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非凡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时代的坐标和民族的骄傲。《中国名人大传》系列,汇集了中国历史上深具影响力的名人,从名士将相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到谋士政客,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中国名人大传》每一册都是读者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与他们心灵的碰撞,感受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创新时的智慧,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把打开历史宝库的钥匙,让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激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军事世家
一、名门望族
1.喜得贵子
在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座贵族的深院大宅里,人人脸上挂着喜色,但又显得有些紧张。宅主人田凭焦虑不安地在一间屋子的台阶前走来走去,目光不时地盯着屋门口的帘布,耳朵极力分辨着屋内的动静,白净刚毅的脸膛上洋溢着渴望与激动的神色,嘴里还叨念着什么……而平时终日操劳的几个家仆,这时也暂时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一边忐忑不安地望着自己主人的一举一动。
原来,今天是女主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日子。在春秋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是十分落后的,妇女分娩对自己、对婴儿都是一桩性命攸关的大事;而中国社会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习俗,又使得婴儿的性别最大限度地牵动着这家主人的心思,难怪全宅上下人等都要如此坐立不安了。
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终于从屋内传出来了。很快,接生婆从屋内出来,一路小跑来到主人田凭跟前,高兴地向主人禀告:“恭贺主公喜得贵子,上天保佑母子平安,大吉大顺呀。”田凭听得此言,顿时喜形于色,口中喃喃自语:“苍天保佑,苍天保佑,赐给了我一个儿子……
这个刚出生的男婴,就是长大后成就殊世伟业,成为古今兵家之祖的孙子。
这一天,对于世界军事史是幸运的一天。
时下,田宅上下沉浸在欢乐之中,其中最高兴的人是男婴的祖父田书,也就是田凭的父亲。在庆贺男婴满月的喜宴上,田书高兴地抱起婴儿,喜不自禁,连声赞叹:“多么可爱的孩子,爷爷要让你长大后大有出息!”
田凭不失时机地说道:“孩子今日满月,还请您给他起个名字,以保佑他。”田书轻轻点头,沉思了一会儿,缓缓开言道:“如今世事动荡不宁,田氏要想在天下立足,必须以实力为后盾,这个实力实际上就是武力。这孩子日后关系到我们家族的盛衰,他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所以,以我之见,就取名为“武”吧。”
就这样,这孩子从此就有了一个响亮有力的名字——田武。
对于“武”字的解释,古人说:“真正的志士不愿使用武力,善于用武力的人从不愤怒,这是天赐的德行。”
楚庄王对“武”字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那是在晋楚争霸刚刚结束时。楚臣向楚庄王建议用晋军的尸体筑成高台,以纪念取得的胜利,并达到显示武力的目的。楚庄王却回答他们说:“这不是你们知道的那样。从字形上讲,武’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成,所以,能止戈才是武。武力,应该是用来禁止强暴、保持强大、消弭战争、安定百姓、巩固功业、丰富财物、协和大众用的。现在两国将士暴露尸骨,这已经是很残酷的暴力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来威胁其他的国家,战争就不能消弭。强调暴力又不消除战争又怎能保持强大?晋国现在依然存在,哪里能够坐享太平?违背人民愿望的事做多了,人民怎么能够安定?自己无德还要勉强与诸侯相争,怎能协和大众?把别人的危难作为自己的利益,把别人的动乱作为自己的光荣,怎么能使自己丰富?武功具有七种德行,我一种都没有,对子孙有什么炫耀的呢?还不如修造一座先人的庙宇,把今天的胜利报告一下就行了。武力不是我的功业和荣耀。”
这番宏论可谓是对“武力”的最好解释了。
光阴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田武也从天真无邪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初谙人事的少年。同当时所有贵族家的孩子一样,他开始接受初级的文化教育,在临淄设置的贵族子弟学校中学习书算礼乐等知识和技能。田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老师和长辈都很喜欢他。他的祖父、父亲见他学有所成,自然也是十分欢喜。
田武最感兴趣的,是听父亲和祖父讲述战争的故事和典故。小田武总是缠着祖父给他讲城濮之战、牧野之战等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姜太公等人成了他幼小心灵中的英雄,戈戟并举、万马齐鸣的战争场面,兴亡盛衰、生死存亡的悲欢情景,使他幼小的心灵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渴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智谋出众、勇敢超群的将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叱咤风云。这种童年的理想和愿望,对他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目录
第一章 军事世家 001
一、名门望族 001
1.喜得贵子 001
2.祖溯陈氏 003
3.齐王赐姓 005
二、少年风采 006
1.善习六艺 006
2.继承家学 009
三、凌云之志 011
1.士卿倾轧 011
2.穰苴之死 015
3.酬志他国 016
第二章 独步天下 018
一、天下大势 018
1.时局动荡 018
2.思潮涌动 021
二、参悟兵机 023
1.隐居山林 023
2.地灵人杰 024
3.博采百家 027
4.兵学大成 030
三、风云际会 032
第三章 吴王兴国 037
一、吴王初兴 037
二、阖闾自立 041
三、阖闾图治 043
1.任用贤能 043
2.布惠于民 045
3.设立城防 046
4.制兵造船 048
5.选练士卒 051
第四章 身担重任 053
一、孙武入吴 053
1.七荐孙武 053
2.后宫演兵 056
二、君臣论治 062
第五章 开创霸业 067
一、霸业之初 067
1.旨在破楚 067
2.剪除内患 070
二、攻养之战 072
1.疲楚之计 072
2.孙武练兵 074
3.三师肄楚 075
三、伐越之战 077
1.吴越恩怨 077
2.挑衅越国 079
四、豫章之战 080
第六章 西破强楚 O83
一、楚国内患 O83
1.陷害忠良 083
2.诸侯受辱 084
二、遣兵伐楚 087
1.三国合谋 087
2.战略部署 090
3.防范越国 092
三、千里兴师 093
1.汉水诱敌 093
2.柏举大战 095
3.雍噬败援 098
第七章 霸业初兴 104
第八章 南服越国 120
第九章 图霸中原 138
第十章 寻踪孙武 159
试读
第一章 军事世家
一、名门望族
1.喜得贵子
在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座贵族的深院大宅里,人人脸上挂着喜色,但又显得有些紧张。宅主人田凭焦虑不安地在一间屋子的台阶前走来走去,目光不时地盯着屋门口的帘布,耳朵极力分辨着屋内的动静,白净刚毅的脸膛上洋溢着渴望与激动的神色,嘴里还叨念着什么……而平时终日操劳的几个家仆,这时也暂时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一边忐忑不安地望着自己主人的一举一动。
原来,今天是女主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日子。在春秋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是十分落后的,妇女分娩对自己、对婴儿都是一桩性命攸关的大事;而中国社会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习俗,又使得婴儿的性别最大限度地牵动着这家主人的心思,难怪全宅上下人等都要如此坐立不安了。
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终于从屋内传出来了。很快,接生婆从屋内出来,一路小跑来到主人田凭跟前,高兴地向主人禀告:“恭贺主公喜得贵子,上天保佑母子平安,大吉大顺呀。”田凭听得此言,顿时喜形于色,口中喃喃自语:“苍天保佑,苍天保佑,赐给了我一个儿子……
这个刚出生的男婴,就是长大后成就殊世伟业,成为古今兵家之祖的孙子。
这一天,对于世界军事史是幸运的一天。
时下,田宅上下沉浸在欢乐之中,其中最高兴的人是男婴的祖父田书,也就是田凭的父亲。在庆贺男婴满月的喜宴上,田书高兴地抱起婴儿,喜不自禁,连声赞叹:“多么可爱的孩子,爷爷要让你长大后大有出息!”
田凭不失时机地说道:“孩子今日满月,还请您给他起个名字,以保佑他。”田书轻轻点头,沉思了一会儿,缓缓开言道:“如今世事动荡不宁,田氏要想在天下立足,必须以实力为后盾,这个实力实际上就是武力。这孩子日后关系到我们家族的盛衰,他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所以,以我之见,就取名为“武”吧。”
就这样,这孩子从此就有了一个响亮有力的名字——田武。
对于“武”字的解释,古人说:“真正的志士不愿使用武力,善于用武力的人从不愤怒,这是天赐的德行。”
楚庄王对“武”字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那是在晋楚争霸刚刚结束时。楚臣向楚庄王建议用晋军的尸体筑成高台,以纪念取得的胜利,并达到显示武力的目的。楚庄王却回答他们说:“这不是你们知道的那样。从字形上讲,武’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成,所以,能止戈才是武。武力,应该是用来禁止强暴、保持强大、消弭战争、安定百姓、巩固功业、丰富财物、协和大众用的。现在两国将士暴露尸骨,这已经是很残酷的暴力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来威胁其他的国家,战争就不能消弭。强调暴力又不消除战争又怎能保持强大?晋国现在依然存在,哪里能够坐享太平?违背人民愿望的事做多了,人民怎么能够安定?自己无德还要勉强与诸侯相争,怎能协和大众?把别人的危难作为自己的利益,把别人的动乱作为自己的光荣,怎么能使自己丰富?武功具有七种德行,我一种都没有,对子孙有什么炫耀的呢?还不如修造一座先人的庙宇,把今天的胜利报告一下就行了。武力不是我的功业和荣耀。”
这番宏论可谓是对“武力”的最好解释了。
光阴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田武也从天真无邪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初谙人事的少年。同当时所有贵族家的孩子一样,他开始接受初级的文化教育,在临淄设置的贵族子弟学校中学习书算礼乐等知识和技能。田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老师和长辈都很喜欢他。他的祖父、父亲见他学有所成,自然也是十分欢喜。
田武最感兴趣的,是听父亲和祖父讲述战争的故事和典故。小田武总是缠着祖父给他讲城濮之战、牧野之战等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姜太公等人成了他幼小心灵中的英雄,戈戟并举、万马齐鸣的战争场面,兴亡盛衰、生死存亡的悲欢情景,使他幼小的心灵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渴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智谋出众、勇敢超群的将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叱咤风云。这种童年的理想和愿望,对他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前言/序言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齐国陈氏的后代。祖父陈书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食采邑于乐安。孙武成年后,由于田、鲍二族作乱,所以投奔到吴国做了将军。
由于伍子胥的大力推荐,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于是吴王派出宫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兵法。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妃担任队长。孙武命令所有的宫女都拿着戟,并反复说明规定,“三令五申之”。然后击鼓发令向右,官女们大笑不止。孙武准备斩左右队长。吴王知道后,十分惊慌,急忙传令:不要杀她们。孙武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终于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妃,而用以下的人递补。孙武重新击鼓发布命令时,宫女们前后左右下跪起立,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一个敢出声的。阖闾从此知道孙武擅长用兵作战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谋臣,孙武为将军,大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进驻楚国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县)。
此后,吴国日渐强盛,吴王阖闾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武有兵书传到后世,后人称作《孙子兵法》。这本书相当系统地阐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它证实了《史记》中有关《吴孙子》和《齐孙子》从汉初就各有其书的记载,澄清了某些人对《孙子兵法》一书是否真的为孙武所著的疑惑。竹简本《孙子兵法》有不少字句与今本《孙子兵法》不同,而与散见于汉唐旧籍中的《孙子兵法》引文较为接近,是我们今天了解《孙子兵法》的流传和校勘《孙子兵法》的宝贵资料。另外,墓中还出土了记载《孙子兵法》一书篇目的木牍和五篇《孙子兵法》中散佚的文章。
作为兵家,孙武有着相当丰富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约有以下四点:一是战争的政治环境;二是战争与将领的素质;三是敌我军情的掌握程度;四是因粮于敌和因敌制胜。
孙武把战争的良好政治环境称为“道”。道的作用,在于“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令民与上同意”,就是要使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这样的政治环境才可能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形成坚强的战斗意志,直至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谋攻》篇把这称为:“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一书分为十三篇。其中《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预先估计战争的进程和胜负,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所在。《谋攻》篇讲的是用智谋来攻取城池,即不是专恃武力强攻,而是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守敌投降。《形》篇、《势》篇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有客观、稳定、容易看到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一定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高涨与低落。《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等战术,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众击寡”“避实而击虚”。《军争》篇讲的是怎样“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篇讲的是指挥者根据不同情况对战略战术进行相应的调整。《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过程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讲的是根据“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篇讲的是怎样在战争中利用火来协助进攻。《用间》篇讲的是配合使用五种间谍。全书叙述简洁,有许多富于哲理性的内容,对历代行师用兵、讲习武备影响至深,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然使用。
《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强凌弱、大并小的时代,而此书的写作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或为发动人民战争而写的。但孙武在书中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有进步性的。孙武在书中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辩证法的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末期,孙武辅佐吴王阖闾建立霸业,并留下了军事学上的瑰宝——《孙子兵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