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我国蓝莓产业的现状、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其次,结合植物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介绍蓝莓鲜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表现及主要原因,阐述蓝莓采后品质劣变损耗的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蓝莓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针对以上品质劣变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技术手段,分析各技术的方法特点。同时,根据我国蓝莓产业特点,提出适用于从产地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指导,以期向不同产地环境的生产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技术。
目录
第一章蓝莓概述
第一节 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蓝莓产业现状
第二节 蓝莓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一、 蓝莓的主要品种
二、 蓝莓的分布、栽培与利用
三、 蓝莓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蓝莓的营养价值及产业发展特点
一、蓝莓的营养成分
二、蓝莓的营养价值
三、 保持蓝莓营养品质和生物活性
四、 调节市场均衡供应
五、 提高蓝莓产品附加值
第二章第一节 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蓝莓产业现状
第二节 蓝莓的种类、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一、 蓝莓的主要品种
二、 蓝莓的分布、 栽培与利用
三、 蓝莓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蓝莓的营养价值及产业发展特点
一、 蓝莓的营养成分
二、 蓝莓的功能活性成分
三、 保持蓝莓营养品质和生物活性
四、 调节市场均衡供应
五、 提高蓝莓产品附加值
第二章 蓝莓采后贮运保鲜基础理论
第一节 蓝莓采后生物学特性
一、 采后生理代谢
二、 采后品质变化
第二节 蓝莓贮运保鲜影响因素
一、 自身因素
二、 环境因素
第三节 蓝莓果实贮运保鲜中的品质劣变问题
一、 机械损伤
二、 生理品质劣变
三、 侵染性病害
第三章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影响蓝莓果实软化的因素
一、 细胞壁代谢
二、 膜脂代谢
三、 植物激素调控
四、 其他因素
第二节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的发生规律
一、 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的变化
二、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第三节 ABA 在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一、 ABA 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
二、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中 ABA 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四节 ETH 在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一、 ETH 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 ETH 的信号转导途径
三、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中 ETH 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五节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和分析
第六节 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冷藏蓝莓果蒂凹陷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影响蓝莓果实冷害的因素
第二节 冷藏蓝莓果蒂凹陷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能量代谢的冷藏蓝莓果蒂凹陷的机理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基于 ROS 代谢的冷藏蓝莓果蒂凹陷的机理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基于膜质代谢的冷藏蓝莓果?凹陷的机理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冷藏蓝莓果皮红变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冷藏及冷藏后常温货架期间蓝莓果皮红变发生规律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蓝莓果皮红变发生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不同调控方式对蓝莓品质劣变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间歇升温对冷藏蓝莓果蒂凹陷的调控作用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程序降温处理对冷藏蓝莓果皮红变的影响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外源能量物质处理对冷藏蓝莓果蒂凹陷的作用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ABA 在蓝莓采后果实软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MeJA 对蓝莓采后果实软化的调控作用
一、 材料与条件
二、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1-MCP 结合二氧化碳
前言/序言
蓝莓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世界性小浆果树种,原产于北美洲,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全球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增长趋势,而我国蓝莓产业也经历了从弓种试验到迅速发展的历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蓝莓产业涉及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产业链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蓝莓品质下降甚至腐烂。贮藏保鲜技术体系是果实减损保质增收的重要支撑。因此,分析蓝莓采后品质劣变特性,结合现代技术提出高效、安全的调控技术手段,研发果实采后精准减损技术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本书首先对我国蓝莓产业的现状、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蓝莓与蓝莓产业,解读蓝莓贮运保鲜产业的重要性。其次,结合物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介绍蓝莓鲜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表现及主要原因,阐述蓝莓采后品质劣变损耗的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蓝莓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问题(软化、凹陷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揭示品质劣变果实与果实内部能量代谢、膜脂代谢、植物激素变化等的内在联系。最后,针对以上品质劣变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技术手段,研发安全、高效的保鲜剂、包装材料、精准减损技术及装备,建立贮藏及物流运输过程中蓝莓品质劣变特异性表征指标变化模型,分析各技术的方法特点,以期向不同产地环境的生产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技术。同时,根据我国蓝莓产业特点,提出适用于从产地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
技术指导,并通过经典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全书由沈阳农业大学周倩和李斌编著。沈阳农业大学纪淑娟、王爱德、魏宝东、周鑫、田金龙、程顺昌、李美琳、罗曼莉以及沈阳医学院王斯瑶共同参与指导,他们在百忙之中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沈阳农业大学果蔬采后生物学与贮运保鲜团队代红宇、孙磊、陶佳琦、宋子翀、朱宛姣、郝益闻等研究生给予了帮助。最后,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对相关文献作者
以及支持本书撰写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相关研究工作和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沈阳综合试验站、辽宁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等资助。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由于编者知识面和学术水平有限,书中存在遗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在后续科研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编 者
2024年3月