响,贝多芬同蜜查爱尔也没有了之前交流的热情。本来就孤独的贝多芬又少了一个可以聊天的知心朋友。这时,到了深秋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这里的冬天很漫长。但这么冷的天,约翰并没有想着给贝多芬添一个火炉。
天实在太冷了,贝多芬在作曲前,只能先把手放进怀里暖热。年老体衰的他难以抵挡这样的寒冷,即便这样,他为了得到源源不断的灵感,还是时不时地到外面散步。为了创作,他已经顾不上风雪和寒冷了。
有时,贝多芬在散步时会不知不觉陷入沉思或回忆,优美的风景很容易把他带到想象中的世界。有一次,下着雪,贝多芬出神地蹲在野外的地上,自己都忘记蹲了多久,直到蜜查爱尔找到他,才把他带回家。到家后,贝多芬没有把落过雪的衣服脱下,就直接躺到了床上。他本想好好睡一觉,但寒冷的天气和潮湿的衣服让他根本睡不着。可能由于他蹲在雪地里的时间太长了,两只脚也冻得肿了起来。
……
前言/序言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崇拜天才的年代,那时许多家庭希望自家孩子能成长为天才。贝多芬也是家里的殷殷希望,他在成长道路上一直以莫扎特为榜样,但他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奠扎特,而是成为一个时代无可替代的“乐圣”。
如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被看作古典交响曲中的经典。19世纪建造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厅,其舞台上方只镌刻着一位作曲家的名字:贝多芬。人们在纪念柏林墙倒塌时,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后世给予贝多芬如此多的赞誉,却掩盖不了他坎坷的一生。
贝多芬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家族的音乐基因和熏陶让他一辈子痴迷音乐。除祖父和母亲外,贝多芬没有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人的亲情,但他依然能对亲人倾其所有。贝多芬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寻到自己的爱情,但每当缘分到来时,他都会义无反顾、陶醉其中,认为这将是自己幸福的归宿。在音乐之路上,贝多芬遍寻名师,但出于种种原因,师生关系都没能保持长久。贝多芬一生几乎没有长段时间享受过舒适惬意的生活,但各种命运的打击并没有将这位“时代斗士”打倒。贝多芬后半生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长期耳病以致后来彻底耳聋的毁灭性创伤,同样没能将他摧毁。尽管他一度想到自杀,甚至写下遗书,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他坚毅地面对人生。
贝多芬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音乐家。他自卑又自信,不善言辞又交际如花,不拘小节又体贴入微,鲁莽暴躁又柔情似水,时而脆弱时而刚毅,时而冷峻时而热烈,既亲近又疏远,既痛苦又快乐。
纵览贝多芬的一生,我们仿佛能看到他无数个鲜明的形象。他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富有情感的、有力量的。不只在音乐方面,贝多芬整个人都是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奋力拼搏、抗争到底的一生也影响着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