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只为这满眼的葱茏:“时代楷模”张连印的故事》记录了“时代楷模”张连印的生平事迹,讲述了他从童年到参军、植树造林、回报乡亲的一生。书中展现了他如何在艰难的童年经历中培养出感恩、坚韧的品格,如何在军旅生涯中坚持信念、恪尽职守,以及如何在退休后带领乡亲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帮助贫困群体。张连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生信条,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对社会、对家乡的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初心发于童年
人人都有童年,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如花般美好。张连印的童年,可谓是饱尝艰辛。他时常怀念“三代同堂”的短暂幸福时光,更忘不了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无奈改嫁的涩涩酸楚。求学路上,他刻苦勤奋坚韧精进;陪侍爷爷,他忍痛辍学不离不弃;乡亲接济,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他常说:“是乡亲们把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养大,我要终生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啊!因为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参军,更不可能攀上当老师的秀兰娃!”童年的境遇在似水流年里转化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生信条。发自内心的善念和他对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思考,如日月星辰点亮他心中的梦想,像苍松翠柏成为他良心的固守。
小时候长得就像个兵!
张连印原本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他的父亲张泓高大魁梧,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乐观豁达的好男人。张连印依稀记得自己的小脸蛋被父亲的胡茬扎过的疼痒,依稀记得父亲逗他玩耍的天伦之乐,依稀记得父亲身上散发的旱烟味儿。他清晰记得父亲在农田劳作一天回来,连农具还没放下,就蹲下看他那种深情的眼神;也清晰记得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红火人,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父亲是“挠阁”高手。他扛一个铁架子,能把两三个装扮起来的孩子扛在肩上“招摇过市”。就是这样一个身强力壮、乐观豁达的父亲,可惜患了肺病,竟病倒了。家里送他到大同的医院看过,但药石无效,华佗束手,年仅27岁的父亲于1949年春天撒手人寰。那时,张连印4岁,弟弟刚刚出生。其时,家人都和他讲父亲出远门了,再也不回来了。父亲英年早逝,给张连印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他始终相信,尽管父亲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远,他们终会相聚。他真想再听听父亲的叮嘱,看看父亲灿烂的笑容。但残酷的现实让张连印和母亲顿时成了孤儿寡母,他们连生存都成了问题。1951年,张连印6岁,22岁的母亲程二女不得不一咬牙,带着弟弟改嫁到姨姨所在的邻村猪儿洼村。爷爷奶奶通情达理,尊重儿媳的选择。张连印也非常理解母亲,他又何尝不想跟着母亲?但他也舍不得爷爷和奶奶,他只好目送母亲,直到母亲的背影在他晶莹的泪光中消失。
张连印的继父于生永,虽年轻,却是老党员。他在村里当干部,精明能干,后来,还在乡里担任过乡长。继父是初婚,对母亲非常好。母亲虽然改嫁,但没有断绝与张家的往来。做下好吃的,她总圪拧着三寸金莲,走六七里路,从猪儿洼村送到张家场村给儿子吃。后来,母亲陆续又生了两儿四女,张连印和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相处融洽。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作为长兄,曾多次接济过他们。长嫂当母,爱人王秀兰对异姓弟妹的工作、生活甚至婚姻也同样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爱。
……
目录
第一章 初心发于童年 001
小时候长得就像个兵! 003
感恩校园 007
无奈退学 010
难忘的毕业照 013
好孙子好劳力 016
第二章 勤奋源自热土 019
在贫瘠的土地上成长 021
经历是一本教科书 026
“红火人” 029
“欠钱就得还!” 034
第三章 择偶不攀高枝037
目标:对的人 039
命运:总相似 043
事业:共携手 049
第四章 实干无愧军魂 053
如愿参军 055
实践出真知 060
永远是个兵 064
舍小家顾大家 068
群众利益无小事 074
奇村温泉的发现者 077
第五章 播绿化身园丁 081
选择 083
精心备战 089
买树苗 093
筹款 099
育苗失败 105
屡败屡战 109
“体态语言” 115
护苗 119
各方助力 126
将军台 133
第六章 平凡永葆本色 135
“受罪” 137
“怀疑对象” 144
面对癌症 149
车祸 153
考驾照 157
带病植树 161
第七章 好德接济贫弱 165
第八章 热心培育新人 189
第九章 丰碑永驻心间 211
后记305
试读
第一章 初心发于童年
人人都有童年,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如花般美好。张连印的童年,可谓是饱尝艰辛。他时常怀念“三代同堂”的短暂幸福时光,更忘不了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无奈改嫁的涩涩酸楚。求学路上,他刻苦勤奋坚韧精进;陪侍爷爷,他忍痛辍学不离不弃;乡亲接济,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他常说:“是乡亲们把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养大,我要终生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啊!因为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参军,更不可能攀上当老师的秀兰娃!”童年的境遇在似水流年里转化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生信条。发自内心的善念和他对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思考,如日月星辰点亮他心中的梦想,像苍松翠柏成为他良心的固守。
小时候长得就像个兵!
张连印原本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他的父亲张泓高大魁梧,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乐观豁达的好男人。张连印依稀记得自己的小脸蛋被父亲的胡茬扎过的疼痒,依稀记得父亲逗他玩耍的天伦之乐,依稀记得父亲身上散发的旱烟味儿。他清晰记得父亲在农田劳作一天回来,连农具还没放下,就蹲下看他那种深情的眼神;也清晰记得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红火人,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父亲是“挠阁”高手。他扛一个铁架子,能把两三个装扮起来的孩子扛在肩上“招摇过市”。就是这样一个身强力壮、乐观豁达的父亲,可惜患了肺病,竟病倒了。家里送他到大同的医院看过,但药石无效,华佗束手,年仅27岁的父亲于1949年春天撒手人寰。那时,张连印4岁,弟弟刚刚出生。其时,家人都和他讲父亲出远门了,再也不回来了。父亲英年早逝,给张连印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他始终相信,尽管父亲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远,他们终会相聚。他真想再听听父亲的叮嘱,看看父亲灿烂的笑容。但残酷的现实让张连印和母亲顿时成了孤儿寡母,他们连生存都成了问题。1951年,张连印6岁,22岁的母亲程二女不得不一咬牙,带着弟弟改嫁到姨姨所在的邻村猪儿洼村。爷爷奶奶通情达理,尊重儿媳的选择。张连印也非常理解母亲,他又何尝不想跟着母亲?但他也舍不得爷爷和奶奶,他只好目送母亲,直到母亲的背影在他晶莹的泪光中消失。
张连印的继父于生永,虽年轻,却是老党员。他在村里当干部,精明能干,后来,还在乡里担任过乡长。继父是初婚,对母亲非常好。母亲虽然改嫁,但没有断绝与张家的往来。做下好吃的,她总圪拧着三寸金莲,走六七里路,从猪儿洼村送到张家场村给儿子吃。后来,母亲陆续又生了两儿四女,张连印和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相处融洽。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作为长兄,曾多次接济过他们。长嫂当母,爱人王秀兰对异姓弟妹的工作、生活甚至婚姻也同样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爱。
……
前言/序言
大同这片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地既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
红就红在她是革命老区。1937年平型关战役在这里打响,一代代革命者始终把“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火炬传递。
绿就绿在她是生态胜地。1954年毛泽东同志对这里作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的批示,数不清的实干家正在把“绿化荒山、造福子孙”的梦想点亮。
本书的主人公也可以用红色和绿色来描绘。红色是他的信仰,是筑牢他“前半生当兵,后半生种树”的魂和根脉;绿色是他的希望,是牵引他“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诗和远方。他就是“时代楷模”一张连印。
张连印,山西大同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育下,他由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共和国将军。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忠诚”二字融进40年的带兵实训中,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退休后,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带领乡亲们历经20载,绿化荒山22000余亩,把一名老党员对家乡的爱变成了一片片绿荫,被老百姓亲切地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和“绿化将军”。
为了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讲好老将军的感人故事,本书用“初心发于童年、勤奋源自热土、择偶不攀高枝、实干无愧军魂、播绿化身园丁、平凡永葆本色、好德接济贫弱、热心培育新人、丰碑永驻心间”九个章节,通过43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35幅主题鲜明的插图,力求用精练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表达出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家国情怀,让大家从张连印将军的励志人生中,读懂他为什么小时候长得就像个兵,为什么务农能勇挑重担,为什么择偶能不攀高枝,为什么能偶然发现温泉,为什么入伍能很快提干,为什么能返乡种树,为什么能英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向英雄致敬,向先锋学习,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续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让党旗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世世代代在这里传唱。
编者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